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超
摘 要:新加坡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一個經濟發(fā)達的國家,而且政治穩(wěn)定、社會秩序良好,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新加坡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對加強和改進我國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國家意識;法治
新加坡人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不斷地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終于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道德規(guī)范和公共制度。而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元化國家,考慮到多民族、多教派的習俗,逐步形成了具有獨自特點的公民道德教育體系。
一、高度重視道德教育,強調國家意識主導性
新加坡公民道德素質的高水平,離不開整個國家從政府到國民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新加坡自1965年退出馬來西亞聯(lián)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國起,公民道德教育就一直受到政府的提倡,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足夠重視。獨立之初的新加坡,就把道德教育放在公民教育的首要位置,甚至把道德教育與經濟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多元化移民社會,嚴重缺乏國家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化,未獨立之前,新加坡曾歸屬于英國、日本和馬來西亞,獨立之后國民效忠的對象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造成了國民對國家認識上的混亂,導致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異常薄弱。新加坡政府認識到,只有不斷地對國民進行國家意識教育,灌輸“一個共同國家”的思想,才能促使各族人民逐漸建立起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新加坡政府要讓新加坡人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認為國家是自己的國家,是自己生活所依靠的國家,同時明確意識到自己是該國的一份子。國家意識的教育現(xiàn)在已經成為了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國家意識主導性也已經成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質。
二、以儒家倫理為主體,重視傳統(tǒng)價值觀創(chuàng)新
新加坡作為一個亞洲移民國家,主要是由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三大種族組成。其中,華人占新加坡人口的四分之三,并且新加坡的主要領導階層也是華人居多,這就使得新加坡政府比較重視東方傳統(tǒng)文化,其中尤以儒家傳統(tǒng)思想為主。建國初期的總理李光耀就特別強調新加坡人要發(fā)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tǒng)道德。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還開設了八年的儒家倫理課程,全面向學生灌輸儒家倫理思想及其道德價值觀。雖然到90年代停開了儒家倫理課程,但在其他科目中仍吸收了儒家傳統(tǒng)價值觀的精華,間接地將儒家思想傳授給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的儒家倫理價值觀念,使之成為有理想有目標有道德的人。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國民的需求,新加坡對儒家傳統(tǒng)價值觀的繼承是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同時,不斷地對傳統(tǒng)價值觀做出新的解釋。新加坡所做的努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儒家思想新加坡化,即新加坡在對儒家思想進行吸收的同時,從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儒家思想進行鑒別、分析,以吸收對自己有用的部分,與具體國情相結合,形成新加坡特有的新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新加坡化的代表就是新加坡在1990年提出的“共同價值觀”。新加坡在綜合各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重點吸取儒家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全國民認同的五大共同價值觀。二是儒家思想現(xiàn)代化,即新加坡對儒家思想進行分析、整合,找出其中有利于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的內容,給予其當代語言的闡釋,使其現(xiàn)代化。同時,新加坡將東西方文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吸納西方文化的精華,將西方先進的、優(yōu)秀的思想滲透到東方文化中去,形成了東西合璧的特有文化。最著名的就是新加坡化的“八德”:忠、孝、仁、愛、禮、義、廉、恥。
三、學校、社會、家庭有機結合,共同營造德育環(huán)境
新加坡政府在重視學校的道德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社會與家庭的道德教育,使三者有機結合,共同營造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
在學校教育方面,通過生動的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基本的道德知識,并為學生制定了嚴格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通過學習將行為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觀念。此外,學校還開設了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在社會教育方面,新加坡政府定期開展文明禮貌周、敬老周、睦鄰周等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并在社會上推行與學校道德教育內容相一致的社會道德制度,對遵守制度的人進行獎勵,對違反制度的人給予相應的懲罰。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是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道德價值觀念,強調尊敬父母,尊老愛幼,重視家庭,維護家庭和諧穩(wěn)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學校、社會、家庭之間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三者之間互相補充,家庭成員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社會為學校、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學校教育促進社會、家庭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共同營造了一個以誠信、愛心、正直等優(yōu)良文化為核心價值的德育環(huán)境氛圍。
四、重視完善法律體系,保障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
新加坡被稱為“沒有警察”的國家,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文明和諧的民族關系在世界享有盛名。新加坡政府認為,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fā)展,必須有相應的法制作為基礎和保障,必須通過立法和制定政策,強制人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guī)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新加坡在全面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具體方面,不僅刑法相當嚴厲,而且罰款項目之多、數額之大,也是其他國家少有的,甚至對于便后不沖水、在公共場所抽煙等細節(jié)性行為,都明文立法嚴格處罰。
新加坡作為一個亞洲國家,在西方文化沖擊和東方文化復雜的情況下,力求從國情出發(fā),認真梳理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吸收其精華,并學習西方先進理念,恰當地處理多元化關系,致力于公民的道德教育,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而且明顯提高了全體國民的道德素質。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值得同為亞洲國家的、正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我們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仲偉通.《論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及對我國的啟示》,《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6)
[2]蔡寶來,岳珂.《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探析及對我國的啟示》,《民辦教育研究》2008(3)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