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生
人,來到這個世界,就必然要參加一場馬拉松競走比賽,看誰走得更遠、更持久。人活百歲,起碼說明你生命的續(xù)航能力強于他人,僅就這一點看,就已經意義非凡了。
2008年,我采訪過一位百歲老爺子,他生于1908年,是大清王朝的子民。那時辛亥革命還沒發(fā)生,皇上還在龍椅上坐著學說話呢,他得跟著大家山呼萬歲。如果他壽命只有10年,1918年就走了,能看到或聽到什么呢?只能看到武昌起義、民國成立、袁世凱當了皇帝又被趕下臺。
如果他活到1948年,就能感受到日寇投降時的喜悅,并為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震驚,但見不到新中國的誕生。如果活到50歲,1958年,就能體會啥叫人民當家做主,也能見識“反右”和“大躍進”。如果活到1968年,就會經歷“三年困難時期”,并眼見“文革”橫掃一切。如果活到70歲,1978年,就能經歷唐山大地震,看到粉碎“四人幫”,改革的春風初吹。
如果活到1988年,就能看到改革開放,經濟搞活,電視逐步進入家庭,“新三大件”成為時髦,日子好起來。如果活到90歲,1998年,就能看到電視換成彩色的了,電話進入家庭,手機、尋呼機成為時髦,平房拆遷與商品房同步,人們開始住進有煤氣、暖氣的商品房。如果活到100歲,2008年,就能見證北京申奧成功,親歷北京奧運會盛況。中國人,揚眉吐氣??!
老爺子當年在報紙上看到張伯苓希望中國能辦奧運會,他感到那就是個夢想,東亞病夫怎么可能辦奧運會呢?然而,他卻親眼見到這個夢想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毫無疑問,他比晚于他出生的人要幸福。因為在人生這條路上,他走得更遠、更長久,見識和感受到的東西也更多。
老爺子從年輕時就有寫日記的習慣,“文革”中他不敢寫了,以后又憑記憶補記。這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日記史”,他是百年中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盡管是個人局部的零星記憶,也有特別的意義。
即使有的老人不會寫、不能寫,他也可以口述,有心的兒孫或者熱心人幫他“實錄”,這也是一種傳承??谑鰵v史,多多益善,若其中有你一份,豈不光彩?若是百年口述史,豈不更是價值無限?你說,人活百歲能無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