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121000
?
韓國留學生名量詞的偏誤分析及教學策略
劉洋*
渤海大學,遼寧錦州121000
摘要:名量詞是漢語語法中的一大重點難點,韓國留學生在使用名量詞或在需要用到名量詞進行交流的時候總是會出現(xiàn)各種偏誤或錯誤。如何正確分析出學生量詞偏誤產生的原因,從而制定出正確可行的教學策略正是本文研究的原因及目的。本文借鑒吸收現(xiàn)有的名量詞教學研究成果,并結合平時搜集記錄整理的韓國初、中級留學生名量詞使用偏誤案例,分析他們在學習使用名量詞時所產生的偏誤類型,從而總結出了一些個人對對外漢語名量詞教學的一些設想。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對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名量詞教學時有所啟發(fā),并且對對外漢語名量詞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韓國留學生;名量詞;偏誤;原因;教學策略
量詞豐富是漢語的重要語言特征之一,與其它詞類相比,量詞產生時間早、數(shù)量多、用法復雜。而量詞中要數(shù)名量詞將這些特點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也因此,名量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位顯的尤為重要。就目前看來,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名量詞的相關問題的研究仍比較薄弱,導致對外漢語教師在名量詞教學中遇到相關問題時無法給出科學而又合理的解釋。那么,針對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學習漢語名量詞所產生偏誤的原因分析,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正是廣大對外漢語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本文將根據(jù)陳楓教授的“偏誤分析原則”①對韓國留學生在漢語名量詞方面產生的偏誤進行詳細分析。
要想進行對外漢語名量詞的偏誤分析,首先要系統(tǒng)的了解現(xiàn)代漢語名量詞本身。量詞是漢語所在的漢藏語系特有的詞類,產生時間早,可謂漢語詞匯中歷史悠久的詞類了,然而量詞的定名卻最晚。大概從《馬氏文通》開始,首開量詞研究的先河,《馬氏文通》中稱量詞為“計數(shù)的別稱”②。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文法》③中首先提出了量詞這一名稱,并認為“量詞就是表數(shù)量的名詞,添加在數(shù)詞之下,用來作計數(shù)的事物單位”。在黃伯榮、廖序東版的《現(xiàn)代漢語》中,對量詞的解釋更為簡單,“量詞表示計算單位”。經(jīng)查找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直到50年代后期,量詞才獨立分為一類,之前一直被認為是依附于名詞的附類,許多大家學者都這樣劃分過,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稱量詞為“單位名詞”,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把量詞稱為“單位詞”,列入指稱詞類,后又在《語法學習》中稱其為“副名詞”,作為名詞的一個附類,但其先進之處在于他指出了量詞與名詞的區(qū)別,并不是簡單的將量詞歸于名詞之下,而且還指出了數(shù)次與量詞結合的語法特征。量詞單獨立類以后,《“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簡述》明確給量詞定名,且下了定義為“表示事物或動作的數(shù)量單位的詞是量詞。計算實體事物的是物量詞,計算行為動作的是動量詞?!雹?/p>
進行名量詞偏誤分析的前提條件是發(fā)現(xiàn)偏誤,那么,首先如何定義偏誤?科德將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分為兩種:失誤(mistake)和偏誤(error)。“所謂失誤是指偶然產生的口誤或筆誤,這種錯誤沒有什么規(guī)律,即使操本族語的人也會常常發(fā)生,說話者一旦意識到馬上可以自己改正,以后同樣的錯誤也不一定再次出現(xiàn)。偏誤則是指由于目的語掌握不好而產生的一種規(guī)律性錯誤,它偏離了目的語軌道,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能力和水準,這類錯誤一般學習者自己難以察覺,也不易改正,統(tǒng)一錯誤會多次重復出現(xiàn)?!雹菡驗槿绱?,才使得偏誤研究成為我們的研究重點。
除此之外,與名量詞偏誤分析息息相關的理論還有美國語言學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語理論。中介語就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所構建的介于目的語和母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而留學生學習名量詞過程中產生的偏誤也屬于一種中介語。因而中介語理論是我們研究韓國留學生名量詞偏誤的又一重要理論基礎。
韓語的發(fā)展與漢語有著密切的關系,韓語中有不少詞匯借鑒于漢語,即同形詞,其中也不乏名量詞的借用,韓語中有些量詞跟漢語里的量詞是對應的,無論是語義還是適用范圍都能對應。
(一)韓國留學生名量詞偏誤表現(xiàn)
1.韓語名量詞的使用概況
如前文介紹,韓語中也有一部分名量詞,表示長度、容量、面積、重量、貨幣、時間以及其他一些名量詞,如:
這些名量詞與漢語言體系中的名量詞都有一一對應關系,但是韓語中的量詞數(shù)量與用法都沒有漢語這樣豐富與復雜,因此,韓國留學生的名量詞偏誤也有很多,兩種語言的相近之處并沒能避免偏誤的產生。
2.韓國留學生常見典型名量詞偏誤表現(xiàn)
本文將留學生名量詞偏誤類型概括出以下三大類,即名量詞的缺失、誤加、誤用。
(1)名量詞的缺失。在具體上下文語境中,句子中某個位置上應該使用量詞,從而使其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范,而留學生卻經(jīng)常在這種情況下不使用量詞,這種偏誤我們叫它名量詞的缺失。例如:
看完了兩書。(缺少了名量詞“本”)
我有三筆在書包里。(缺少了名量詞“支”)
瑪麗買了一裙子。(缺少了名量詞“條”)
飯館在一山里邊。(缺少了名量詞“座”)
我們班第一課是校長的課。(缺少了名量詞“節(jié)”)
兩本書、三支筆、一條裙子中的名量詞都是不能丟失的。而后兩個例子一山、第一課有時候單獨說也符合語法規(guī)范,如“一山更比一山高”、“人生的第一課”等,但是由于這是韓國留學生日記中出現(xiàn)的句子,結合前后文我們可以判斷出這里面想說的是“飯館在一座山里面”、“第一節(jié)課是校長的課”。其中前三個例子基本是受母語干擾而產生的偏誤。
(2)名量詞的誤加。名量詞的誤加很好理解,就是在不需要添加名量詞的位置上用了名量詞,反而起了畫蛇添足的作用,違反了漢語語法規(guī)范以及使用習慣。例如:
我到錦州已經(jīng)兩個年了。
她的臉上帶著一個微笑。
開始一個新的生活。
我到北京的那個天,天氣很熱。
從以上例子我們看出留學生一定學習了“數(shù)詞+量詞+名詞”語法結構,但對什么情況下需要用量詞來修飾名詞不是很明確。
(3)名量詞的誤用。量詞的泛化、近義名量詞的混淆、同音異形名量詞的混淆以及一些名量詞位置使用上的偏誤等,我們都將其歸為名量詞的誤用。
首先,說到名量詞偏誤的典型大概就是“個”的泛化問題。這個偏誤一般是初級漢語學習者比較容易犯,這是因為他們在學習漢語名量詞過程中最先接觸的也是最常用的就是“個”,因此,在學生本身學習的量詞比較少,而且不知道選擇什么量詞的情況下,他們就順其自然的用“個”來代替,把量詞“個”當成了萬能量詞來使用。這類偏誤最常見,例子也比較多,例如:
他告訴我一個事。
我們今天去看了一個電影。
我晚飯吃了一只魚。
我買了一個自行車。
“個”在漢語言里適用范圍的確是很廣泛,“個”可以修飾人、物體、時間、抽象事物等,如“兩個人、一個蘋果、一個月、一個夢想”。但“個”通常用于沒有專用量詞的事物,雖然有些量詞也可以用“個”代替,但我們主張有專用量詞的名詞,就盡量使用其專有量詞,學習使用地道的漢語。
(二)韓國留學生名量詞偏誤原因分析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產生這么多的偏誤,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原因可以整體概括為兩方面,主觀方面分為學習者自身的內因和教學者方面的外因。具體來說,包括學習者母語的負遷移、文化因素的負遷移和目的語知識的遷移,以及學習策略等問題,這些都屬于內因。而教學者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對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影響都屬于外因。
1.母語的負遷移
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之前都已經(jīng)具有了一套完整的母語認知系統(tǒng)和語法體系,這母語負遷移是二語學習者普遍存在的問題。韓國留學生名量詞位置上的偏誤就是母語負遷移影響的結果,韓語與漢語最明顯的差異就是語序上的差異,在名量詞結構中,漢語是“數(shù)詞+量詞+名詞”,而韓語是“名詞+數(shù)詞+量詞”。
2.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
目的語知識負遷移影響就是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語法知識時,將某一語法過渡概括,偏誤類型的代表就是量詞的誤加和某個量詞的泛化。漢語初學者在開始時會產生一種“個”是萬能量詞的想法,所以在實際運用漢語過程中就產生了“個”這一量詞的泛化問題。
3.量詞教學研究的薄弱及教學策略不完善
對外漢語量詞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雖有過一些研究分析,但都不算完善。再加上教學者在交的過程中,沒有一套可以完全依賴信任的教材,使得量詞的教學策略也難以達到完美?,F(xiàn)有的對外漢語名量詞教學只是教留學生教材中出現(xiàn)的名量詞,而且只有一部分的解釋比較科學,許多名量詞的解釋還不夠科學,例如“雙、副、對”的區(qū)別,有時只能解釋為漢語的習慣用法。
對外漢語名量詞的教學首先要符合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原則,即系統(tǒng)性原則和階段性原則,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看到對外漢語名量詞的特殊性,從而制訂出合理的教學策略。
(一)熟悉大綱,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
對外漢語名量詞教學,一般是分散在教材課文中的,基本不會集中進行名量詞的整體教學。根據(jù)教材的編排,遇到名量詞后逐個講解。然而,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要學的知識有個整體的、系統(tǒng)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進行對外漢語名量詞教學前,我們有必要跟學生介紹一下漢語名量詞的概況。
(二)情景實體化教學法
隨著分階段教學的進行,學習的名量詞數(shù)量逐漸變多,會出現(xiàn)一些比較抽象的名量詞,我們可以設立一個具體的情景、語言環(huán)境或者以實物圖片動畫等擬人擬物的方式來幫助學習者更直觀深刻的理解并接受名量詞,如“串、群、束、股”,搭配上一些圖片,如手鏈、羊群、鮮花、水流,建立起量詞與名詞的對應關系,并以此逐漸鍛煉學生對漢語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也就是逐漸培養(yǎng)語感。由此讓學習者地道的用名量詞。
(三)字形分析教學法
字形分析法教學是針對一些會意的名量詞而言的,我們可以就名量詞本身進行分析。如“棵”,首先,“木”字旁和樹有關,與表示樹木和植物的名詞搭配,例如“一棵草”、“一棵樹”。
(四)對比教學法
或者也算是對比翻譯法,這是指那些與漢語有相互對應關系的名量詞而言的,對比翻譯或直接翻譯反而更加簡單、明朗。例如,這些韓語名量詞與漢語中相對應的名量詞意義范圍基本相同,修飾的名詞也基本固定,部分是從漢語借用的,連發(fā)音都相似,這時就沒有必要長篇大論解釋該名量詞的用法了,直接對應翻譯反而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五)溯源法
量詞也同其他詞匯一樣,有著自己的發(fā)展演變歷程,如果能追溯量詞的文化底層,弄清楚它們,必將更加有助于他們的理解,如“位”字在先秦時,大多指“君王之位、神位、職位”所具有的嚴格的尊卑等級,因此“位”本身就含有尊敬的色彩。
漢語名量詞豐富,用法多樣,而且名量詞與名詞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一一對應的固有組合,這些特點使我們在描述形象、表達感情上都比其他語言更勝一籌,同時也給韓國留學生帶來了一系列困難。本文梳理了漢語言名量詞的分類,對比、分析、總結韓國留學生具體名量詞使用偏誤,針對其偏誤類型分析其原因,提出了相應教學策略。希望這些研究能給韓國留學生在今后名量詞教學學的過程中真正減輕負擔。掌握學習漢語名量詞的方法,不回避錯誤,注意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以及自身學習策略,認識到名量詞在漢語中的地位以及名量詞交際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釋]
①陳楓.對外漢語教學法[M].中華書局,2008:122.
②馬建忠.馬氏文通[M].商務印書館,1998.23.
③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商務印書館,1992.81.
④張志公.“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簡述[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9.
⑤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91.
[參考文獻]
[1]陳楓.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何杰.現(xiàn)代漢語量詞研究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5]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作者簡介:劉洋(1991-),女,滿族,遼寧鞍山人,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生。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5-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