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承載城市歷史、彰顯地域特色、突顯公共特質(zhì)、表達人文情懷。在設計時要堅持延長戶外運動時間、因地制宜、注重人文景觀和遵循城市總體規(guī)劃等原則。充分挖掘冰雪資源,注重雕塑、瀑布、動漫形象等元素的合理運用,充分發(fā)揮地域性優(yōu)勢資源,促進城市旅游的健康發(fā)展。使寒地環(huán)境與特有文化因素有機兼容,能夠使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獲得自然與人文的雙重靈性,進而塑造城市形象品牌、傳承特有的城市文化命脈。
關鍵詞:寒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兼容模式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展現(xiàn)其藝術價值。諸葛雨陽認為,城市公共空間藝術體現(xiàn)城市的文脈和氣質(zhì)。寒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會受到當?shù)氐娜宋娘L尚,歷史文化的影響,應該直接鮮明地將寒地城市的人文內(nèi)涵和精神特性表達出來,彰顯寒地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懷。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讓藝術從高高的藝術基座上走了下來,走到市民中間,調(diào)動普通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動性。當今社會,一座城市中有沒有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公共藝術作品,有沒有適當比例的娛樂休閑的公共場所,已經(jīng)成為一座城市品質(zhì)之優(yōu)劣的顯著標志[1]。寒地城市空間設計應充分挖掘冰雪資源,注重雕塑、瀑布、動漫形象等元素的合理運用,充分發(fā)揮地域性優(yōu)勢資源,促進城市旅游的健康發(fā)展。
一、寒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自然與人文兼容模式的原則
人與環(huán)境之間關系密切,評價公共空間好壞,不能僅僅從美學角度考慮。將人拉至戶外,促進人與環(huán)境的交流,推動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公共空間設計的根本目標。寒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不完善使人們很少積極親近冰雪運動,這與城市化進程加速發(fā)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xiàn)狀極不匹配,所以應重視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這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及城市凝聚力的提升至關重要[2]。這種空間設計不能任性而為,而應當與本地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文化因素有機結合,才能獲得城市本身的靈性,從而傳承其城市精神與傳統(tǒng)。這是設計的總原則。在這個總原則下,還應當堅持如下幾個細則:
1.能夠延長戶外運動時間,體現(xiàn)人文關懷
為抵擋嚴寒,寒地城市應巧妙運用雕塑、圍墻、景觀綠化等元素圍合休息空間,改善空間環(huán)境;應對公共設施進行人性化處理,提高冬季利用率,如將景觀椅表面處理成仿木效果,給人溫暖、舒適、自然的感覺,從視覺和心理上緩解寒冷帶來的不適。再如利用夏季觀景的亭、廊等設施,在兩側或頂部覆以玻璃,形成半封閉的溫室空間。公共設施的朝陽方向,在一定高度上設計成橢圓形,這種圍合能夠擋御寒風,延長人們在室外駐足活動的時間。
2.因地制宜,自然而然
寒冷地區(qū)冬季時間長,寒地城市冬季可以用冰燈、冰雕等來代替植物景觀塑造,造型、走向、面向、棱角伸展等都要符合應對寒冷天氣的需要,而一些突出寒冷主題的設計,則不必考慮這點,反而可以“雪上加霜”,逆向而行。
3.注重寒地城市人文景觀設計,展現(xiàn)民俗地域文化特色
發(fā)揮城市冰雪資源獨特魅力,進行高質(zhì)量的冰雪景觀設計,確定寒地城市冰雪活動的規(guī)模、分布、選址、等級、容量等。同時,考慮進當?shù)貧v史、人文、民風民俗、生活習慣、自然風光、土特產(chǎn),標志性人物,特色文化產(chǎn)品及其它傳統(tǒng)文化因素。尊重寒地城市自然景觀,正視客觀條件,突出冰雪景觀、冰雪文化等自然元素,減少制造虛假人工的東西,如假草、塑料假花、仿熱帶植物等。
4.遵循城市總體規(guī)劃,獲得長久“壽命”
許多城市設計,往往追求一時的新鮮,做了不少即興之作,也與城市總體格局與規(guī)劃無關,不久就被拆除或重新設計,“壽命”短暫,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甚至產(chǎn)生不好的形象。空間設計要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就要依據(jù)城市總體規(guī)劃,充分利用公園、街道、河流開展設計。在體現(xiàn)寒冷為自然特色的同時,必須把設計與整個城市建設相結合,考慮到歷史傳承,給后世人留下文化財富與藝術財富,而不是短命的應景之作。起碼能夠融入城市建設與發(fā)展史冊,以資后世。
二、自然與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兼容
雕塑被稱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公共雕塑出現(xiàn)時,體現(xiàn)了社會多元化特性,是公共空間中歷史遺產(chǎn)的部分記錄。雕塑設計材質(zhì)豐富,可運用青銅、石頭、水泥等材料。但是取材較狹窄,主要是人物、動物等。雕塑可選取地方特色素材,如哈爾濱便在民間工藝基礎上發(fā)展了冰雕雪雕。使得自然與人文有機兼容。
瀑布設計是寒地水景設計的一種重要形式。瀑布在設為計時體積應小,作點綴小景觀使用。如可設計成花箱式小瀑布,花箱用來盛水,也可用來栽培植物,加上潛水泵,還可設計成多層重疊式,這種便是寒地利用水資源設計成水景雕塑的方法[3]。美國的新奧爾良意大利噴泉廣場,便是將水作為雕塑素材,把一部分水設計成細水流的圓圈,流進帶凹槽的陶立克柱頭,另一部分水塑造成射流形式,流進古典的線腳里。這種設計被稱為立體水,在冬季可作為靜態(tài)雕塑,其余季節(jié)可作動態(tài)雕塑。水的要素和其它景觀要素聯(lián)系起來,如讓水流過假山,或天然陡坡和壁面,從而構成和諧的自然景觀。
利用動漫形象提升城市名片效應。日本動漫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藤原時代(畫派為“鳥語繪”),鳥羽僧正用中國畫筆法描寫生活現(xiàn)狀,是日本動漫的源泉。之后進入鐮倉時代、寶町時代、桃山時代(無動漫)、德川時代(動漫達到頂峰)。在日本,足登革履、身披古裝在小島上講究茶道、盆栽的日本人,善于領略生活趣味,善于洞察人生現(xiàn)象。這種國民性反應在藝術上,在繪畫而為動漫,此為動漫形象在日本花樣繁多的主要原因[4]。我國也有針對冰雪文化的動漫宣傳,但這種宣傳目前只是一種單純娛樂形式,未融入文化產(chǎn)業(yè)鏈。《冰雪奇緣》的熱播,給人們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氛圍,讓人們體驗到了原汁原味的冰雪文化,可是缺少對這種文化的具體規(guī)劃與營銷,浪費了現(xiàn)有宣傳資源。動漫形象及童話故事借助動畫片或其它方式吸引人們談論、收看,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具有文化傳播的公共性。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把設計放到“經(jīng)濟”和“文化”的角度考慮,不了解經(jīng)濟制度和經(jīng)濟規(guī)律,不能稱之為設計,只能是“藝術”,如果設計不能提升到文化的層面,那設計就只能是也只會是某些人的工具和噱頭而已,不能成為全民的工具,只有當設計真正成為全民的工具的時候,設計才是設計。
參考文獻:
[1]諸葛雨陽.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75.
[2]孫一丹.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形象相關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26.
[3]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倫理功能[M].申嘉,陳朝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289.
作者簡介:
花銀紅,臨沂大學美術學院助教。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