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
第三季能否保持前兩季的影響力?這是《奇葩說》制片人李楠楠開始做這季節(jié)目時最大的顧慮。
在結束了前兩季的《奇葩說》之后,主持人馬東帶著原制片人牟頔成立了新公司米未傳媒。他們不再滿足于做一個小而美的節(jié)目制作團隊,而是要成為一個互聯網視頻內容的生產平臺。牟頔的角色也變了,她從《奇葩說》的總制片人變成了米未傳媒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和首席內容官(CCO)。
李楠楠成了第三季的節(jié)目制片人,而在第一季時,她還只是負責燈光舞美的現場導演。這種快速晉升的職業(yè)軌跡在米未并不少見。為了應付迅速擴大的業(yè)務,原來的《奇葩說》制作團隊被一分為三,分別運轉不同的節(jié)目,而負責這3個團隊的,都是通過《奇葩說》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除了李楠楠,原本負責后期呈現工作的葉璐現在做新節(jié)目的開發(fā)工作—年輕團隊在公司最具代表性的節(jié)目中快速歷練,然后被派以更重要的工作,這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擴張團隊最有效的方法。
這多少和牟頔的管理方式有關:她的一貫做法是先給下屬一個“踮著腳能夠到的title”,來激發(fā)他們的潛能,當然和title一起落到他們身上的還有權力和責任。
成為制片人的李楠楠很快有了項目內用人的自由以及分配預算的權力,那些她原來還是總導演時沒有太多考慮的如何激勵團隊、如何在商務方面拓展的問題一下子都涌到她面前。不過她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于第三季的節(jié)目效果—這并不比做一個新節(jié)目更容易,尤其在它曾經是“爆款”的情況下。
第一季播出時,制作團隊的工作重點是讓觀眾認識《奇葩說》。第二季時,這群年輕人所做的事情是讓這檔節(jié)目在價值觀方面有所提升。到了第三季,新的制作團隊要對抗的是規(guī)律性和新鮮感的喪失,怎么讓觀眾覺得節(jié)目依然好看—換句話說,這次他們要對付的是自己。
好在團隊里大部分的核心成員都是已經過了磨合期的老同事—事實上,在做《奇葩說》之前,他們就已經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團隊。還在中國傳媒大學讀書時,負責賽制和真人秀的總導演自翔、負責現場的總導演王雪以及李楠楠就跟著同校的風云人物牟頔操辦過學校每年最重要的晚會“廣院之春”,之后他們保持著這個隊伍,從《喜樂街》一路做到了《奇葩說》,選角總導演李佳驥也在供職于央視期間加入了他們。
《奇葩說》并不是這幾個年輕人的第一段職業(yè)經歷,但毫無疑問,它承載了他們的快速成長期。第一季時,整個制作團隊還在為節(jié)目名字到底叫《奇葩說》還是《針尖對麥芒》而爭論不休—當時他們?yōu)檫@個節(jié)目起了無數個名字,每個參與的導演都有自己的想法,光是節(jié)目名的討論就耗費了不少時間。到了第三季,18個人的導演團隊已經能夠很快針對某個問題給出統(tǒng)一的答案—他們已經足夠默契到能獨立制作一檔節(jié)目。
這不意味著爭論就不存在了,事實上,作為一檔提倡多元價值觀的辯論節(jié)目,制作團隊有時需要一些針鋒相對。
丁琪常常成為這個“挑事兒”的人,原本是選角導演的他也許是被認為思維更有邏輯,被調到了辯題組,負責挑頭做辯題工作。盡管《奇葩說》辯題的來源有社交網絡,有知乎、玲瓏等社區(qū)的貢獻,但丁琪發(fā)現最適合的辯題往往產生于導演組的討論。“只有導演組才更知道什么樣的辯題能夠符合節(jié)目的調性。”丁琪說。
每次想好一個辯題,丁琪都會將它扔到米未100多人的大群里,看大家討論得走不走心。能夠引起熱烈討論的選題之后會再被拿到《奇葩說》的小團隊里模擬辯論。這種時候,導演組常常會就某個觀點展開激烈的交鋒。比如“女性停車位到底算不算歧視”這樣的話題,就會引起男女導演之間的觀點對立。在導演組內部,他們喜歡用“撕”來形容這種爭論過程,但激烈地“撕”完之后,一個合格的足以上節(jié)目的選題才能就此確定下來。
從這個層面來說,雖然辯題組有四五個人,但每次的辯題實際上是在整個大導演組里產生的,而負責辯題的導演更多充當了發(fā)起話題的人。這種每個工種的負責人,在《奇葩說》的制作團隊里,被叫做“挑頭”的人,這不是一個固化的角色,每個工種的工作都是基于各個工種之間大量的信息流通?!肮?jié)目的制作不是像流水線一樣你做這個、我做這個,然后拼在一起的過程。做節(jié)目的話,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變化可能都會影響到其他環(huán)節(jié)?!崩铋忉尩?。
發(fā)生變化的不止是辯題,第三季《奇葩說》讓人印象很深的還有賽制的改變。自翔負責確定賽制的工作,為了給觀眾帶來新鮮感,這一季的賽制變成了兩位導師帶隊參與對抗的形式。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改動直接觸發(fā)了現場導演王雪將錄制舞臺改成游戲手柄的設計,突出了對抗感。
這種相互打配合的默契并不是第一次,而是他們在學校里一起做晚會時就保持下來的工作方式,很多創(chuàng)意都是基于每個工種之間高頻次的溝通。不同的是,如今他們已經從稚嫩的學生變成了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獨當一面的team leader,并且身兼多職,自翔除了擔任《奇葩說》導演,還是另一檔新節(jié)目的制片人。
只有李佳驥只做選角一件事,這也是《奇葩說》團隊與其他節(jié)目制作團隊的不同之處。在其他選秀節(jié)目里,選角導演往往還兼任內容導演,選角只是海選時期的工作。不過3季以來,李佳驥都只專注于與選手溝通這件事。她被認為是選角導演這個角色的最佳范例,外表親切,沒有攻擊感,跟每個選手都能成為不錯的朋友。當某位選手因為情感類辯題而心情低落無法繼續(xù)錄制的時候,選角導演應該是那個最先發(fā)現問題,并且上前寬慰,幫選手疏導壓力的人。
跟節(jié)目組的年輕導演相比,商務總監(jiān)馬文慧的工作經歷要更豐富一些。她之前在一家視頻網站工作,到米未傳媒之后,她為整個公司的節(jié)目服務,《奇葩說》只是其中之一。她建議我們把她看作是導演組的一個構成部分—負責商業(yè)部分的導演,而不是單純拉廣告的,這樣也許才能夠理解她開玩笑式的工作信條:“讓節(jié)目組和金主都開心?!?/p>
內容制作與商務工作的互相配合讓《奇葩說》成為一檔在商業(yè)上很成功的節(jié)目,第三季的招商金額據稱超過3億元。如何讓“金主開心”不只是商務組的事,制作團隊也要想辦法將廣告巧妙地融合成符合節(jié)目內容及調性的一部分。比如雞尾酒品牌RIO在節(jié)目里“正經人不正經場合指定用酒RIO雞尾酒”的花式口播,就是主持人馬東想出來的。為了說服品牌方RIO接受這句不那么常規(guī)的廣告語,馬東甚至還親自出馬,去跟品牌方溝 通。
截至2016年5月13日,《奇葩說》第三季前19期的每期平均播放量維持在2000萬次以上,跟前兩季沒有太大的差距。目前節(jié)目已經完成全部錄制,而這支制作團隊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備下一個節(jié)目了。
或許不斷給員工加碼,讓他們持續(xù)獲得成就感是米未留住核心員工的一種方式。“能在米未生存下來的都不是玻璃心?!蹦差E認為自己和馬東都不是太熱衷表揚人的管理者,甚至經常會不顧情面地直接指出團隊的種種不足,比如初任制片人的李楠楠和自翔就因為對預算控制和商務接洽經驗不足而受到批評。但是批評之余,他們還是會給這一支尚在成長的隊伍提供支持和指導,并將更多的重擔分配到這些年輕人身上。
米未傳媒的辦公地點在北京一處公園內,寬敞的空間里,拼在一起的木長桌,還有人踩著平衡車在辦公室里穿行—除了吃飯只能就近在樓下公園管理處的食堂解決,這個工作地點簡直無可挑剔。像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樣,這里實行全員持股,如果節(jié)目做得好,還有分紅等激勵。“當內容做好了,值得被表揚的時候,不要用語言去表達,每個人內心的判斷是一致的?!蹦差E說。
做節(jié)目的過程中,壓力太大怎么辦?“旁邊公園里有一個很牛的游藝設備叫海盜船,壓力大的時候,到那邊坐一次海盜船就好了,特別容易紓解。”擅長安慰選手的李佳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