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民,張相春
(1.石家莊經濟學院資源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2.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 710069)
?
灘海油田廢水活化采油技術初探
——以NB35-2油田為例
杜江民1,2,張相春2
(1.石家莊經濟學院資源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2.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 710069)
[摘要]灘海油田是我國陸地油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東部沿海。NB35-2油田原油粘度高,滲流阻力大,油水關系復雜,一次采收率低,同時在采油過程中產出了大量的污水。為了解決剩余污水和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開展了微生物廢水活化采油技術研究。本文依據NB35-2油田地質和開發(fā)特點,針對NB35-2油藏實際情況,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篩選出優(yōu)勢菌種,通過靜態(tài)和動態(tài)物理模擬實驗對優(yōu)選菌種進行了系統(tǒng)評價。結果表明:NB35-2油田油藏地質條件適合開展微生物采油,優(yōu)選的菌種對NB35-2油田油水界面張力降幅大于30%,降粘率達到30%以上,對C30+原油組分降解率達12%以上,室內驅油效率比水驅提高8%以上;與衰竭開發(fā)和注水開發(fā)方式相比,微生物廢水活化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提高稠油采收率技術,應用后將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
[關鍵詞]灘海油田;廢水活化;微生物采油;NB35-2油田;菌種篩選
灘海油田是我國石油工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與沿海各大油田。目前,灘海油田均已進入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為主要特征的注水開發(fā)后期,油井產出液含水90%以上,每年產出數千萬噸污水。為了減少油田污水無效回灌地下或外排,緩解污水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必須提高油田污水回注量,最大限度地實現油田污水資源化再利用。通過生物法處理油田采出水,使其達到油藏注水水質指標,同時依靠微生物代謝產物活性物質,提高回注率和采收率,可實現油田廢水的資源化再利用[1]。本論文通過對灘海油田NB35-2油田的廢水處理菌種的活性研究,論證廢水處理和活化采油的可行性,既可以解決剩余廢水處理的問題、又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1NB35-2油田概況
NB35-2油田發(fā)現于1995年6月,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海域平均水深12.2 m,儲層為河流相沉積砂體,具有高孔、高滲及非均質性較強的特征。油田地面原油具有粘度高、密度大、含硫量低、凝固點低、含蠟量中等等特點,屬重質稠油。
圖1 巖石電鏡照片
1.1儲層巖性特征
NB35-2油田儲層以中砂級顆粒為主,其次為粗砂,少量的細砂,顆粒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其次為酸性噴出巖巖塊。碎屑顆粒為次圓狀、彼此游離為主,疏散分布,粒間孔隙發(fā)育好,孔隙直徑中值在0.15~0.3 mm之間。部分長石及巖屑發(fā)育粒內溶孔,個別呈蜂窩狀或殘余狀,巖石的孔滲性主要受泥質的制約[2](見圖1)。
1.2儲層物性和非均質特征
儲層具有高孔高滲特點,孔隙度主要分布于31.9%~35.3%之間,平均33.9%,滲透率主要分布于在956.0~1 834.6×10-3μm2之間,平均1 347.2×10-3μm2,儲物性能較好。儲層滲透率突進系數,滲透率極差 儲層具有較強的非均質性[2]。
1.3油藏溫度及流體性質
NB油田地層溫度在54℃~56℃,具有密度高、粘度大的特點,地層原油粘度范圍50~300 mPa·s,密度:0.939~0.949 g/cm3。原油300℃的餾分基本都在10%以下(見表1),說明長鏈烴組分較多。水油流度比較大,導致水驅效率不高[3]。
1.4油田開發(fā)存在的問題[3]
(1) 受勘探未獲新突破的影響,無新探明儲量投入開發(fā),造成尤其開發(fā)后備資源匱乏,儲采比低,穩(wěn)產困難;
(2) 注采井網不完善,地層能量較弱,生產壓差變小,油井產量較低;
(3) 原油粘度較大,油水流度比較一直處于油粘度大,油水流度比大,含水高;
(4) 油層非均質,油層滲透率層間差異大,產液剖面差異大,油層動用程度不均;
(5) 廢水量大,回注率低。
2菌種來源
為了解決NB35-2油田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油田廢水處理和活化效率,菌種來源于石家莊經濟學院、西北大學篩選的石油烷烴降解菌(見圖2),菌種屬于芽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該復合菌種處理前后水質活性見表2所示,在12 h內將NB35-2油田含油廢水處理至10 mg/L以下,微生物數量增加3個數量級,pH略有下降,該菌種在以原油為唯一碳源的條件下能夠代謝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能夠使表面張力降68.91 mN/m,具有較好處理效果,能夠提高廢水活性,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改善油水流度比,增加原油流動性,提高單井產液量,促進采油[4,5,6]。
表1 NB35-2部分井油品性質
圖2 優(yōu)勢菌株顯微鏡圖片
處理過程含油(g/L)活性物質(g/L)微生物數量(個/mL)pH表面張力(mN/m)處理前26.6/96×1037.0171.82處理后8.20.7152×1066.8867.91
3微生物菌種優(yōu)選及性能測試
3.1菌種降粘性能
粘度是重要的原油物理性質,粘度降低,有利于采油;對于含臘量較高的單井,原油與菌種聯合培養(yǎng)12 d[7,8],原油粘度變化曲線(見圖3)。
圖3 原油粘度-時間變化曲線
由圖3可以看出,內源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粘度降低,油品性質得到改善,在培養(yǎng)第8天原油粘度降低了33.9%。
3.2菌種界面張力性能
發(fā)酵液每培養(yǎng)24 h進行取樣檢測表面張力與界面張力,在培養(yǎng)到第4天,樣品發(fā)酵液的表面張力、界面張力均達到最低值[9,10],其變化曲線(見圖4)。
圖4 表/界面張力-時間變化曲線
由圖4可以看出,采用最優(yōu)化激活體系將內源微生物激活后培養(yǎng)液表面張力、界面張力明顯降低,說明內源微生物代謝產生了表面活性物質表面張力4 d降低到了最低值38.73 mN/m。比最初的表面張力降低了31%,界面張力降低了39%。后期隨時間的增加,表面張力、界面張力有所上升,說明隨內源菌的激活,菌濃增加,營養(yǎng)物質濃度降低,微生物的省長和代謝都受到了限制;同時隨著食物鏈下游微生物的激活,開始以上游微生物代謝產物為營養(yǎng),都導致了表面張力、界面張力的升高現象。
3.3菌種對原油組份作用
原油與微生物菌液、營養(yǎng)液一直放入錐形瓶中,恒溫搖床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7天,處理后8 g原油以5 ml正己烷溶解,進行原油色譜[11,12],分析結果(見圖5)。
由圖5可以看出,NB2對油品性質改善較好,激活本源微生物后,油相平均分子量由181.44下降到157.76,下降了13.1%;油相密度從0.84下降到0.815,較空白下降3.0%,C7+的質量百分數較空白下降12.8%,C11+的質量百分數較空白下降13%,C7+的摩爾百分數較空白下降23.8%,C11+的質量百分數較空白下降24.5%。同時,原油組分中的C30+質量百分數較空白下降12.9%,C30+摩爾百分數較空白下降24.3%,說明激活的微生物種群對長鏈烴有廣泛的降解作用,從而增加原油的流動性。
本次試驗為了收集樣品,在原油中加入了試劑,導致整個評價系統(tǒng)的C6值比較高,但不影響相對的變化值。從下圖可以看出,激活劑處理后,長鏈烴相比原油都有少量降低,短鏈烴有所增加。
圖5 作用前后原油性質
3.4微生物驅油物理模擬實驗[13,14]
1)將老化后巖心接入水驅油流程,以0.6 ml/min速度驅油,同時在巖心出口通過油水分離計量器計量產出油水量,密切注意見水點。
2)油水計量的取點間隔為0.05~0.1 PV,見水后,每個點計算含水率,至含水率達到95%時,注入菌液0.5 PV并關閉巖心兩端,使微生物作用原油。
3)同時,以相同的條件進行水驅油,與菌液驅油取點、計量相同需要將注入菌液的0.5 PV 換成水驅,同量條件下,關閉巖心。
4)當到微生物作用原油時間結束,恢復水驅油,與初次水驅油計量方法一樣計量和取點,至含水率大于98%或驅至累計5 PV,結束實驗。
5)水驅油時,錄取的參數有油量、水量、壓力,觀察產出油水的渾濁度,并進行描述。
圖6 驅油效率、含水率與驅替量的關系曲線(含水98%)
由圖6可知:在實驗過程中,由于本項目涉及的原油粘度大,流度比高,因此,很快進入高含水時期;從含水95%~98%的過程很短,并且伴隨波動,導致含水98%的驅替實驗與95%的驅替實驗實驗結果很接近。結果表明,水驅含水98%時,注入菌液及營養(yǎng)劑,內源微生物驅油效率較同等條件下水驅平均提高8.3%。
4結語
(1)NB35-2油田屬于“高孔高滲高粘”油藏,開發(fā)過程中常規(guī)措施很難滿足增產需要,熱采技術成本較高,急需一種新的采油技術;
(2)篩選到的石油烷烴降解菌能夠滿足NB35-2油田廢水處理要求,處理后的水質活性大大提高,活性物質達到0.71 g/L,表面張力降低至68.91 mN/m 。
(3)優(yōu)選的菌種與地層及流體具有較好的配伍性,室內實驗降粘率超過30%,界面張力下降30%以上,驅油效率超過8%;
(4)NB35-2油田具有很好的廢水活化采油技術的適應性,下一步建議開展現場實驗。
(5)油田廢水合理化利用既可以使油田廢水資源化再利用,又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潘強.微生物水處理技術在勝利油田污水資源化利用中的應用[J].科技管理.2015(11):108-110.
[2]李栓豹,全洪慧,劉彥成,等.渤海灣盆地南堡35-2油田地質特征與開發(fā)潛力再認識[J].地質科技情報.2015,34(3):146-149.
[3]王暉,趙建輝,童廉行.南堡35-2油田儲層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1,22(2):141-145.
[4]Lazar,I.Petrisor,I.G.Yen,T.E.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MEOR)[J].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25(11-12):1353-1366.
[5]Voordouw,G.Production-related petroleum microbiology:progress and prospects[J].Current Opinionin Biotechnology,2011,22(3):401-405.
[6]Van,H.J.D.Singh,A.Ward,O.P.Recent adances in petroleum 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2003,67(4):503-549.
[7]Tang,Y.Q.Li,Y.Zhao,J.Y.Chi,C.Q,et al.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long-term,water-flooded petroleum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in situ temperatures in the Huabei Oilfield,China[J].Plos One,2012,7(3):33-35.
[8]Zhao,L.X.Ma,T.Gao,M.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in water flooding oil reservoirs in China[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2012,28:3039-3052.
[9]樂建君,劉芳,張繼元,等.聚合物驅后油藏激活內源微生物驅油現場試驗[J].石油學報.2014,35(1):99-106.
[10]劉詳.微生物降解原油產天然氣室內研究[J]中外能源.2015,20(1): 78-83.
[11]高配科,劉如林,馬挺,油藏微生物的代謝特征和生態(tài)結構調控[J].微生物學.2011,51(6):711-717.
[12]包木太,袁書文,李希明,等.多孔介質滲透率對油藏微生物生長代謝影響[J].深圳大學學報.2011,28(1);35-40.
[13]Preeti,A.Dilip,R.Ranade,P.et al.Development of a microbial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petroleum oil from depleted reservoirs at 91-96℃[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4,165:274-278.
[14]齊義彬,曹美娜,黃立信,等.嗜熱解烴菌的組合降粘降解機理[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4,14(24):18-22.
[中圖分類號]TE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184(2016)02-0094-03
[作者簡介]杜江民(1984-),男,河北石家莊人,博士,講師,主攻方向:石油地質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302076);河北省水利廳科研項目資助
[收稿日期]201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