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輝煌 徐麗萍 賀雅娟 馮小琴 吳惠青 陳健
摘 要:該從自然、人文資源著手闡述了黃山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性和名茶品質獨特性。黃山茶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具備發(fā)展茶文化旅游的資源基礎。并以茶生態(tài)體驗游、茶博館研學游為例挖掘黃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發(fā)展茶文化旅游,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茶文化旅游人才培養(yǎng)的策略。
關鍵詞:黃山;茶資源;茶文化旅游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8-137-03
Abstract:From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the paper illustrated surperi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unique quality of Huangshan tea. Huangshan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the ecological experience of tea and the research of Tea Museum as an example,the paper studied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in Huangshan,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of tea culture tourism.
Key words:Huangshan;Tea resources;Tea culture tourism
茶業(yè)是黃山的傳統特色產業(yè)和農業(yè)支柱產業(yè),作為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的原產地,黃山市不僅是產茶大市,還是新興的現代國際旅游城市。隨著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業(yè)正向其他產業(yè)全景化、全覆蓋推進融合,茶產業(yè)和旅游業(yè)開始了相互滲透。茶文化的獨特價值已經在旅游業(yè)中得到體現,茶文化旅游正在成長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
1 黃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特征分析
1.1 黃山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品質獨特 明茶學家許次紓《茶疏》語“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黃山市地處皖南丘陵,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獨特的地貌和適宜的氣候賦予了黃山市迷人的自然生態(tài)。黃山市境內群山環(huán)立,壑谷幽深,嶺谷交錯,溪水回環(huán),山澗潺潺,猶如一幅風景優(yōu)美的畫卷。茶園一年四季云霧飄繞,茶綠林翠,景色宜人,茶林郁郁蔥蔥,漫山遍野,小橋流水、徽派古建筑掩映其中,令人陶醉。
自古名山出名茶,黃山的靈山秀水孕育了冠絕古今聞名中外的黃山名茶?!包S山毛峰”外形微卷,狀似雀舌,銀毫顯露,綠中泛黃,滋味醇甘,香氣馥郁持久,韻味深長;“太平猴魁”兩葉抱芽,扁平挺直,色澤蒼翠,蘭香高爽,滋味甘醇;“祁門紅茶”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門香”聞名于世,是紅茶中的極品,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后”;“徽州松蘿”條索緊卷勻壯,色澤綠潤,香氣高爽,滋味濃厚。歷史名茶還有“老竹大方”、“白岳黃芽”、“屯綠”等。
1.2 黃山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
1.2.1 茶史 作為傳統產茶區(qū),黃山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見載于唐陸羽的《茶經》,茶圣陸羽把全國分為8大茶區(qū)、43個子茶區(qū),歙州列在“浙西“茶區(qū),歙州是徽州的前身,由原來的新安郡改名而來。明《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茶,最為時尚”道出徽州茶葉重新崛起,今休寧松蘿山的一株古茶樹,經專家鑒定,樹齡在200a以上,印證了松蘿茶乃至徽州茶橫貫幾個世紀的年華[1]。祁紅、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見證著黃山名茶百年的輝煌。
1.2.2 茶詩“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文學藝術結下了不解之源。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詩的國度,歷史上有關黃山的茶詩佳作迭出?!安柙捖詿o塵土雜,荷香剩有水風兼”(方岳,祁門人,南宋文學家、詩人);“汲得名泉水,來烹松頂茶”(《松蘿試茗》明程嵩明);“袖中小筐貯名茶,…旋炊鮮火整茶器,小盞細既親滌洗。松聲蟹眼火候良,靈草之性乃無并?!保ㄈ送羰可?,揚州八怪之一)“最愛晚涼嘉賓至,一壺新茗泡松蘿。”(鄭板橋,揚州八怪之一);“春風春日采新茶,生產徽州天下夸。祁紅屯綠好姊妹,淡汝濃抹總無瑕。”(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1964年來黃山作)這些茶詩吟明泉、詠煮茶、贊茶功、歌茶人[2],是黃山茶業(yè)發(fā)展史瑰麗的一章,也是茶文化長廊中的重要組成。
1.2.3 茶俗茶禮 油鹽柴米醬醋茶,徽州人愛喝茶,各種習俗都離不開茶。如大年初一早上要喝“發(fā)喜茶”,茶點佐茶必不可少,茶點用精美的果盒盛裝,果盒在黃山市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休寧叫“春盒”、祁門叫“桌匯”、歙縣叫“茶盆”等,整個喝茶的儀式非常隆重,有大吉大利之意,故又稱“利市茶”。家庭若遇不吉之事,討7家茶飲用,便可化吉,稱為“神茶”[1]。茶禮更是豐富多彩,一個徽州人的完整人生必定是以茶為禮的一生:從呱呱落地起就要接受茶的洗禮,嬰兒出生3d要用茶水洗澡(洗三朝);滿月要喝“滿月茶”;兒童周歲要喝“周歲茶”;讀書要喝“啟蒙茶”;拜師要奉“拜師茶”;結婚茶禮更是豐富,稱之為“三茶六禮”[1],因“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結婚以茶為禮,取其不移置子之意。茶葉伴著人生走,人生因茶而多姿。
1.2.4 茶歌茶舞 黃山茶與民間歌舞有著不解之緣。如茶戲,其內涵豐富,寓意深刻。以祁門采茶戲為代表,又稱黃梅采茶戲,反映了茶鄉(xiāng)人戀茶惜文的心理,著名茶師胡浩川先生執(zhí)筆的《天下紅茶數祁門》尤其值得一提。戲以改良場的歷史史實為背景,以祁紅的采制工藝為內容,宣揚了祁紅品質優(yōu)異,冠蓋中華,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將祁門紅茶生產到加工的過程表演出來[3]。采茶撲蝶舞是祁門獨有的茶舞,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采茶撲蝶舞原稱撲蝶燈,表現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時被身邊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丟下茶籃而去撲捉彩蝶的情節(jié),唱詞為一年里10個月的花名和農事,以方言演唱,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唱出了茶農的喜悅,折射出內心深處對茶的眷戀[3]。
1.2.5 茶書 茶文學作品提高了茶葉的知名度,其本身也是旅游資源。2006年黃山市知名茶學者鄭建新著《徽州古茶事》,茶寮聲細氤氳遠,道盡徽州古茶事。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名優(yōu)茶系列叢書就包括了《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松蘿茶》。叢書內容翔實豐富,文字優(yōu)美,史料珍貴,雅俗共賞,頗具藝術鑒賞價值、專業(yè)參考價值和史料價值。較早2006年鄭建新、鄭毅合著《黃山毛峰》道出了”黃山天下奇,毛峰悠韻長,珍品巧制作,泡飲得真諦,美譽天下傳”。2014年《天下祁紅》以祁門紅茶創(chuàng)始人余干臣為原型,以清末民初中國大地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徽州儒商余干臣一生的傳奇經歷。小說獲安徽省首屆長篇小說精品創(chuàng)作工程作品。2015年是太平猴魁獲巴拿馬金獎百年紀念之年,吳興華所著《百年猴魁》付梓出版,猴魁之味,猴魁之趣,猴魁之韻,猴魁之奇,無不躍然于字里行間。
2 黃山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策略
2.1 依托優(yōu)越的旅游資源,大力開發(fā)茶生態(tài)體驗游新路線 農業(yè)部于2016年3月28日發(fā)布了以“早春到鄉(xiāng)村去踏青”為主題的休閑農業(yè)精品景點線路,在覆蓋全國27個?。▍^(qū)、市),計219條涵蓋602個休閑農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精品景點中,其中黃山區(qū)踏青、采茶、賞春天3d游,歙縣休閑養(yǎng)生3d游等黃山市3條線路入選。生態(tài)旅游、茶文化旅游正成為黃山茶產業(yè)發(fā)展亮麗一章。
2.1.1 謝裕大唐模旅游觀光茶園 茶園空氣新鮮、景色怡人、廣闊茂盛、恬靜自然,與周邊古樸的人文景觀相互輝映,成為攝影寫生、生態(tài)旅游的理想之地。示范茶園基地內可為游客提供茶葉采摘體驗,讓游客們輕松體驗茶葉采摘的樂趣,同時,茶園內具有多年種茶、采茶、制茶經驗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為游人詳細解說種茶、采茶、制茶的方法和制作工藝,讓游人在享受采茶之樂的同時,更貼切地了解徽茶文化。
2.1.2 歙縣璜田鄉(xiāng)蜈蚣嶺村梯地茶園 歙縣璜田鄉(xiāng)蜈蚣嶺村6.7hm2梯地發(fā)展成集中連片的茶園,渾然一體,形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園。層出不窮的山間梯田所營造出的美麗畫面,成為攝影愛好者追隨的對象。郁郁蔥蔥的高山茶園中18株白茶樹,歷經滄桑,依然枝繁葉。梯地茶園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是蜈蚣嶺人“農業(yè)學大寨”的見證,2012年“蜈蚣嶺梯田及大隊部舊址”已被安徽省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
2.1.3 黃山區(qū)茶鄉(xiāng)風情游 黃山區(qū)以多個著名茶產地為“點”,適時推出了太平猴魁核心產區(qū)“茶道尋源”之旅、環(huán)太平湖“尋茶世外桃源”之旅、環(huán)黃山“茗品茶憶”之旅等3條茶鄉(xiāng)風情游線路[5],串“點”成“線”,吸引了眾多游客和茶商前來賞茶藝、聽茶歌、聞茶香。每當春茶采摘季節(jié),到黃山區(qū)茶鄉(xiāng)來觀光攝影、體驗茶家生活、購買優(yōu)質茶葉的游客絡繹不絕,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也成為促進茶農增收的重要途徑。
2.2 以歷史名茶為基礎,形成“茶葉博物館+研學旅游”發(fā)展的新模式 茶葉博物館是弘揚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傳播茶文化的載體之一。近年來黃山市以企業(yè)為主體,建設了一批集歷史文化、制作演繹、茶藝表演和旅游紀念為一體的茶葉博物館、文化樓等茶文化展示中心,豐富了茶產業(yè)內涵,旨在提升茶文化價值,不斷形成“茶葉博物館+研學旅游”發(fā)展的新模式。
2.2.1 謝裕大茶葉博物館 謝裕大茶葉博物館,2008年4月由謝裕大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總面積
3 500m2,按徽派風格建造,通過豐富詳實的收藏展品和歷史文獻、文物展示了黃山毛峰茶的起源、發(fā)展、演變,以及謝正安歷經艱辛、數年耕耘創(chuàng)制出具有獨特樣式與品質的毛峰茶,被后人譽稱為“黃山毛峰第一家”的歷程。是首家以弘揚黃山毛峰茶文化為主題的專題性茶葉博物館。
2.2.2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館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館(體驗中心)2015年12月在徽茶中心屯溪正式開館,展館面積900m2以上,由“黃山六百里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展館以直觀實物展示太平猴魁柿大茶的優(yōu)良品種;以制茶器具加上圖文說明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太平猴魁加工制作技藝;以器具陳列展示,以實物反映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對偉人與猴魁的經典軼事和對太平猴魁歷史文化的展示講述了太平猴魁走出深山邁向大城市進而步入國際舞臺的發(fā)展歷程,成為展示太平猴魁悠久茶文化的重要載體。
2.2.3 中國祁紅博物館 中國祁紅博物館位于祁門紅茶原產地,由祥源控股集團投資興建于2015年7月建成,總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是目前安徽省規(guī)模最大的茶葉專業(yè)博物館,分“千年一葉、神奇茶境、精工細作、風云際會、蜚聲四海、紅色夢想、品飲時尚”等7個展廳,重點展示了祁門紅茶深厚的歷史文化脈絡、優(yōu)異品質形成、名揚四海盛況和祁紅科普知識。館內設資料茶史館、茶藝館、表演車間等,是一個集采摘、加工制作、品茗、采購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旅游休閑度假區(qū)。
2.2.4 黃山松蘿茶文化博物館 黃山松蘿茶文化博物館是2012年由國家級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黃山市松蘿有機茶葉開發(fā)有限公司承建。該館以傳說、故事、文獻、史料演繹松蘿茶的養(yǎng)生保健價值、文學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通過珍貴史料、圖書檔案、文學作品、群雕模型、情景再現等展陳手法,重點展示了徽茶及松蘿茶的發(fā)展過程和悠久文化;松蘿茶在中國茶界的大領先地位以及松蘿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歷史軌跡。是一座典型的將茶產業(yè)與文化、旅游產業(yè)相融合的專業(yè)展館。2014年黃山市旅委發(fā)布公告,正式批準黃山松蘿茶文化博覽園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
黃山茶葉博物館的發(fā)展與黃山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融合度高,使得茶業(yè)與旅游業(yè)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無疑有利于徽茶文化與徽文化的弘揚和傳播[6]。茶博館為旅游者提供大量豐富的茶的科普知識、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提高文化修養(yǎng),使游客從中得到感悟與升華。
3 加強茶文化旅游人才的研究和培養(yǎng)
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對人的精神熏陶,茶文化旅游重視的是游客的精神體會,它需要導游人員的適時引導和深入講解。因而,加強大眾茶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是實現茶文化與旅游完美銜接,是成功開展茶文化旅游的關鍵所在。
3.1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做好茶文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有著天然的淵源,將制茶工藝開發(fā)成旅游產品,既可以作為獨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又可作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手段。中國主要茶類制作工藝能夠從文化遺產的高度被重視和保護,不僅日漸成為傳播茶文化、豐富大眾生活的重要內容,也必將成為茶產業(yè)發(fā)展的推動力。目前黃山市眾多名茶已經列為傳統茶葉制作技藝項目,其中國家級:祁門紅茶制作技藝、綠茶制作技藝(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省級:綠茶制作技藝(屯溪綠茶、松蘿茶)、頂谷大方。手工制茶技藝是我國中職院校技能大賽中的一個特殊技藝,原黃山茶校的學生代表全省參加首屆全國性的比賽就獲得了金、銀等獎項;歙縣的安徽省行知學校作為省賽基地近幾年承辦了省職院校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賽,對于黃山產茶大市來說,這項非遺技藝不會因為機器而消失,做好茶文化的傳承,黃山茶人理應擔當。
3.2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 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 黃山職業(yè)技術學院作為黃山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yè)院校,利用黃山旅游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徽文化燦爛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黃山茶產業(yè)優(yōu)勢,正積極探索培養(yǎng)高素質的茶文化旅游復合型人才,服務于黃山市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學院積極與謝裕大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聯手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暨實訓中心,中心的成立旨在為年輕的茶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與此同時院內成立“裕大茶社”,邀請知名茶專家鄭毅老師開展茶文化知識講座,通過介紹徽茶文化知識,分析茶與旅游、茶與養(yǎng)生等問題,對茶社進行推介。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茶文化知識,讓在徽州文化熏陶中的年輕人更加熟識、喜愛并傳承茶文化,帶動地方文化、旅游經濟的發(fā)展。
4 結語
“旅以茶名,茶以旅興”,黃山茶業(yè)資源豐富,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旅游的開發(fā)對促進黃山茶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鄭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
[2]鄭建新.黃山茶詩[J].農業(yè)考古,1998(12):143-146.
[3]程啟坤,鄭建新.祁門紅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13-114.
[4]朱生東,李德明.徽州茶文化遺產資源及旅游開發(fā)[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4):126-130.
[5]音曉梅,胡曉發(fā).“四色”交融添彩旅游[N].黃山日報,2015-05-16.
[6]章傳政.安徽茶葉博物館發(fā)展探微[J].茶業(yè)通報,2013,35(1):28-31.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