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霞
摘 要: 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委婉語被廣泛應用于日常交流中。委婉語以其間接、含蓄的表達方式代替令人不安或尷尬的說法,更好地協(xié)調人際關系。死亡一直以來就是人們不愿提及的話題,但言語交際中有時不得不提到它,因而就出現(xiàn)了死亡委婉語。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隱喻和轉喻角度,進一步闡釋死亡委婉語的生成機制,以深化對死亡委婉語的認識。
關鍵詞: 隱喻 轉喻 死亡委婉語
死亡是人類的生命終點,人們對于死亡的出現(xiàn)總是無能為力,對死亡的恐懼及死亡帶給人的痛苦,使人們不愿直接提及這個詞,而是選擇更加委婉的方式來表達。死亡委婉語的出現(xiàn),反映了人們對死亡的禁忌,漢語和英語中都出現(xiàn)了大量死亡委婉語,說明以英語為母語者和以漢語為母語者都對死亡懷著一定的厭惡和恐懼心理。利用隱喻和轉喻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死亡委婉語的生成機制。
1.委婉語和死亡委婉語
委婉語是人類自覺使用語言的一種重要而常見的現(xiàn)象,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為了避開禁忌或達到較好的交際效果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語言形式?!独饰漠敶⒄Z詞典》對委婉語的定義為:euphemism:a polite word or expression that you use instead of a more direct one to avoid shocking or upsetting someone.(委婉語是一種用來代替比較直接的詞語以免令人討厭或不安的禮貌詞語或表達。)傳統(tǒng)修辭學認為,有些詞語直接說出來會令人不愉快,往往被人用曲折的方法說出來,就形成了委婉語(張永奮,2014)。它是一種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詞語去替代直截了當、觸怒人的詞語,即用好聽的話來掩飾事實(Neaman&Silver,1990)。
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存在禁忌語,其中,最典型和最常見的莫過于對死亡的禁忌。死亡是全人類的共同歸宿,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生理現(xiàn)象,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最終結果,人們害怕死亡。王德春指出,死亡委婉語產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人們?yōu)榍蠹⒈軆礊?;二是為了避免刺激對方。死亡委婉語的作用在于可以使人們避免直接提到那個可怕的字眼,以表達對死者的尊敬和對生者的安慰。一般來說,當人們不愿說出死亡這個禁忌而在日常交際中又不得不說明時,就會采用相對含蓄的詞語暗示不愿說出的死亡一詞,于是就產生了死亡委婉語。
2.隱喻和轉喻
傳統(tǒng)的語言學將隱喻和轉喻看成是一種修辭方法,是語言裝飾的手段。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語言學家們逐漸意識到隱喻和轉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認知活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心理過程。Lakoff和Johnson對隱喻的定義是,隱喻的本質是通過另一類事體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體。轉喻同隱喻一樣,也是人們對抽象概念認識和表達的強有力工具(趙艷芳,2001)。隱喻的認知基礎是相似性,轉喻的認知基礎是臨近性(束定芳,2005)。隱喻是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而轉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中,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可及的認知過程。兩者構成了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對于隱喻研究來說,轉喻研究起步較晚。早期語言學家在研究隱喻和轉喻時,往往傾向于將轉喻研究置于隱喻研究范圍內。Lakoff 和Johnson認為,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不但表現(xiàn)在語言中,而且根植于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我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tǒng),從根本上說是隱喻式的。隨著學者們對轉喻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意識到轉喻不僅僅意味著一種簡單的替代關系,更是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中,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相鄰或相關的概念實體提供心理可及的認知過程。二者都是基本的認知現(xiàn)象,都可以為死亡委婉語的構成提供依據(jù)。
3.死亡委婉語中的隱喻和轉喻
3.1死亡委婉語中的隱喻
大多數(shù)委婉語都是通過隱喻的方式形成的。當人們無法用抽象思維能力來理解事物時,就會傾向于用表示具體事物的詞來表達抽象事物,借助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來完成言語交際。死亡委婉語中有多種隱喻形式,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死亡是休息。
這是最普遍的一種隱喻,在這一隱喻中,“休息”是始源域,“死亡”是目標域。死亡和休息存在某種相似性,比如休息時人處于靜止、無意識狀態(tài),在這一層意義上,死亡確實是休息,而且是永久的休息,這種隱喻體現(xiàn)了人們對死亡最直觀的認識,凸顯了兩者的相似性,淡化了死亡給人們帶來的恐懼感。比如:漢語中用“長眠、安息、永眠、沉睡、永遠地睡著了”等隱喻死亡;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如:fall asleep, eternal sleep, sleep forever, to sleep with ones father, 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to be at rest, 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to rest in peace...
(2)死亡是離去。
這一類死亡委婉語的形成是基于“人生是旅途”的隱喻,旅途的結束便是生命的終結。在這一隱喻中,“離去”是始源域,“死亡”是目標域。離去意味著離開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即一段旅程的結束,隨即又開始了另一段旅程。于是人們將死亡看做是離開現(xiàn)實世界去到另一個世界,減少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對逝者的悲傷。比如:漢語中有“辭世,逝世,與世長辭,去世,過世,離開,走了,去了,不在人世”;英語中也有“to depart with the world, to pass away, to be gone,to be no longer with us, to go west,to say the last goodbye, to go to a better world”。
(3)死亡是草木凋謝。
這里,“草木凋謝”是始源域,“死亡”是目標域。把人生的四個階段分別對應一年中的四季,春天象征著新生的嬰兒時期,夏天象征著青春活力的青年時期,秋天象征著碩果累累的中年時期,而冬天則象征著蕭瑟荒涼的暮年時期。這里將人生的不同階段與植物生長的不同階段相對應,萌芽對應幼年,成熟對應成年,落葉對應死亡的來臨或是老年,枯萎對應死亡(尚綺,2004)。以草木凋零來隱喻死亡在漢語中比較常見,如:“凋零、曇花一現(xiàn)、葉落歸根”等,英語中也有“fade as a leaf”的表述。
3.2死亡委婉語中的轉喻
轉喻是通過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實現(xiàn)的,基本可以分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轉喻和整體內部分之間的轉喻兩種形式,有些死亡委婉語可以通過轉喻理論得到更好的分析。
(1)死亡特征轉喻死亡。
根據(jù)人們的了解,死亡有很多特征,凸顯不同特征時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轉喻形式。比如:人死之前最后的動作一般都是在痛苦地掙扎,于是漢語中出現(xiàn)了“蹬腿”一詞來轉喻死亡,同樣,英語中也有“to kick the bucket”;呼出最后一口氣象征著死亡的來臨,于是就有了“一命嗚呼”的說法,同時,英語中有“to draw the last breath”;死亡時都伴隨著閉上眼睛跟停止呼吸,所以用“閉目、瞑目、斷氣、咽氣”來轉喻死亡;中國人死后會裝進棺材并埋進土里,因而用“入土、就木”來表示死亡。
(2)死亡方式及目的轉喻死亡。
漢語中有用不同的死亡方式來表示死亡。如:“自縊、遇難、一病不起、自尋短見、葬身魚腹、馬革裹尸、吃槍子兒”等。還有一些為公死亡的表達,如:“就義、殉國、殉職、犧牲”等。
4.結語
隱喻和轉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對于死亡的禁忌使得人們不得不通過隱喻和轉喻的方式構成更加委婉和溫和的話語來代替這一字眼,即死亡委婉語。本文通過用隱喻和轉喻理論對死亡委婉語的分析,發(fā)現(xiàn)中西方民族對死亡的認識大同小異,英語和漢語中都有類似的死亡委婉語,同時表明隱喻和轉喻理論在人類認知世界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Neamen,J.S.&Silver,C.G.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M].New York:Facts on File,1990.
[3]胡元群.隱喻理論視角下的英漢死亡委婉語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2).
[4]朗文出版公司.朗文當代英語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5]尚綺.漢英“死亡”隱喻對比及漢語“死亡”隱喻的英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4.
[6]束定芳.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方向——語言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王德春,孫汝建,等.社會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8]張永奮.漢意委婉語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