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沈潔 張家樹
在遼沈群眾合唱的大花園里,有一支引人注目的花朵,它就是沈陽市文化宮合唱團。近年來,在盛京大劇院、在文化宮劇場、在遼沈其他的舞臺上都留下了它的聲音和足跡,贏得了遼沈合唱界的贊許。
文化宮合唱團是2005年由沈陽四中一些68屆的校友組織成立的,在此基礎上,逐步吸納社會各界聲樂愛好者加盟,現(xiàn)有合唱團員70余人。
成立以來。合唱團排練和演出活動始終如一,先后排練了近百首不同藝術風格和演唱形式的中外經(jīng)典合唱作品,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各類合唱比賽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沈陽市打造北方“合唱之都”進程中,沈陽市文化宮被列為沈陽市合唱基地之首,合唱團也成為這個活動中的優(yōu)秀骨干團隊。
沈陽市文化宮合唱團近年來取得的主要榮譽:
2006年獲遼寧省合唱協(xié)會業(yè)余合唱比賽銀獎:
2008年獲沈陽電視臺合唱作品優(yōu)秀展播獎;
2010年和2011年在市廣電局舉辦的合唱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2012年第三屆全國“七彩夕陽”老年合唱比賽中,獲得“明星金獎”(最高獎)、“群星金獎”“組織獎”,張玲獲得“優(yōu)秀指揮獎”,文化宮合唱團是第一支登上北京國家大劇院舞臺的沈陽市群眾業(yè)余合唱團;
2012年東北三省合唱節(jié)遼寧賽區(qū)合唱比賽上獲得金獎,東北三省合唱比賽中獲得銀獎;
2013年在遼寧廣播電視臺和省、市合唱協(xié)會舉辦的“我的合唱我的團”遼寧省首屆合唱大賽中,獲得了“遼寧合唱之星”稱號;
第二屆沈陽市民合唱比賽中,文化宮合唱團獲得“優(yōu)勝獎”(一等獎);
2014年在“我的合唱我的團”合唱大賽中獲得了“合唱之王”(金獎)稱號。
2014年和2015年4次應邀參加沈陽交響樂團“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音樂會的演出,演唱全本合唱作品。
2015年和2016年“沈陽市老干部迎新春音樂會”中,參加其中混聲合唱的演出。
文化宮合唱團取得進步和發(fā)展,是對文化宮的重視、提攜和幫助,為之提供排練和演出場地的回報,是合唱團多年文化積淀和持之以恒的結(jié)果。和聲美韻凝聚力,新花老樹吐嬌艷
和聲美源于協(xié)調(diào),合唱團的成功來自凝聚。合唱團的團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目標、愛好和心愿,那就是追求藝術、豐富人生。文化宮合唱團11年保持著人心不散、隊伍不亂、志趣不變,就是因為有凝聚力。有些團員在退休前大多是原單位的聲樂骨干或者音樂愛好者,其中甚至不乏專業(yè)人員,雖然退休了,但追求合唱藝術的理想沒有退休,合唱已經(jīng)成為他們一種思維定勢和生活方式。
這些團員從四面八方來到合唱團,參加排練和演出,不管是盛夏酷暑風雨交加還是數(shù)九嚴寒冰天雪地,都會如約而至,始終保持著出勤率90%以上,出勤率保證了作品的打磨。享受到作品由可以聽到好聽、動聽的提升過程。
切磋交流,服務到家。大家都說,文化宮合唱團是一個學習型團隊,在這里無比的快樂和興奮。團委會成員率先垂范,主動印曲譜和有關聲樂資料,及時制作排練和演出的錄音、視頻,“回頭看”“回頭聽”,有針對性地改進瑕疵和不足。拍攝紀實照片為大家留下珍貴歷史記憶,不求回報、不求索取,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覺和自然。聲部長以身作則對聲部的成員關懷備至,從生活起居到家庭兒女、作品細節(jié)、發(fā)聲練習、團隊活動等都細心呵護關愛有加。退休團員年齡大,健康問題很突出,每遇到有人健康出了問題,合唱團員們都給予問候、探望、關心,送醫(yī)送藥。有個男高音團員得了腦中風,病情比較重。由于家庭經(jīng)濟收入不多,治療疾病很困難,團委會一聲號召,團員們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為他捐款4000多元。這個團員和家屬感動得直掉眼淚。大家都覺得,合唱團是一個快樂溫暖、充滿愛意,誰都不愿意離開的集體。
凡事由成于勤學,天籟和聲苦作舟
合唱團的成功與影響,根本在于它的成員音樂素質(zhì)和合唱意識水平。和聲是合唱團的魅力所在,加入合唱團,實際上就是進入了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里有分工、有合作,要求和諧發(fā)聲,不能個性發(fā)聲。大多業(yè)余合唱團員由于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訓練,不重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協(xié)調(diào)其鳴,不注意合唱的發(fā)聲和聲音碰撞。為了盡快地提高團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和咬字吐音,除了合唱團每周兩次的排練學習以外,文化宮還專門開設了一個美聲唱法學習班,每周培訓兩次,由張玲指揮直接授課。很多團員都在這里受到了良好的訓練,為完成合唱作品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幫助。
文化宮合唱團的團員年齡最小的50來歲,最大的70多歲,除了年齡有差異,歌唱和讀譜能力也參差不齊,解決這些問題,只能是勤學苦練。合唱團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在群里可以練耳視唱,有的還做了分聲部的音頻,便于學習和掌握。在學習五線譜的過程中,聽音記譜,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新的知識,團員們逐個音符地啃,節(jié)奏和音型從生疏到熟悉,初步掌握了固定調(diào)和首調(diào)的樂理知識,解決了五線譜盲的瓶頸問題,為演唱更有深度的合唱作品奠定了基礎。
為了規(guī)范標準的吐字發(fā)音,解決個別人平翹舌不分的問題,張玲指揮因材施教。一是在排練中的練習,結(jié)合排練曲目的歌詞,字字做朗讀示范。二是請團員中當過專業(yè)話劇演員的同志逐字逐句地輔導。三是要求團員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詞語的標準發(fā)音,養(yǎng)成好的習慣。在合唱作品中,音頭歸韻使得聲音更加和諧統(tǒng)一了。
指揮若定大將風范,神清氣爽花木蘭
合唱團的指揮決定了合唱團的品質(zhì),沒有好的指揮就沒有好的合唱團,指揮是合唱團的靈魂。張玲是我國著名指揮家曹丁先生的學生,是中國合唱協(xié)會會員、沈陽市合唱協(xié)會副秘書長。
從2011年8月份開始,張玲擔任文化宮合唱團的指揮,她是一位集指揮、聲樂示范指導和合唱伴奏于一身,深受合唱團員喜愛和敬重的優(yōu)秀青年指揮。
單純的發(fā)聲練習有時枯燥,她除了講發(fā)聲的原理、示范發(fā)聲以外,還用幽默風趣的方法和通俗的語言告訴大家發(fā)音的位置在哪里,開口閉口是什么樣,哼鳴是什么感覺,應該有什么樣的狀態(tài),形象地展示聲音的魅力和合唱的理念。
很多人認為參加合唱就是純粹娛樂,有時出現(xiàn)閑談和手機鈴響影響排練的現(xiàn)象。她除了強調(diào)排練紀律外,對課堂上擅自響手機,采取善意罰款方式,給大家提個醒,養(yǎng)成良好習慣。為了掌握對曲目的完成程度,單兵考試和聲部組考核相結(jié)合,有針對性地排兵布陣,有計劃地進行單聲部練習,達到聲部均衡和音色的統(tǒng)一。
合唱團學五線譜、學英文歌曲,變化音上行和下行的示范練習,怎么樣最便捷地找到音程關系等都有一定的難度,她就不厭其煩地一字一句地教。從最基礎的理論學起,使文化宮合唱團實現(xiàn)了從歌詠水平到合唱水準的蛻變。
張玲刻苦鉆研聲樂理論和強化指揮實踐,每次排練和演出,她都事前做好功課,在排練中嚴格要求,從氣息的運用、控制,強弱的變化、節(jié)奏的變化,作品的感情表達等等都仔細地多次反復強調(diào),在演出中,神閑氣定,給全體團員堅定的信心。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張玲指揮這幾年經(jīng)歷了一次腳趾骨折,一次小手指骨折,她都從來沒有休息過,拄著拐杖、坐著輪椅都不放棄每一次的排練和演出。她是一個癡迷合唱的音樂人,全體合唱團員的良師益友。
功夫不負有心人,文化宮合唱團經(jīng)過一年多的磨合,終于完成了難度很大的英文混聲合唱《海豹搖籃曲》。最近又復排了《雪花》、無伴奏合唱《草原夜色美》等作品。他們感覺復排的作品能找到新感覺,就像老酒一樣,越久越香。
我們看到,文化宮合唱團在合唱作品的處理上,由于合唱團員個人能力的普遍提高,“木桶現(xiàn)象”中的短板正在逐漸拉長。張玲指揮更加注重起音的訓練,更加注重音樂的流暢、更加注重力度上的強弱變化,更加注重高位置真假聲的結(jié)合,更加注重作品的背景故事對曲目的影響。文化宮合唱團走技術合唱的道路,建設一支有文化、有追求的合唱團,這是他們的目標和立團之本。所有的合唱團員正朝著有合唱思想,指揮要什么聲音就出什么聲音的智慧型歌者邁進。
現(xiàn)在,沈陽市文化宮合唱團正在積極準備《長征組歌》全曲,并且已經(jīng)投入排練中,我們期待他們有更多的作品呈現(xiàn),為遼寧和沈陽的音樂生活增光添彩。
(責任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