周彩玲
誕生于170多年前的攝影術,最早由來華傳教士、外交官、商人、記者和旅行家等傳入中國。他們不僅拍攝了大量近代中國的早期影像,有的還在華開設照相館、出售攝影器材等,其攝影活動客觀上帶動了中國本土照相業(yè)的發(fā)展。然而照相術在進入我國的最初幾十年里,并未獲長足進步,究其原因在于,從事攝影者“大都從西方之來華傳教者或商人,略得一二簡易手續(xù)以為謀生之計……而得之者,復視同枕密,不肯輕以示人,師徒相承,輾轉傳播,以訛傳訛,遂致毫無新知,縱有好學者,亦不得其門而入”1。
進入20世紀,中國照相業(yè)這種因循守舊的封閉狀況得到根本改變。庚子之亂后,即使是頑固守舊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實行“新政”,其中具有深遠影響的舉措是提倡新式教育和鼓勵留學。受此推動,中國很快產(chǎn)生了一個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階層,而居于這一階層最頂端的,就是直接到國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留學生。清末民初,大規(guī)模的留學潮興起,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到海外尋求新知。先進而繁榮的西方社會與貧窮落后的中國之間的巨大反差對留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沖擊。他們以各自不同的視野審視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并選擇對自己觸動最大的一個領域投身其中,攝影術便是其中之一。民初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化學的任鴻雋和周仁,對歐美照相術的發(fā)達有著深刻感觸:“照像之術歐美大學有設為??埔越讨撸云淞曋弑娨?,其照像會社之組織,照像雜志之刊行,照像作品之展覽,尤云蔚霞起,所在而有。”2國外的耳濡目染,及國內(nèi)外照相業(yè)差距的刺激,使許多留學生在學習之余,開始兼修攝影。他們憑借語言和專業(yè)上的優(yōu)勢3,大量閱讀國外的攝影雜志期刊,從化學、光學、物理、機械等攝影原理方面進行探究?;貒笏麄兎滦W美國家的做法,通過撰寫攝影技術文章、編譯攝影理論書籍、開辦照相館、創(chuàng)辦攝影雜志報刊、建立攝影團體等,使攝影從技術與藝術的層面以更加立體的形式呈現(xiàn)在國人面前。
一、撰寫或編譯攝影書籍、文章
攝影術傳至中國的最初幾十年,即20世紀以前,國內(nèi)尚無攝影專門學校和學科,攝影術一般只是師徒相承,有關攝影的書籍很少,且多為初學之用。20世紀初留學潮興起后,留學生看到“歐美日各國攝影學術之著作,汗牛充棟,多不勝數(shù),其中不乏新知及名著,為國人所未盡詳者?!庇谑?,他們憑借自己的興趣和語言優(yōu)勢,大量涉獵外文攝影書籍、報刊,翻譯介紹在歐美、日頗受推崇的攝影書籍。如首批留美幼童中的吳仰曾,在專攻礦冶化學之時,精心研究攝影。他大量參閱歐美的攝影專著,摘譯了美國人阿布尼的《攝影入門》和《簡明攝影》,并結合自己幾十年的攝影實踐,于1907年完成專著《照相新編》。此書是當時難得的攝影學書籍,成為學習攝影的指南,推進了華北地區(qū)攝影的發(fā)展4。
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宣布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從而破除了長期束縛文化傳播的政治枷鎖,中國的出版業(yè)和大眾傳媒很快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繁榮景象。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更使“民主與科學”的觀念深入人心。同其他學科一樣,攝影業(yè)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有關攝影的書籍不斷涌現(xiàn),而留學生憑借其各種優(yōu)勢,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1922年到1923年,留日攝影專家張雨蒼完成《攝影制版藥品大全》《魔法的攝影術》和《葺相底法》3部攝影專著。曾在德國“律禮斯頓城國立工科大學化學院及攝影學院,專攻攝影學術及與有關系之光化學及膠體化學”的高維祥,利用課余時間寫成《攝影學之集成》一卷(即《應用之光化學》一書)。他還利用假期到德法著名工廠實地練習攝影。經(jīng)過五年的學習,高維祥“對于攝影材料之制造,亦已漸入其堂奧……身居歐土,得德法兩國文字語言,瀏覽之書物愈來愈多,此時對于攝影學術見聞愈博,趣味愈濃?!? 1926年到1933年,他先后完成攝影著作《袖珍攝影良友》《露光指南》《增廣攝影良友》《攝影藥液之配置》和《新光攝影指南》等。這些攝影書籍當時在國內(nèi)極為暢銷,有的多次再版并發(fā)行到海外。
曾獲第一個留美藥學博士的陳思義,是中國科學社社員,有著“科學救國”的夢想。他從科學理論上探究照相之術,于1926年著成《照相學》一書,在當時國人出版攝影書籍多偏重于技術應用的情況下,開啟了攝影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先河。曾就讀于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化學系的曹元宇,1930年和1931年分別著有《實用攝影術》和《攝影術(百科小叢書)》,在攝影的方法、攝影的選擇、露光的標準、取景的研究和顯影定影等技術方面加以論說。曾留學美國學習化學的中國科學社社員高铦,于1936年譯出日本人鈴木庸生的《照相化學》上下冊,呼吁國人不要僅局限于攝影的“技巧”和“藝術”,而應多加強照相科學學理的研究。
在攝影藝術方面,1927年,曾留學法國、業(yè)余學習攝影的劉半農(nóng)出版了《半農(nóng)談影》一書。該書是我國最早的完整而有系統(tǒng)性的攝影理論著作,在我國首倡對攝影美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對確立攝影的藝術地位,影響深遠。曾留學英國師從攝影名家的甘乃光,鑒于國內(nèi)缺乏“美術攝影”方面的書籍,1930年便翻譯了從英國帶回來的《美術攝影大綱》。我國美術攝影大師郎靜山認為,如學者得此譯書,“則吾國美術攝影之進境,拔腳可期矣。”6攝影名家胡伯翔也認為,甘乃光是“技能和學理很完備的,所以能譯出這本書,將美術攝影的迷,從此說破……”7。
除出版攝影專著外,留學生還通過報刊雜志發(fā)表攝影專業(yè)技術文章。上文提到的任鴻雋和周仁,1915年在他們剛剛創(chuàng)刊的《科學》雜志上連續(xù)刊載《照像術》長文,“意在學理上示明其器械物品之構造,復由實驗上陳述其器物藥品之用法……凡最近照像界之新發(fā)明,為吾國所未見者,亦為之介紹于前,使讀者按法為之。”8與他們同期就讀康奈爾大學工程系的廖慰慈,也在《科學》雜志上刊載《照相術雜記》,介紹了夜景拍攝的技巧、照片鍍色和拍攝昆蟲的方法等等。張雨蒼在廣州攝影工會出版的《攝影雜志》上發(fā)表了《攝影術略史》《風景攝影法》《印畫紙發(fā)明史》《底片加厚之化學的變化》《底片發(fā)生霞氣之理》等論著。留學法國的王凡青,1928、1929年在《天鵬》攝影雜志,連續(xù)發(fā)表《論柔渾照片之攝影法》《從飛機上攝影》《鏡頭構影之原理》《攝影談》等技術性較強的文章。畢業(yè)于日本大阪高等工業(yè)學校機械科的錢景華則從照相的機械原理等方面進行探究,于1931年在《中華攝影雜志》發(fā)表《三色一相機》和《攝影術對于機械之研究》等文。
留學生在攝影方面的著書立說,將國外最新的技術和理念傳入中國,無疑開闊了國人的眼界,使其從初期的直接學習西方攝影者的技術操作實踐,到開始自覺地學習科學理論的嘗試,推動了中國攝影界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創(chuàng)辦攝影雜志、畫報和攝影團體
20世紀以來,隨著照相網(wǎng)目銅版印刷技術的普及,報刊、雜志和畫報中大量使用照片已成為可能。此時留學生中掌握一定攝影術的人,便通過創(chuàng)辦攝影畫報、雜志和攝影團體等,向國人傳播攝影理念與技術。1907年,留法的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創(chuàng)辦《世界》畫報,這是當時唯一行銷國內(nèi)的攝影畫報。該報采用歐洲先進的印刷技術,為大型攝影畫報樹立了優(yōu)質(zhì)的樣板?!按撕笊虾!稌r報》《匯報》《申報》,北京的《京話日報》等都相繼采用了照片,有力地促進了攝影發(fā)展及攝影功能多樣化?!?1912年《真相畫報》創(chuàng)刊,主編為曾留學日本的著名嶺南派畫家高奇峰?!读加旬媹蟆分骶幜旱盟@樣評價:“《真相畫報》是中國攝刊照片的(筆墨繪畫的不計)圖畫雜志之開元。”10可見,留學生對攝影畫報在中國的創(chuàng)辦有著開風氣之先的引領作用。之后,國內(nèi)各種畫報紛紛創(chuàng)辦,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共計達300多種。其中也有不少是留學生創(chuàng)辦的,如1924年《京報》社長兼總編輯曾留學日本的邵飄萍創(chuàng)辦了京報《圖畫周刊》,開創(chuàng)了華北地區(qū)報紙出版攝影附刊的先例11,該刊曾由留學法國、在海外見習過畫報攝影記者的馮武越擔任編輯兼攝影。1925年北京《世界日報》的攝影附刊《世界畫報》設有“攝影研究欄”,專登美術攝影作品及有關攝影的文字材料,聘請“留德攝影專家楊心得君擔任顧問”,公開解答讀者關于攝影技術上的疑難問題12。該報的編輯也多為一些有留學背景的學者,如林鳳眠、譚旦冏、蔣漢澄等。1926年,馮武越在天津創(chuàng)辦《北洋畫報》,該報“累計發(fā)表各類照片達兩萬余幅,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廣的特點,成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報刊之一,對研究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3。
留日攝影專家張雨蒼,1922年在廣東創(chuàng)辦《攝影雜志》。該雜志封面的圖案和題字由高奇峰設計,文字大都由張雨蒼執(zhí)筆,內(nèi)容充實,“凡有關攝影的學理、方法、器械無不論及”14。這是我國最早的攝影期刊,自出版以來,行銷全國。1924年,留法學者王凡青主編的《攝影學月報》創(chuàng)刊,為上??械牡谝粋€攝影刊物?!渡陥蟆酚?924、1925年對該報的出版作了相關報道:“現(xiàn)有留學英法攝影專家、鑒于歐洲各國攝影事業(yè)之發(fā)達、專門雜志至少每國有二三種以上、乃中國至今尚無一攝影的專門定期刊物、足見吾國事事落后、于攝影一藝亦顯其消沉之象、乃發(fā)刊一種《攝影學月報》以為介紹各種新的發(fā)明消息之用,而助吾國攝影職業(yè)家之營業(yè)及增高吾國攝影玩好家之興趣。”15該報第一期出版后,因其“真以攝影為一種專門藝術學問之探討。非僅談一點攝影之普通粗淺手續(xù)者所可比擬……”16,而深受一般攝影家的歡迎。代表新思想、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留學生往往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引導作用。繼他們創(chuàng)辦攝影雜志后,1925到1936年,國內(nèi)諸多攝影雜志相繼創(chuàng)刊,如《攝影畫報》《良友畫報》《天鵬》《中華攝影雜志》《晨風》《飛鷹》等等。
五四新文化運動,使思想界、學術界和文藝界空前活躍,各種形式的文化團體和研究組織紛紛成立。對攝影術有一定研究的歸國留學生,有的加入了當時國內(nèi)知名攝影團體,并成為其骨干成員。如留法歸國的劉半農(nóng)加入北京“光社”,他借鑒西方做法,出版了我國最早的攝影年鑒。另《申報》在關于“華社集中攝影人才”17的報道中提到新入社的四名重量級成員:郭承志、甘乃光、陳筱舫和沈誥。其中除陳筱舫外,其他三人都有留學背景,并在國內(nèi)外攝影界頗有聲譽。有的留學生則與朋友共創(chuàng)攝影團體,如我國第一個留美牙醫(yī)博士、業(yè)余兼習攝影的劉體志,是廣州“景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后來他又組織紅窗社,團結南方攝影家,共研攝影藝術;曾留學日本的蔡仁抱,與胡伯翔、郎靜山等共同創(chuàng)立了上海的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早年留學日本的何鐵華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白綠社”;曾留學美國,為我國醫(yī)學攝影創(chuàng)始人的蔣漢澄,與攝影名家魏守忠等創(chuàng)立了“北平銀光社”;留美攝影專家沈誥在上海成立了青影社等等。這些都是我國早期最著名的攝影團體,他們的攝影實踐和理論,在我國攝影藝術發(fā)展史上,留下了開拓者的印記。
三、成立照相館及進行科學實驗
客觀而論,照相館在中國的最初設立,留學生不是先導力量。然而隨著五四前后大量留學生歸國,其中“有不少在德、法、日等國學習化學、美術,對攝影較有造詣的留學生,回國后開設照相館,做起生意來。這些人開的照相館,設備全,技術新,經(jīng)營得法,很快取得了成功……”18。
留美攝影專家郭承志,曾任職于美國及上海柯達公司照相部,是英國皇家照相館榮譽會員。1923年,他在上海南京路擴建了原中華照相館,把在美國學到的美術攝影理念和新的攝影技術、器材等運用到該館的建設中,使其成為上海美術攝影風潮的主要引領者。凡名人、政要和知識分子的重要活動幾乎都有中華的參與,如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結婚照就特請中華照相館攝影師為其拍攝。世界攝影名家麥濟氏(Matzeno)在調(diào)查上海照相業(yè)時,對中華照相館贊嘆不已19。郭承志本人作為攝影名家,踴躍參與國內(nèi)的攝影活動,經(jīng)常作為攝影比賽的評判員,選拔攝影人才。他還將國內(nèi)優(yōu)秀作品寄往英國皇家攝影總會,參加展覽,努力使國內(nèi)攝影技藝跟當時的世界潮流合拍?!渡陥蟆吩谏鲜兰o二三十年代對中華照相館和郭承志本人的攝影活動都有持續(xù)的關注和報道。
除中華照相館,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由留學生開辦的著名照相館還有:1925年留法攝影專家王雪橋創(chuàng)辦的上海迎芳照相館,1927年留日攝影專家彭望軾創(chuàng)設的上海光藝照相館,1930年1月留美電影與攝影專家石世磐成立的世磐照相館,1930年6月留法攝影專家王世廉創(chuàng)辦的國風攝影社,1932年1月留美攝影專家創(chuàng)設的卡爾門照相館等等。此外,還有留日攝影專家何鐵華在香港開設的“二十世紀相館”,留美攝影專家蔣漢澄在王府井大街開設的“蔣漢澄攝影室”等等。
實際上不光留學生開設的照相館在當時很具吸引力,就是普通的照相館也將聘請到有留學背景的攝影師,作為其招攬生意的有效手段。據(jù)筆者所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申報》以留學生為招牌的照相館廣告非常之多,現(xiàn)僅舉幾例:上海好萊塢照相館“技師李小舟系留日照相專家,對于光學美學,俱有研究……”20;美光日夜照相館 “本館特聘留美攝影專家專攝各種美術照相……”21;拿薄利照相館“現(xiàn)有留法攝影專家暨國內(nèi)著名攝影師數(shù)人……”22;霞飛照相館“特請留美攝影專家高勒音氏擔任攝影”23等等。留學生先進的經(jīng)營技術、理念及成功的實踐經(jīng)驗,給中國攝影界帶來一股新的活力。他們將攝影從單純的匠人手藝,提升為一門學問、藝術和一種新興的科學技術,推動了國內(nèi)照相業(yè)的發(fā)展。
隨攝影術在中國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其中,攝影器材消耗量非常之大,而當時“我國所用的照相器材,除專供照相館用的木制座機和需求量很小的環(huán)形攝影機有少量生產(chǎn)外,凡屬比較重要的器具和材料,如輕便照相機、感光片,感光紙以及沖洗藥品等幾乎全部依靠進口?!?4致使因“攝影材料的輸入,每年漏卮在五六百萬元以上?!?5利權外溢讓諸多從海外歸來留心于攝影的愛國人士決心鉆研攝影技術和理論,并在當時“科學救國”思潮影響之下,開始了攝影科學實驗發(fā)明的嘗試。
曾留學日本的錢景華根據(jù)攝影的機械原理,自行研制出了“三色一相機”和“景華環(huán)象攝影機”。因當時其他國家還沒有研制出這樣高水平的相機,而獲得特許專利,他也因此被稱為“我國攝影界科學界不可多得之人才”。留學日本研習化學的韓棟,精研攝影術,1920年前后,他利用在學校做化學實驗的有利條件,研究出“漆器寫真法”,可于漆面上曬印各種人物風景,取得技術上新的突破。留德攝影專家高維祥在撰寫攝影書籍之時,還長期致力于攝影器材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他在“二十年代中期,獨自創(chuàng)造了可以攜帶的小型活動暗房”,并多年關注照相露光問題。1926年他發(fā)明了“露光計時儀”和“平面測距標”;1931年又進一步革新,研制出“標準露光儀”;1935年又進一步發(fā)明“哲欽式露光儀”,獲國外專利權。另外,1931年前后,他研制出“安全顯影液”,1934年3月又發(fā)明了“速成影印術”等等。這些留學攝影專家的成功嘗試,一定程度上撼動了國內(nèi)攝影技術長期依賴國外的局面和習慣心理,增強了國人在攝影方面自主創(chuàng)新的信心和勇氣。
四、開創(chuàng)學校攝影教育、舉辦攝影知識講座和攝影展覽
由于近代中國社會科技工商等實業(yè)不發(fā)達,留學生歸國后主要進入了政界和教育界,到大學教書成為眾多留學生回國后的選擇。掌握攝影術的留學生進入教育領域,必然推動學校攝影活動的開展。據(jù)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記載,“現(xiàn)在國內(nèi)的科學教師,科學用品與科學教科書,莫不由留學生直接間接傳衍而來,此為留學生成績之最顯著者……”26 。上世紀二十年代,攝影開始在大學校園乃至中學校園普及開來。如上海滬江大學,在留美的劉湛恩校長的指導下,成立了滬江大學攝影學會,舉辦攝影展覽。在其帶動下滬江附中,也成立了自己的銀鷗攝影學會27。1930年留美攝影專家沈誥創(chuàng)立的青影社,是上海青年會職業(yè)夜校攝影團體,培養(yǎng)了很多攝影人才。留學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中國第一人—黃憲昭,在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任燕京大學新聞系主任時,開設“報紙圖畫”課,開啟了大學培養(yǎng)新聞攝影人才的嘗試。留美攝影專家郭承志也多次擔任圣約翰大學攝影研究會攝影比賽的評判員,并應邀演講等。另據(jù)《申報》報道,中華藝術大學,“聘得留英攝影專家王魂蓮擔任行政委員、兼攝影科主任”28,等等??梢姡魧W生為當時學校攝影教育的早期實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還有部分留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辦攝影函授學校,舉辦攝影知識講座,向民眾傳播攝影知識和國際最新攝影技術與理念。如留德攝影專家高維祥1933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光攝影函授學校,舉行了多期攝影技術講座。這在當時的中國,無疑開創(chuàng)了攝影遠程教育之先河,推動了攝影教育的普及。1935年,留法攝影印刷專家高元宰等創(chuàng)辦了中國美術制版印刷函授學校,開辦暑期實驗速成班。1931年中國攝影學會發(fā)起演講大會,由留德專家高維祥演講《攝影的技術》,留法專家王世廉演講《人像之影》等。1933年中華職教社舉行印刷宣講,請留法美術印刷專家高元宰演講《美術印刷之照相凹版》,請留德攝影專家高維祥演講《照相制版化學》和《應用于印刷制版上的攝影術》。留美攝影專家沈誥創(chuàng)辦的上海青影社,每月舉行演講會,請攝影名家演講。如請胡伯翔講《攝影的取景》,留美電影專家程樹仁講《電影與攝影》,留美攝影專家郭承志講《人像與背景》《鏡頭之分析》,朱壽仁講《彩色攝影》等等,特別受社員歡迎。
當攝影作品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人們就想通過舉辦展覽來切磋影藝。1921年,留日攝影專家錢景華在江蘇常熟與俞綵生共同舉辦了中國攝影史上最早的聯(lián)合影展。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的“光社”、上海的“華社”和“黑白影社”等都舉辦過多次大型公開攝影展覽會。以上攝影團體都有留學生加盟,并成為中堅力量。如錢景華是光社骨干之一,幾乎參與了光社的各期展覽會。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他又加入華社,將光社的成功經(jīng)驗和理念也一并帶入,成為華社的主力之一。此外,何鐵華1935年至1938年,舉辦過“鐵華游日影展”“鐵華北游影展”“淪陷區(qū)名勝影展”等。蔣漢澄等人創(chuàng)辦的“銀光社”也在1936和1937年舉辦過兩次影展等等。這些攝影展覽在社會上影響深遠,如胡伯翔所說,因這些“……有公開性質(zhì),范圍較大的攝影展覽會。國人對于攝影,方才發(fā)生興趣”29。
五、引進西方的攝影理念
留學生除通過以上攝影活動普及和傳播攝影知識、技術外,對于西方攝影理念的引進也不遺余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具有藝術傾向的攝影家作品的國際影展即攝影沙龍在歐美國家的流行,以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為訴求的畫意攝影在國際上引起廣泛興趣。畫意攝影在當時中國被稱為“美術攝影”或“美術照相”,傳播到中國的主要是以“糊”和“柔渾”為特征的國際印象派攝影繪畫主義30。印象派攝影主要是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用布紋紙洗印,印相時加用漫射濾鏡,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使作品看上去更像印象派繪畫,借此來實現(xiàn)他們認為的藝術化31。而這一思想恰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繪畫所追求的美學境界有異曲同工之處,從而使模仿中國繪畫風格的、崇尚“寫意”的“美術照相”長期占據(jù)中國攝影進程的主流空間32。
留學生將在國外接觸到的畫意攝影理念,通過參加國際攝影沙龍、撰寫或翻譯書籍、創(chuàng)辦畫報和攝影團體、開設照相館等一系列活動,將其引介到國內(nèi)。
上海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美術攝影的主要舞臺,此時《申報》有關“美術照相”的廣告比比皆是。當時上海諸多照相館在以聘請留學攝影專家為招牌的同時,幾乎無一例外地用“美術照相”來吸引顧客。留美攝影專家郭承志的中華照相館,是上海美術攝影觀念的引領者。該館從1923年擴建以來,從內(nèi)部陳設、器材技術運用到攝影技術人員都注重突出“美術”觀念,生意異常紅火。鑒于中華照相館的成功實踐,其他照相館也紛紛加入到“美術攝影”行列。如光藝照相館打出的旗號是“專攝美術照相,經(jīng)驗豐富”33;好萊塢照相館是“對于光學美學,俱有研究”34;美光日夜照相館是“于各種美術照相頗有經(jīng)驗”35;世磐照相館是“運用其靈敏之手腕,調(diào)度柔和之光線用世界最新式之攝法從事攝制藝術照相”36;拿薄利照相館是“本館以藝術為前提,故對于一切布置設備特別考究,且處處具有充分審美觀念”37;卡爾門照相館是“該館志在提倡美術,并引起群眾之審美觀念”38,等等。這些照相館均是由留學生主辦或擔任攝影技師。在其帶動下,一些重要的攝影報刊雜志,如《良友畫報》《時代畫報》《大眾畫報》《天鵬》《飛鷹》等,都開設了美術攝影專欄。此時間成立的上海著名攝影團體,如中華攝影學社、黑白影社、三友影會、中華攝影學會等,其攝影理念與實踐無不以美術攝影為指導。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攝影名家,如郎靜山、陳傳霖、盧施福等,他們通過踴躍參與國際攝影沙龍,不僅為其本人贏得了國際聲譽,也為中國攝影在世界影壇爭得了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由于留學生的倡導作用,美術攝影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也成為風尚。早年留學德法的蔡元培,在倡導美育思想時對攝影的審美和藝術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認為“攝影本為科學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傳神,參與美術家意匠者,乃與圖畫相等?!?9在他主持北大期間,樂理研究會、畫法研究會、音樂研究會等紛紛成立,我國最早的攝影藝術組織藝術寫真研究會,后改名“光社”,也是在其思想啟發(fā)下在北大成立40。攝影理論家劉半農(nóng)自己的攝影實踐和由其主導的光社的攝影活動都側重于“美感情緒”的藝術追求。1927年《半農(nóng)談影》一書,更是為藝術攝影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 一些西方美術攝影的理論書籍也被留學生翻譯過來,其中最著名的是甘乃光1930年翻譯的《美術攝影大綱》。此書“在民國時期名氣極大,是國內(nèi)早期為數(shù)不多的攝影理論指導書籍”41 。廣州攝影名家留美博士劉體志1934年出版的美術攝影集《美影集》,在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初期,一直是指導自習攝影愛好者創(chuàng)作的范本之一42。
由留學生開風氣之先,并主要參與的“美術攝影”,確立了中國攝影文化的自主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對中國攝影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在紀實攝影領域,留學生也從未缺席。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就是紀實攝影活動的杰出代表。他1873年赴秘魯調(diào)查華工境遇拍攝的24幅照片,在中秘政府談判中,成為華工在秘魯受到虐待與歧視的鐵證。之后,他主持中國留學事務所時,也注重利用攝影記錄留學事務的進展?!拔逅摹睍r期留美女攝影家顧淑型是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紀實攝影先驅(qū)之一。她不僅親身參與愛國運動,還用鏡頭紀錄下了珍貴的歷史瞬間,如她拍攝的“三一八”慘案照片,已載入了中國攝影史冊。一戰(zhàn)期間,部分中國留學生被派往歐洲。留美的郭承志是活躍在歐洲戰(zhàn)場的攝影家。他被美國政府任命為航政照相技術專門委員,拍攝了大量新聞照片向世界各報投稿,成為受人稱贊的戰(zhàn)地攝影家。值得稱道的是,他也是有姓名可考的參加歐戰(zhàn)攝影報道的唯一中國人43。郭承志在上海的中華照相館不僅是“美術照相”的引領者,也是注重新聞紀實攝影的典范。據(jù)《申報》報道:“中華照相館主任郭叔良君,曾游歷歐美于照相一術頗有研究,故對于各項新聞照片極為注意,蓋新聞照片皆需時事居多,不僅可興閱者之觀感,實亦可留為后日之參考?!?4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加重,攝影紀錄歷史、揭露社會現(xiàn)實的功能,為更多人所認知。留德攝影專家高維祥1931年10月在《攝影畫報》發(fā)表新聞照片,要求“各地同志”“似應將日本暴行真相,盡量攝取,供給報館,宣示中外”,認為這是“國難聲中攝影同志應有的覺悟”。留日攝影專家何鐵華1934年在《攝影的題材》一文中,較早提出了攝影家應關注社會動向,關注民眾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45,這在當時是很有前瞻性和影響力的。其后,諸多攝影家開始從純藝術攝影向紀實攝影領域轉型,包括后來在紀實攝影領域有突出成績的張印泉、吳印咸、鄭景康、沙飛、方大曾等。
六 、結語
留學生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富于影響力的特殊群體,接受過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洗禮,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推動了科技、外交、軍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領域的發(fā)展。從攝影這門融科學與藝術于一體的專門學科來講,由于以留學生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加入,使中國攝影擺脫了早期師徒相承的封閉狀態(tài),逐漸成為一種科學技術和一門視覺藝術,不再僅僅是一項謀生的手藝。正如有攝影評論家所說:“攝影傳入中國逾半個世紀,中國人并未用它來紀錄歷史、社會,乃至再現(xiàn)自然景觀,基本上它僅僅被充當一種造像和紀錄家譜的工具。自清廷推行洋務運動,以至后來廢除科舉制度,大量外派留學生攻讀自然科學,中國逐步有了應用型知識分子,情況才發(fā)生改觀?!?6
也正是由于以留學生為代表的廣大先進知識分子的加入,攝影在中國不僅有了使用者,而且有了真正的研究者。留學生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翻譯了大量西方攝影科技文獻,用他們學到的近代知識體系去探究攝影術,并把他們的研究成果付諸書籍或媒體。他們還組織攝影團體,舉辦影展,并開辦攝影普及教育。更難能可貴的是,當他們看到國內(nèi)攝影器材完全依賴進口,大量利權外溢,便進行攝影機械“中國制造”的艱難嘗試。
留學生在國外學到的不僅是先進的知識本身,他們對知識賴以產(chǎn)生的土壤如觀念、制度、教育體系等也同樣感同身受。他們受益于此,并欣然把它們引入國內(nèi),而這樣的土壤連同其產(chǎn)生的科技成果都是急于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古老中國所迫切需要的。留學生在理論研究和攝影技術方面的先期成績和實踐鋪墊,為攝影術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與傳播,既搭建起了中西融合、溝通的橋梁,也留下了開拓者清晰、堅實的印記。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注釋:
1.胡伯翔:《中華攝影雜志發(fā)刊辭》,《中華攝影雜志》1931年第1期。
2.任鴻雋、周仁:《照像術》,《科學》1915年第1卷第2期。
3.近代留學生以習理工科者居多,便于接觸與攝影相關的化學、光學、物理、工程和機械等課程,從而了解其科學原理。據(jù)筆者所查,在傳播攝影術的留學生中習以上科目者占絕大多數(shù)。
4.胡志川、馬運增主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第77頁。
5.高維祥:《發(fā)刊<新光攝影文獻>之旨趣》,《攝影藥液之配制》,上海新光攝影技術社,1933年,第3頁。
6.甘乃光編譯《美術攝影大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0年。
7.甘乃光編譯《美術攝影大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0年。
8.任鴻雋、周仁:《照像術》,《科學》1915年第1卷第2期。
9.林茨、王瑞:《攝影藝術論》,三聯(lián)出版社,2011年,第330頁。
10.梁得所:《藝術的過程——高奇峰先生與畫報》,《大眾畫報》1933年第2期。
11.胡志川、馬運增主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第125頁。
12.胡志川、馬運增主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第133頁。
13.甘險峰編《中國新聞攝影史》,中國攝影出版社,2008年,第34頁。
14.胡志川、馬運增主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第267頁。
15.《申報》1924年7月5日。
16.《申報》1925年1月27日。
17.《申報》1932年7月12日。
18.胡志川、馬運增主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第297頁。
19.《申報》1923年12月11日。
20.《申報》1928年5月9日。
21.《申報》1928年8月10日。
22.《申報》1930年6月21日。
23.《申報》1934年8月31日。
24.胡志川、馬運增主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第311頁。
25.陳兩宜編譯《最新實用攝影化學》,世界書局出版社,1947年。
26.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第213頁。
27.趙俊毅:《中國攝影史拾珠》,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3年,第60頁。
28.《申報》1928年8月11日。
29.甘乃光編譯《美術攝影大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0年。
30.蔣齊生:《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攝影美學》,《新聞攝影一百四十年》,新華出版社,1989年,第9頁。
31.唐團結:《世界攝影發(fā)展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69頁。
32.林茨、王瑞:《攝影藝術論》,三聯(lián)出版社,2011年,第314頁。
33.《申報》1927年8月10日。
34.《申報》1928年5月9日。
35.《申報》1928年9月2日。
36.《申報》1930年1月9日。
37.《申報》1930年6月21日。
38.《申報》1932年1月17日。
39.蔡元培:《二十五年來之中國美育》,轉引自龍熹祖《中國近代攝影藝術美學文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第73頁。
40.龍熹祖:《圖像與藝術》,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59頁。
41.趙俊毅:《中國攝影史拾珠》,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3年,第72頁。
42.趙俊毅:《中國攝影史拾珠》,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3年,第78頁。
43.方漢奇:《中國新聞攝影通史》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082頁。
44.《申報》1923年2月25日。
45.何鐵華:《攝影的題材》,轉引自龍熹祖《中國近代攝影藝術美學文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第73頁。
46.林茨、王瑞:《攝影藝術論》,三聯(lián)出版社,2011年,第3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