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用一首《江城子》表達了人們對亡故親人的情感,其中那句著名的詞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痛徹人心,令人落淚—亡妻雖已別世十年,思念之情卻依然如故,沒有因時間而發(fā)生任何退減。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寧靜間,人們似乎可以聽到詞人滾落面頰的淚水聲音。詞人那些始終游蕩于心中,時時刻刻想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只能通過“夜來幽夢”得以實現(xiàn),然而,即使以夢寄情,卻依然難訴思念。
這樣一首表達思念的古詞穿越近千年,依然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喚起我們的情緒。我們重溫蘇軾的這首詞,一方面體會親人亡故給生者內(nèi)心情緒情感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也是借這首詞來紀念逝親。除了清明憑吊,其實還可以有很多方式方法紀念逝者。蘇軾用寫詞的方式紀念逝者,詞也許是最適合他的一種寄托哀思的方式。當人們面對至愛親朋離去的時候,如果能夠找到一個最為適宜的紀念方式,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祭奠、實現(xiàn)情緒情感的釋放。
在中國,失獨家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當父母失去自己的獨子時,那份痛徹是其他任何失去都無法相比的。按照民間說法,老年喪子是人生三悲之一,而且也是三悲之中喪失感以及喪失反應最為強烈的悲痛。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未來寄托于子嗣,而子嗣的離去,無疑是斷送了內(nèi)心中的那個未來,那是一份無法彌補的傷痛,因此,我們以失獨家庭為例,看一看生活中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紀念方式。
重新替代的紀念
德國有一部電影《英俊少年》。英俊少年海因茨從小母親去世,與父親相依為命,偶然的機會,他與從未見過面的外公走到了一起。多年來,外公始終對失去愛女痛在心底,加上對海因茨父親的偏見,他難以接受這個突然跑來的少年。然而,久而久之,祖孫倆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老人在失去愛女痛苦多年之后,終于因為外孫的陪伴而治愈了心結(jié)。
這是典型的替代療法,是用新的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去替代已經(jīng)消失的主客體關(guān)系。這種替代一方面解決了老人因子嗣離去的痛苦體驗,另一方面也為老人建立了指向未來的、健康而穩(wěn)固的人際關(guān)系。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失去了多少,而是能夠建立多少,那些全新的客體關(guān)系或者重要客體如果及時出現(xiàn),去替代舊的客體關(guān)系,無疑會對喪失者的未來生活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完成心愿的紀念
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中,女主角始終難以釋懷對愛人的思念,她將自己的哀思以情書的方式寄往愛人曾經(jīng)的住址,卻陰差陽錯收到了回信。隨著書信的不斷往來,女主角來到愛人去世的大山腳下,面對大山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問答:“你好嗎—”“我很好—”一次對山的呼喚,最終了卻了女主角對逝去愛人的緬懷,從此可以開始全新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與逝者之間會有一段未完的心愿,哪怕只是幾個字的問候,當這幾個字久久藏在心中的時候,它就會變成負擔,成為內(nèi)心的苦楚,折磨自己,因此,我們需要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將那些未完的心愿完成。就像皮克斯動畫中那位帶著飛屋環(huán)游的老爺爺一樣,獨自去實現(xiàn)與老伴生前的約定,愿望達成的過程便是紀念的過程,也是釋放內(nèi)心情結(jié)的過程。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小愿望,當我們在適當?shù)臅r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幫逝者去完成那些曾經(jīng)的心愿的時候,也是在幫自己完成心愿。例如,孩子生前很想去的地方,我們帶著他/她的照片或者心愛的物件去那里旅游,也是一種心愿的達成。
以物托思的紀念
讓我們回顧一下曹禺的話劇《雷雨》。30年來,周樸園家里物件的擺設(shè)始終保留著當年侍萍被趕出家門時的樣子,這種懷舊式的保留一方面是周樸園古板個性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表達著周樸園對侍萍的思念。
子代離去常常會留下一些他/她喜歡的物件,如何處理好這些物件,對生者的意義很大,如果能夠?qū)⑵渲幸恍┲匾锲愤M行適當?shù)氖沾婊蛘咴谝粋€相對重要的地方擺放好,也是生者對逝者的一種思念表達。特別是對失獨父母而言,有這些物品在,父母的心也許會更踏實,在寂寞的時候,或者當家里發(fā)生重大事情的時候,以物代人,向這些具有意義的物件訴說幾句心里話,也可以達到寄托的目的。當然,這些物件需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獨特性,也就是說它應該是可以作為子代生命的代表的典型物件。第二是長久性,物件應該不會因為時間而消失。
生命的出現(xiàn)與消失,讓我們更加珍惜與親人之間的感情,更加注重相互之間的友愛傳遞。愿生者堅強,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