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模楷
摘 要: 為實現(xiàn)中、小學教學的“課堂高效”,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我市正在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設計恰當?shù)摹罢n堂小組交流活動”環(huán)節(jié),力求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自該“模式”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因教師對“課堂小組交流活動”的理解不盡相同,其實施效果也參差不齊,本文將現(xiàn)階段的課堂分成四層境界。
關鍵詞: 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 數(shù)學課堂小組交流活動 四層境界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特別強調(diào):“學校教育要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睍r下我市正在實施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基于這一重要培養(yǎng)目標而提出的。該“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設計恰當?shù)男〗M合作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在生生、師生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該“模式”實施以來,全市各校積極響應、努力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多數(shù)過去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數(shù)學課堂,變?yōu)榱爽F(xiàn)在“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教師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監(jiān)控、點撥、激勵”的課堂,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教師對“數(shù)學課堂小組交流活動”的理解不盡相同,其效果也參差不齊,筆者將所聽的數(shù)學公開課的課堂分成四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應景務虛型
案例1:(具體例子略)這種類型受“討論”的牽制,教師沒有真正理解“課堂小組交流”的目的和意義及“交流”的可行性,將所有問題都設計為活動話題,在課堂上凡是遇到問題就讓學生討論:預習過的簡單內(nèi)容要討論、概念的理解要討論、例題的思考要討論、課堂的小結要討論、甚至課堂練習也要討論。一節(jié)課從頭到尾學生都在討論,浪費了很多寶貴時間。一定程度上存在應景務虛之嫌。
第二層境界:操之過急型
案例2:在一節(jié)《立體幾何》復習課中教師出示了一題:在正三棱錐A-BCD中,E,F(xiàn)是AB,BC中點,EF⊥DE,若BC=a,求正三棱錐A-BCD的體積。
教師首先展示問題串:問題1:要求三棱錐的體積,要知道幾個量?(學生回答)問題2:在求三棱錐的體積時,可以根據(jù)需要任意選擇頂點和對應的底面,對于這題你如何選擇?(學生回答)問題3:底面ABD的面積如何求?其高又是什么?請大家先獨立思考,然后分組討論。大約2分鐘后教師問:有結果了嗎?學生沒有回答,教師就追問:現(xiàn)在最大問題是什么?學生回答:如果知道EF也和△ABD中的一條直線垂直就好了。教師說:那么請大家想一下,我們前邊講過,正三棱錐的側棱和對應的底邊有何關系?片刻,學生恍然大悟:垂直!
本題的解決從問題設計上來看教師設計得不錯,可遺憾的是對于問題3的處理,教師見學生討論了2分鐘還是沒有結果,就將解決本題最關鍵的東西“AC⊥BD”相當于以回憶的方式間接地告訴了學生。教師操之過急,不敢大膽放手,使得很好的一個小組交流活動話題泡湯了。
這里教師拋出討論話題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然后讓學生展示討論結果,如果不成熟再適當點撥、引導。比如把“那么請大家想一下,我們前邊講過,正三棱錐的側棱和對應的底邊有何關系?”這句話這樣問:“那么請大家探究一下正三棱錐的側棱和對應的底邊有何關系?為什么?”這樣既為學生指明了討論的方向,又為學生探究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第三層境界:全部放手型
案例3:《不等式綜合應用》高三一輪復習課,教師設計通過轉(zhuǎn)化了解簡單不等式(不等式組)、解含參不等式、不等式的恒成立和存在性問題等四個應用題型。教師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在關鍵處設計了三次課堂交流活動。教師的設計很合理,活動很成功。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都是學生在做,學生歸納總結的不太到位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加以完善。
實際上,對于學生分析或者是總結不到位的地方,教師應該及時完善;學生語言不精練的地方教師應該高度概括;學生認識高度不夠的時候教師應該提升;學生聲音不大的時候教師應該適當復述。教師應大膽放手應該,但不該全部放手。
第四層境界:求真務實型
案例4:《求圓的標準方程》習題課,教師首先出示例題:已知△ABC頂點的坐標分別為A(-2,1),B(-3,0),C(0,-3),求△ABC外接圓的方程。
教師出示問題1:請同學們思考可以用那些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要求獨立思考)約4分鐘后請學生回答。學生1:一般式求解;學生2:標準式求解;學生3:從挖掘圓的幾何性質(zhì)角度思考;學生4:由于k■=1,k■=-1,因此k■·k■=-1,知AB⊥BC,因此線段BC就是圓的直徑。
至此,教師拋出小組交流活動話題:“很好,大家表現(xiàn)很不錯,那么,請大家就本題四種解題方法先思考,然后交流討論,針對本題而言,采用什么方法最好,各種方法對于不同條件的問題有何好處與局限?以下4~5分鐘時間是學生激烈的討論、交流、展示,將老師設計的話題詮釋得很到位。之后教師總結說:求圓的方程是時以上四種方法都是很好的解決策略,究竟采用哪一種,就要看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是什么,還要考慮到運算量的大小,綜合以上條件恰當選擇,請大家解決下面一個問題。隨后教師出示課堂練習題:設二次函數(shù)f(x)=x■+2x+b(x∈R)的圖像與坐標軸有三個交點,求經(jīng)過這三個交點的圓的方程。
我們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位教師的課堂設計是求真務實的。教師采用學生獨立思考的方式讓學生給出各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因為對于前兩種方法大部分學生無須討論都能夠得到,對于第三、四兩種方法,只有部分成績較好,思維敏捷的學生才能夠得到,所以設計為討論話題意義不大。而“針對本題而言,采用什么方法最好,各種方法對于不同條件的問題有何好處與局限?”這個討論話題是在具有上述各種解題方法,以及題目的條件等顯性要素的前提下提出來的,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討論具有很高的價值。然后教師又順勢給出課堂練習題,起到了及時鞏固的作用。雖然教師只設計了一個討論交流話題,但從學生對課堂練習題的處理反饋來看,效果良好。
總之,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設計學生小組活動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必要方式,是實現(xiàn)“課堂高效”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學生及課堂交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操作細節(jié),設計求真務實的課堂討論話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交流的功能;同時因為數(shù)學是思維的學科,不只有交流才是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唯一方式,還要注意與獨立思考等方式交互進行,力求課堂形式多樣化,這樣才能夠達到“課堂高效”的目的,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和能力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