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旸
[摘要]隨著全球化與好萊塢電影越發(fā)走高的市場占有率,包括喜劇在內的英國電影不得不探尋新的出路。英國喜劇電影變革中,較為突出的一點是一改原來影片中主要表現(xiàn)生活愜意、擁有浪漫愛情的中產(chǎn)階級白人形象的俗套,而在電影中加入了諸多其貌不揚、處處倒霉的小丑人物,來反映整個英倫社會的一角以及人物面臨的諸多心理危機等。本文從英國喜劇對英雄神話的解構、愚蠢型人物的展現(xiàn)、性別倒錯手法的運用三方面,分析此類影片中小丑人物的形象刻畫。
[關鍵詞]喜劇電影;英國;小丑;形象刻畫
早期英國喜劇電影中的“小丑”人物并不多,主要人物是風度翩翩、儀態(tài)優(yōu)雅的英國紳士,這也是為何生于英國,但是其表演特色是對自己的“丑化”的喜劇大師卓別林選擇到好萊塢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然而隨著全球化以及美國好萊塢在電影產(chǎn)業(yè)內越來越強勢的地位,包括喜劇在內的英國電影不得不探尋新的出路,以滿足全球觀眾的喜好,從好萊塢手中奪取更多的票房市場。其中較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英國喜劇電影一改原來主要表現(xiàn)生活愜意、擁有浪漫愛情的中產(chǎn)階級白人形象的俗套,而在電影中加入了諸多其貌不揚、處處倒霉的小丑人物,來反映整個英倫社會的一角以及人物面臨的諸多心理危機等。這種藝術上的突破伴隨著英國電影業(yè)在電影生產(chǎn)與發(fā)行上操作手段的進步,使得英國喜劇電影突破了好萊塢喜劇的包圍,在觀眾的心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當英國喜劇電影對自我進行改良時,中國國產(chǎn)電影也在向西方“取經(jīng)”,而其中取得成功的幾部電影,如《瘋狂的石頭》等都帶有明顯的向英國喜劇片借鑒的痕跡。這種借鑒并不僅僅局限在敘事模式上,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英國喜劇也使國產(chǎn)喜劇受益匪淺。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小丑人物的塑造方法給予一定的重視。
一、對英雄神話的解構
對英雄神話的解構并不與“反英雄(antihero)”概念重合。藝術作品中的反英雄概念是對英雄的徹底否定,即塑造出“在命運面前顯示不出豪爽、尊嚴、權威和英雄氣魄的人,一個渺小、屈辱、無能和消極的人”[2]。而解構傳統(tǒng)的英雄神話意味著在承認原有的道德標準與價值觀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英雄形象,這一英雄的特征明顯與觀眾已經(jīng)習慣了的人物特點,如高大、正氣、強悍等存在區(qū)別。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對于英雄的定位,能夠迎合觀眾對主人公的審美期待視野。但是在個人品質上,又與作為普羅大眾的觀眾高度相似,甚至看起來在能力、智商、情商等方面還要遠遜于觀眾,這些人物往往依靠其善良的品質或者歪打正著的運氣成就目標,因此觀眾能夠對這一人物感到親切,并被他的種種小丑式的舉動逗得前仰后合。
這方面最為典型的便是由“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主演的《憨豆特工》(2003)和《憨豆特工2》(2011)系列電影。英國電影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推出了一系列風靡世界的“007”電影,并且五十多年來經(jīng)久不衰。[3]電影的主人公詹姆斯·邦德已經(jīng)成為英國間諜電影的一張名片。特工這一職業(yè)本身的神秘性給敘事帶來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及特工這一身份象征的國家權力對觀眾的吸引共同鑄就了“007”這一足以與美國好萊塢的“碟中諜”系列相抗衡的銀幕傳奇。而就在英國人為自己打造出了一個風流、瀟灑、無所不能的英雄形象邦德后,又在喜劇電影中拿邦德這一標志性的人物進行惡搞和解構,這種自嘲心態(tài)便是標準的英式幽默特征之一。[4]
在《憨豆特工》中,主人公強尼·英格利士的定位也是007這樣的特工,擁有著保衛(wèi)女王與國家安全,將敵人置于“地下六英尺”的神圣使命。然而英格利士又是情報局最不靠譜的一位“九級特工”,他之所以上位,是因為以“天字第一號”為首的頂級特工們都在一場炸彈襲擊中犧牲了。這樣一來,不僅對于英格利士是否能完成任務,觀眾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懸念和好奇心,同時英格利士的形象也在與所謂的頂級特工的比較中被反襯了出來。如在《憨豆特工》中,被通知前去接受任務的英格利士在去見上級的女秘書時,為了裝酷而把西裝外套朝椅子上一扔,結果卻把外套扔出了窗外;當女秘書要他簽字時,他拿起筆想炫耀一下自己的特工知識,說“以前我們也有這樣的筆,只要按兩下……”結果話音未落就把女秘書給射昏了,此時正好上級進來問“你見到我的秘書了嗎”等。一言以蔽之,英格利士可謂是處處丟臉,走到哪兒都讓當?shù)仉u飛狗跳。特工被刻畫為人人皆可捉弄、嘲笑的小丑,本身就是一種對官方權力話語和秩序的顛覆。而在《憨豆特工2》中,這種帶有“后現(xiàn)代”色彩的顛覆更為夸張,英國人甚至把調侃的對象對準了最高權力的象征英女王。一個清潔工大媽居然能夠誤闖白金漢宮,并且穿得和女王一模一樣,英格利士為了完成任務甚至夾著“英女王”白發(fā)蒼蒼的頭,還“膽大包天”地拿一個金屬盤子爆打“女王”的頭。這一切似乎是英格利士唯恐天下不亂,實際上只是他的人生注定充滿波瀾,倒霉與幸運交相出現(xiàn)。
二、愚蠢型人物的展現(xiàn)
英美文學中的“愚人文學”則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這一類人物往往是社會的邊緣人物或電影中玩世不恭的反派形象,多采用夸張的表演方式,人物絲毫沒有英國人所標榜的紳士風度,而是或蠢或壞,出乖露丑,以對主角或正面人物進行襯托。這一類小丑人物或是單純的蠢笨,以至于做出種種令觀眾哭笑不得的舉動,或是在深層性格上具有傲慢的特征,以至于最后因為自己的愚昧無知而遭到報應。
正面人物中的愚蠢型人物有如《僵尸肖恩》(2004)、《熱血警探》(2007)等電影的主人公。這一類人多屬于第一種愚蠢型人物。而反面人物則兩者皆有,前者如《兩桿大煙槍》(1998)中的兩個笨賊,開情趣店和賭場的哈利雇用兩個笨賊為他搶劫古董槍,然而兩個笨賊搶來了一堆槍,卻偏偏不識貨地將真古董槍賣給了別人;后者則有如《王牌特工:特工學院》(2014)中不可一世的、邪惡無比的億萬富翁瓦倫丁等。
在《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中,電影亦是一反歷來邦德電影中反派形象的西裝革履、智慧深沉、故作高深,而是故意將反派塑造為一個帶有濃郁“美國風”的黑人形象。瓦倫丁身穿帶有美國街頭嘻哈風格的運動裝,動不動就操著奇怪的口音罵臟話,而他自身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看上去只是有一個武功高強的女助手,以及他自己研發(fā)出來的能驅使人喪失理智的芯片技術而已。在傳統(tǒng)特工電影中,反派一般來說也要設計得極為聰明狡詐,步步為營,甚至領導一個龐大的敵對組織,不然會影響正面人物的塑造。然而在《王牌特工》中,主人公艾格西本來也是一個手忙腳亂的,剛剛被特招進特工組織,完全沒有任何斗爭經(jīng)驗的新手,對手的愚蠢并不會拉低觀眾對艾格西的形象。在電影中,瓦倫丁盡管作惡多端,甚至直接打死了艾格西的導師哈里,但是他因為自己的諸多蠢萌耍寶舉動并不讓觀眾反感。如作為一個理想是殺掉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的超級反派,他卻極為暈血,見一次暈一次,連自己最后被殺時,都被自己的血嚇吐了;又如他裝模作樣地在英國到處與社會名流吃飯,為哈里擺下鴻門宴時,一切擺設都極為正式和高雅,哈里也是西裝革履,有備而來。不料女助手給哈里準備的卻是一堆快餐食品,并且女助手還要按照西餐禮儀有模有樣地擺放這些快餐,這是瓦倫丁作為一個美國人故意在英國人面前賣弄優(yōu)越感的體現(xiàn)。哈里連同觀眾頗為瓦倫丁的不按常理出牌感到無奈。
三、性別倒錯手法的運用
傳統(tǒng)的英式幽默強調拘謹,因此也被視作是與美國“熱幽默”相對的“冷幽默”。與美國喜劇電影追求讓觀眾開懷大笑不同,英國喜劇片一般表現(xiàn)方式較為保守和矜持,其要達到的效果是使觀眾莞爾一笑,如若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出現(xiàn)了開懷大笑的效果,電影反而會被視作太過膚淺。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方面從20世紀后期世界文化就開始迅速地彼此滲透、融合,另一方面好萊塢喜劇電影的強勢崛起對英國喜劇電影產(chǎn)生了威脅,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觀眾的審美喜好,因此英國喜劇電影不得不對傳統(tǒng)的英式幽默做出調整。
性別倒錯是一種古已有之的社會現(xiàn)象,指男性在外表、行為上帶有明顯的女性色彩,如陰柔、嫵媚、嬌弱等,而女性又看起來頗具男性傾向,如高大粗豪、威武剛毅、英勇果敢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性別倒錯者無疑會因為跟社會主流格格不入而遭遇生存困境,這正是因為大部分人對此采取排斥、鄙夷的態(tài)度,因此在喜劇中,特意安排的性別倒錯現(xiàn)象正好迎合了觀眾這種鄙薄心態(tài),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對此進行嘲笑、緩解壓力的合理的機會。這一手法在喜劇中是十分常見的,如美國電影《普羅托早餐》中,主人公帕特里克·布蘭迪在幼年時就穿自己養(yǎng)母女兒的裙子,涂口紅,長大后扮成印第安女郎在樂隊演出。又如在國產(chǎn)喜劇電影《非誠勿擾》《夏洛特煩惱》中就可以看到喬裝的性別倒錯者。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這一手法是較為低級、淺顯的喜劇手法,并不為傳統(tǒng)英式幽默所推崇。這方面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羅伯特·哈默執(zhí)導的黑色幽默犯罪喜劇《仁心與冠冕》(1949),影片的幽默之處一方面來自于對白上既文雅又荒唐有趣的遣詞造句,另一方面則來自于主演亞力克·吉尼斯的一人分飾八角,但是在這八個角色之中,沒有一個是反串女角或渴望成為女性的男人。
而《光豬六壯士》(1997)便可以視作是英國喜劇電影在這方面的嘗試。在電影中鋼鐵工人蓋茨與戴夫因為行業(yè)技術改造而失業(yè),他們巧合地救下了同病相憐,正打算自殺的龍珀,三個人為了今后的生活,想出了成立一個男人脫衣舞團的瘋狂想法,并且在前工頭杰拉爾、黑人霍斯以及小伙子蓋伊的支持下付諸實踐,在第一次演出時就獲得了群眾熱烈的歡迎。雖然被警察以涉嫌色情的名義進行調查,然而這反而使得舞團人氣大漲,越來越多的人出于好奇心前來觀看他們的演出。實際上對于銀幕之外的觀眾來說,他們的心態(tài)與這些人是完全一樣的。在主流社會價值觀中,跳脫衣舞是女性的職業(yè),女性需要依靠性感的肉體來博取男性的眼球,滿足男性的窺視欲,而女性卻是不被允許有這樣的窺視的。因此這種“倒錯”行為本身就具有喜劇性,而更有喜劇意味的是,這六個在鎂光燈的照耀和音樂轟鳴中翩翩起舞的“光豬壯士”中就有五個完全不符合觀眾對脫衣舞從業(yè)人員的心理要求,要么瘦骨嶙峋,要么腰圓體胖,要么年紀太大,而黑人霍斯則是陽具特小,導演顯然是在諷刺觀眾對于黑人陽具大這一根深蒂固的偏見。
這種反差感自然為電影贏來了更多歡笑。然而電影的優(yōu)秀之處便在于,這樣的設置并非僅僅是為了嘩眾取寵,導演的目的是展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困境中小人物的悲歌。劇中的主人公全是曾經(jīng)工作穩(wěn)定的鋼鐵工人,而英國的鋼鐵工業(yè)曾經(jīng)稱霸世界,跳脫衣舞對于以前的他們來說是絕對不可想象的。然而經(jīng)濟危機來臨,他們不得不在脫去衣服的同時也放棄了面子與所謂的社會規(guī)范,忍受種種困難與非議。正如蓋伊所說:“我們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弊罱K這群小人物在訓練下贏得了觀眾的滿堂彩。而女扮男裝的英國喜劇電影則有《忠誠》(2000),三個女孩因為愛穿男裝而卷入一場搶劫案中,從而引起諸多誤會,制造了豐富的笑料。
早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之中,就專門有小丑這一角色,用以插科打諢,調節(jié)戲劇氣氛。而在英國喜劇電影的發(fā)展之中,小丑式人物或是繼續(xù)以配角的身份給觀眾制造笑聲,或是登堂入室,成為電影的主要人物,反映著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從這些讓觀眾忍俊不禁的小丑人物的形象刻畫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英國人樂觀、自嘲的民族性格,還有英國電影人在喜劇道路上的不懈開拓。
[參考文獻]
[1]黃振林.論英法喜劇與中國現(xiàn)代喜劇分流[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03).
[2]MH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M].朱金鵬,朱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381.
[3]胡黃河.007系列電影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4]范麗軍.英式幽默文化研究——以憨豆先生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