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佳
“那些貌似堅硬、冰冷的外殼包裹著的,依然是一顆熾熱、善良的心?!钡谌龑谩癈CTV慈善之夜”大型公益宣傳活動的參與者們發(fā)現,慈善的力量雖然沒有驚濤拍岸的氣勢,但正是在這點滴中卻蘊含著穿透磐石的能量,他們期待著這份力量帶來的改變。
這是一個少女純凈的聲音,在娓娓道來地講述著自己經歷的故事,舒緩而平靜?!罢淠蓦娕_”從4月18日首播,至今已經播出了近20期,幾乎每天,我都會近乎下意識地去“熱線12”微信公眾號里看看,即便沒有電臺更新,也會隨便翻出以前的某一期,一分多鐘的傾聽,各種雜亂的情緒都會歸于平靜。每一次,我都嘗試著在腦海中勾畫出一幅少女在月下或花叢或書房中講述的安詳美好的場景,但背景中節(jié)奏清晰的“嘀嘀~嘀嘀嘀~嘀嘀~嘀~”的聲音又每每將我拽入到現實中,這是呼吸機正常運行的提示音,正在講述的珍妮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癥(SMA)患者,這是漸凍人癥的一種。
左圖:第三屆“CCTV慈善之夜”主持人陳偉鴻、歐陽夏丹、高潮東右圖:第三屆“CCTV年度慈善人物”獲獎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全體推助者代表
包珍妮今年15歲,1歲的時候她被確診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癥,這種病的患者隨年齡的增加肌肉會逐漸萎縮,以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珍妮十幾年的生命歷程,都是在病榻與醫(yī)院重癥室度過的,她一半的肺已失去功能,醫(yī)生不得不切開她的氣管,用呼吸機幫助她維持微弱的生命。但被病痛所擾的珍妮并不悲情,她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在肌肉嚴重萎縮的情況下,她用那根僅能挪動的拇指把自己的感悟、理想一字一字打出來。第一期珍妮電臺她用了自己的一首小詩《鞋子》:“我想擁有一雙鞋子/它能跑能跳/甚至能飛/我要讓它替我完成愿望/替我周游世界/替我領略各國風光/我還想穿著它/飛到北極去/去和南極的企鵝玩捉迷藏?!彼f:“這首詩以一個殘疾女孩的角度所寫,因為她整日纏綿于病榻,無法出門,所以就渴望有這么一雙神奇的鞋子,來替她完成那些她不可能完成的事。而這個女孩,就是我自己?!?/p>
王昔說她是哭著在聽這期“珍妮電臺”的,她已經不是第一次為包珍妮落淚,作為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節(jié)目部的副主任、“CCTV慈善之夜”活動的發(fā)起人,在2014年第二屆“CCTV慈善之夜”的錄制現場,當大屏幕上展播包珍妮的故事時,她注意到,現場嘉賓們跟她一樣都在悄悄地拭淚,大家都為一個弱小生命的頑強、樂觀和渴望精彩而感動。
在“CCTV慈善之夜”的關注下,社會各界力量通過新浪微公益平臺為珍妮籌集到了1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但“CCTV慈善之夜”活動總導演、“社會與法”頻道“熱線12”欄目制片人徐大鵬和他的團隊希望能夠給珍妮生命中增添更多的色彩,于是有了“珍妮電臺”,每一期的留言都令珍妮倍加珍惜,在這樣的交流中她也感到了更多生命的尊嚴和意義。
左圖:15歲的包珍妮1歲時被確診為脊髓型肌肉萎縮癥,“珍妮電臺”的播出讓她感到了更多的生命尊嚴和意義右圖:第二屆“CCTV年度慈善人物”王奕鷗,成骨不全癥患者,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負責人
包珍妮甚至已經寫好了遺書:“老爸老媽,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應該不在了吧,別哭哭啼啼的。你們還有樂樂呢。我終于變成天使,可以到處飛啦!連走路都不用,哈哈哈……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愛你們,今天就說一句吧:我愛爸爸媽媽和弟弟……我愛每一個陪伴我度過人生的人。我快13周歲了,能活這么久真的很開心,盡管我希望能再活長一點?!?/p>
在珍妮內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也是她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將她患病期間創(chuàng)作的9首歌詞譜上旋律,制成一張屬于她自己的音樂專輯。
王奕鷗成了實現她的這一愿望的第一個人。
“當我在妮妮這個年紀時,也有過和她一樣的夢,那就是有人能幫我把自己寫的那些歌詞變成一首首歌。那時我并不相信有一天可以自己拿起琴,和一幫伙伴把心里的詞曲吶喊出來。誰曾想,13年之后,我成了幫妮妮實現心愿的那么多人中的其中一個。對于置身其中的我來說,這簡直太過神奇,也許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王奕鷗說。
一見到王奕鷗,簡單的寒暄過后,她那種活力和生命的張揚一下子將我采訪前準備的小心翼翼徹底驅散了,兩個小時的采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時時發(fā)出的爽快的笑聲。王奕鷗1982年出生,是成骨不全癥(俗稱脆骨?。┗颊撸捎诩膊∷纳砀咄A粼诹?0歲前后的1.2米。2008年她發(fā)起成立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并推動設立了“瓷娃娃罕見病關愛基金”,這是全國首家專為罕見病群體救助而設立的專項基金。
將兩個生命勾連到一起的是2014年的第二屆“CCTV慈善之夜”,這一年,王奕鷗被推選為“CCTV年度慈善人物”。當她與李亞鵬一起在臺側候場時,“大屏幕播放了妮妮的短片”,那句“我是最帥的少年”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腦海中。那之后,包珍妮進入到了瓷娃娃罕見病關愛基金的“零花錢”項目,這是針對那些被病痛長期糾纏的孩子設立的一個項目。
8772樂隊是王奕鷗和幾個同樣患病的小伙伴一起成立的樂隊,8772是“BTTZ”的變形,即“病痛挑戰(zhàn)”首字母的縮寫。當他們知道珍妮的夢想后,雖然覺得自己還很業(yè)余,但還是決定幫助珍妮完成一首歌曲的譜曲,他們覺得,這樣至少可以讓珍妮向她的夢想邁進一步。他們在珍妮的歌詞中挑選了一首《予生》,那句“我愛這世界/千變萬化的世界/我有許多心愿來不及實現/我想偷走時間/每一刻時間/恨不得每分每秒/再慢一點點”,莫名地觸動了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從創(chuàng)作到演出,這首歌大概排了有幾十遍,最后幾遍每次唱完,都要平復一下情緒才能繼續(xù)?!蓖蹀鳃t說。當樂隊成員崔瑩把小樣發(fā)給珍妮時,珍妮非常喜歡,而當她看到視頻的時候更是“驚喜”,在她原來的想象中,就是一把木吉他,沒想到編排得這么豐富,她跟崔瑩說她將來也想和小伙伴們組樂隊,崔瑩說:“她的夢想實現了,她獲得了比較神奇、比較理想的體驗,她開心,我們更開心?!?/p>
在今年第三屆“CCTV慈善之夜”啟動儀式上,專門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起了一次眾籌,幫助珍妮實現自己的愿望,3萬元啟動資金迅速籌集完成,央視三套“越戰(zhàn)越勇”團隊承擔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工作,每個人都希望,在珍妮生命駐留的時候,她的愿望得以實現。
包珍妮覺得自己無比幸運,在某期“珍妮電臺”中她開心地聊了4分多鐘,此時,王奕鷗的感受正如“CCTV慈善之夜”主題曲中所唱:“當幫助別的人成為了信仰,有你就會有了神奇,有奇跡?!?h3>舍我其誰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一直非常重視媒體在慈善事業(yè)中的作用,他覺得沒有媒體的廣泛介入,中國的慈善事業(yè)發(fā)展將會更加緩慢。
據鄧國勝介紹,中國的公益慈善發(fā)展曾經一度中斷,直到1981年成立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才開始恢復,但依然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基金會都是在向海外募款。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們統計募款都只統計海外捐款。直到1994年成立了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的慈善事業(yè)才步入正軌。1998年洪水,國內捐款開始興起,發(fā)展到2007年也就是300億規(guī)模。2008年汶川地震掀起了國內慈善捐款一個高潮,募捐金額第一次突破千億,達到1070億元。但2011年由于郭美美等事件影響,國內慈善事業(yè)被廣泛質疑,連續(xù)兩年捐款大幅下滑,2013年進入到了最低谷。
中國慈善捐款雖然增加了,但普通老百姓的參與意識其實并不高,主要捐贈主體還是企業(yè),個人捐贈只占整個捐款比例的20%到30%。這與國外恰好相反,國外個人捐贈所占比例一般在70%以上。
鄧國勝說:“我們的慈善文化,對現代慈善缺乏認識?!彼J為,國人對慈善認識還存在誤區(qū),認為慈善就是捐錢,其實,捐時間也是參與慈善一個主要形式。他曾做過一個比較研究,發(fā)現中國老百姓做志愿者人口與經濟活動人口的比例甚至低于很多發(fā)展中國家。他反復強調:“公益慈善最主要的意義還是要人人參與,弘揚一種社會的愛心,倡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心、關愛?!?/p>
“要把慈善變成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有人摔倒了都不敢去扶。如何將人類天生的善的一面激發(fā)出來,培養(yǎng)一種慈善文化,這是一個艱巨而長遠的任務,這就要有宣傳、有引導,需要媒體廣泛而長期地介入?!编噰鴦僬f,當2013年,王昔和徐大鵬找到他時,他對他們提出的“CCTV慈善之夜”的構想大加贊賞。
“熱線12”是“社會與法”頻道午間時段一檔直播欄目,主要內容也是扣著整個頻道的主題制作。王昔說“社會與法”就是慈善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并行組合,就像是手里握著兩個棒,一軟一硬,軟的就是最打動人的,是公益、是慈善、是文化,另外一個則是鐵的法律,是硬的。
在這樣的原則引領下,“社會與法”頻道自成立之始,就一直重視慈善公益節(jié)目的權重,公益慈善類節(jié)目在“熱線12”欄目里占到選題量的三分之一,在頻道的欄目構成中也占相當比例。長期的關注和積累讓他們對慈善有了更多的了解。2011年,中國慈善界接連發(fā)生了“郭美美事件”等丑聞,將慈善事業(yè)打入了低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遭到質疑。但在“熱線12”欄目組看來,慈善的暖流不該被丑聞所掩蓋,他們長期接觸公益慈善志愿者、公益組織踐行者發(fā)現,在這些人身上有很多值得鼓勵和弘揚的東西,但沒有人關注這個群體在做什么,陷入低迷的公益慈善事業(yè)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鼓勵。“在慈善事業(yè)最低迷的時候,我們要為慈善鼓與呼?!边@是“CCTV慈善之夜”大型公益宣傳活動構想的由來。
王昔用“舍我其誰”四個字來概括,這也是“熱線12”欄目與頻道共識。央視作為有巨大影響力的國家主流媒體,先后推出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CCTV體壇風云人物”等節(jié)目,但還缺少一個公益慈善這樣對社會意義重大的版塊;慈善業(yè)界需要主流的聲音,需要專業(yè)主流媒體在業(yè)界樹立的標桿;全年公益慈善事件,也有年終梳理的必要。
為了進一步找準節(jié)目定位,徐大鵬帶領團隊走訪了民政部、各大基金會和慈善業(yè)界的學者專家,經過討論,他們確定了媒體立場這一首要原則。在慈善事業(yè)的鏈條中,作為媒體應該做什么,如何占位,這是活動策劃之初必須搞清楚的定位?!按壬凭戎枰鐣鞣N力量發(fā)揮作用,公益組織、愛心捐款、醫(yī)院……作為媒體,我們不能搶位!”王昔說。隨著思路的逐漸清晰,她和團隊鎖定了“CCTV慈善之夜”活動的定位。他們明白,在慈善事業(yè)的鏈條上他們就是慈善精神的傳播者。“做‘年度概念!”徐大鵬說,“我們的活動,就是要通過我們的鏡頭,尋找那些身邊的平凡善行,把每年慈善路上的引領人推選出來。我們要和觀眾一起向善者致敬!向善行致敬!”
于是,“CCTV慈善之夜”專家委員會成立了!委員們是來自政府主管部門、業(yè)界專家、兄弟媒體的權威人士,他們制定了專業(yè)的“CCTV年度慈善人物”評議章程。
王昔說:“我們就是要推選出十大CCTV年度慈善人物,他們是年度慈善引領者,是專業(yè)的引領,更是精神的引領。在晚會上,設計致敬環(huán)節(jié),讓更多的愛心傳遞,讓慈善展現出強大的力量。
王廣令是“社會與法”頻道的總監(jiān),他說慈善節(jié)目是帶著溫情的正能量,正如一個人體,健康細胞與病變細胞同時存在,針對病變細胞的戰(zhàn)斗盡管有效但都是點對點地作戰(zhàn),而積極培育健康細胞,就能夠形成具有輻射面的內生力量。所以在整個頻道中,盡管收視率考核上慈善節(jié)目很多時候比不上法治節(jié)目,但站在央視的責任立場,他依然注重慈善類節(jié)目的強化。他的主張同樣得到了央視領導的認同,他在臺編委會上對“CCTV慈善之夜”的闡述,得到全體編委一致通過,這檔節(jié)目因而成為央視臺立項重點項目。
“社會與法包含兩個層面,簡單地說一個是普法一個是揚善。通過影響力和口碑,在人們印象當中,正能量的東西要逐漸多起來,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位。”王廣令說,“CCTV慈善之夜”盡管剛剛起步,但已經成為“社會與法”頻道公益項目的龍頭?!霸摶顒訉l(fā)揮中央電視臺自身傳播力和影響力,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梳理中國慈善年度新氣象,聚焦中國慈善發(fā)展的新力量?!?/p>
“CCTV慈善之夜”活動是“30+1”的模式,以30期善行故事展播為抓手,從凡人善舉中尋找愛的故事,在全社會傳播“善行改變中國”的理念;以一臺晚會作為整個活動的收官,推選出10位“CCTV年度慈善人物”,用榜樣的力量去引領慈善發(fā)展的方向。
第三屆“CCTV慈善之夜”活動剛剛落幕,新一屆“CCTV年度慈善人物”正式揭曉,其中有像姚明這樣長期致力于公益慈善的公眾人物,也有在“精準扶貧”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薛方全、鄧迎香等典型人物,更有如劉芳、塔林夫、白瑪央金那樣,默默奉獻、溫暖社會的平凡人,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慈善的意義。同時,第三屆“CCTV慈善之夜”晚會現場設置了特別致敬環(huán)節(jié),將第十座“CCTV年度慈善人物”獎杯頒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全體推助者,以向法治致敬、向文明致敬。
“慈善最根本的意義就是要老百姓共同來參與,激發(fā)普通人內在的慈善理念,把慈善變成一種文化、一種時尚,這才是慈善的真諦?!编噰鴦僬f,“這幾年慈善事業(yè)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越來越重視,老百姓知識越來越普及,‘CCTV慈善之夜作為權威媒體的宣傳當然是有一定作用的。今年出臺了《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志愿者管理條例》也即將出臺,法治環(huán)境的不斷完善,互聯網為個人參與提供了便利途徑,老百姓參與程度高了,基金會個人捐款的比例正在不斷變化,比如說兒慈會,個人捐款比例已經超過了50%,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等,個人捐款比例都已經超過30%了?!?/p>
讓徐大鵬感到自豪的不僅僅是“CCTV慈善之夜”影響力的飛升,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變化也令他驚喜,他們做的“暖春行動”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全頻道所有的主持人都到最苦的地方去采訪,沒有一分錢報酬,完全是義務的,但做過一次之后,就有好幾名主持人找到領導,說再有這種活兒一定叫他(她),哪怕自己倒貼錢去都成。
更讓他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團隊?!耙幻浾卟稍L過一名被遺棄的女孩,三年過去了,這個孩子的奶粉、衣服都是記者自己悄悄資助的,誰也沒想到這位急性子的女記者有如此溫柔的一面?!?/p>
“與青基會合作的‘圓夢大學路,資助的這些孩子都是寒門學子,一個個都很優(yōu)秀,青基會解決了他們從家門到校門的費用問題,但這些來自偏遠農村的孩子到了大城市,多少都有點自卑的感覺,我們這些年輕的導演,就經常跟他們聯系,給他們寄書,給他們鼓勵。”
“一個上了廈門大學的女孩子,導演從頭到腳給她買了衣服鞋子,送給她的時候還考慮到她的心理,就說自己在網店上看到,非常喜歡,但自己的身材不適合只好轉贈給她。”
“本身都是‘85后甚至‘90后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做慈善的節(jié)目對他們改變很大。”王昔說,她同樣注意到了發(fā)生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的變化?!斑@是一個規(guī)整的團隊,全頻道開會,‘熱線12團隊總是最先到場,開完會之后,總會有兩個孩子自發(fā)留下來,把所有的凳子都碼齊才走,這不是教化的結果,這顯然是接受善的東西多了。做報道期間,他們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生觀得到了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