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教學模式因其能實現(xiàn)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特性,被廣泛應用到語文學科各年級教學。但隨著PBL教學模式深入開展,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論文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進行反思,意在為PBL語文教學模式以后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經(jīng)驗。
【關鍵詞】PBL ;語文;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寫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盵1]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下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了學生。在“語文新課標”的引領下,一線語文教師紛紛開始尋求能夠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模式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性,受到了眾多語文教師的青睞。PBL教學法——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最早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yī)學教育,后被廣泛應用于其他各個學科。問題是PBL教學模式的中心,圍繞問題展開的學習,可以充分調(diào)動并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稍诮鼛啄甑慕虒W實踐中,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則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一、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理解出現(xiàn)偏差
(一)問題泛濫、缺少有效性問題
許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對PBL教學模式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充分,又急于轉變自己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就出現(xiàn)了由“滿堂灌”到“滿堂問”的局面,并且問題多是無效性的問題。有的小學教師在講《烏鴉喝水》的故事時,提出“烏鴉黑不黑、嘴長不長、渴不渴”等問題,問題泛濫且毫無意義。PBL教學模式的關鍵就是問題的提出,這要求語文教師能夠提出針對學生、針對課文、針對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問題。教師不僅要熟練地掌握語文教材內(nèi)容,還要有能夠運用專業(yè)技能提出有深度、有外延、有代表性、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對小學生進行提問時,教師還要為問題的提出創(chuàng)設情境,避免問題過于生硬而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二)PBL教學法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學法的錯誤思想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法中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教師為主的教學主體使語文教學長期處于“高投入低回報”的狀態(tài)。PBL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思維、語言、歸納、邏輯等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鍛煉與發(fā)展,成為學習的主體。有的中小學教師完全否定傳統(tǒng)語文教學法,對教學方法的轉變理解出現(xiàn)偏差,在課堂上大膽放手,還學生主體地位,即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出現(xiàn)明顯錯誤也不予以糾正,只當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PBL教學方法的應用并不意味著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法的否定,只是對其不足的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記憶,這為學生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得心應手。像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由于文中有一些舊社會用詞,教師則可先帶領學生進行生字詞的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后,再通過PBL教學模式進行文本學習。
二、學生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難以轉變自身身份
(一)理論性不強,積極性不高
PBL教學模式對學生的主動性要求很高,學生要主動并帶有興趣的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在解決問題前,學生應收集相應資料,有一定理論、知識儲備。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能夠與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得出有自己想法的答案。但由于中國的中小學生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被動的、向答案靠攏的情形。在實際解決問題當中,我們的中小學生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再加上積極性不高,能力不強,導致PBL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PBL教學模式只淪為了幾個問題的拋出,學生的簡單回答,教師的總結收束的“變味”模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要轉變自己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局面,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真正的轉變成為學習的主體之前,教師的引領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學生完成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
(二)小組流于形式、分工不明確
PBL教學模式通常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學生在自然、輕松的小組學習氛圍中探討問題,通過自由的學習行為、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體驗參與解決問題過程的樂趣,并能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途徑且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稍趯嶋H教學的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沒有達到上述理想的效果。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強,小組探討、解決問題流于形式,只是在“走過場”。組內(nèi)分工也十分不明確,有的同學一言不發(fā),有的同學侃侃而談。甚至有的時候,由于學生的自律性較差,小組討論成了電視劇劇情探討大會。學生在沒有形成很好地解決問題的模式之前,教師需要更多地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組內(nèi)分工,促使學生盡快轉變自己的身份,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三、結語
PBL教學模式因其自身的優(yōu)勢成了新課改之后新型教學模式的主力軍,但因語文教師理論欠缺,學生主體意識缺失等原因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問題解決的重擔則落在了語文教師的肩上。語文教師要加強自己有關PBL教學模式理論方面的學習,并能將理論熟練地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同時也能很好地組織、協(xié)調(diào)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幫助學生轉變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則要明確自己是學習主體的身份,不要將自己能動地學習權利拱手相讓,而是以一個“主人”的身份在語文課堂中盡情享受語文課程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建偉.基于問題式學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3).
作者簡介:陳西,女,1992年生,滿族,青海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