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建芳
書店老板A.J.費克里處在人生最痛苦的邊緣時,轉機或者說是奇跡發(fā)生了:書店里有人丟下了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女孩的媽媽附了一張紙條,想讓她在一個有書本的地方長大,讓她長成一個愛讀書的人……
天真可人的小女孩瑪雅一點點軟化了A.J.費克里堅硬的心,而對瑪雅的愛也擴展了他的生活領域和心理容量;因為瑪雅的存在,溫暖、希望、美好紛至沓來;親情、愛情、友情也一一將父女倆圍擁。因為這家書店的存在,艾麗絲小島越來越接近天堂的模樣。
雖然結局有些遺憾,但女孩瑪雅最終成長為了她母親所希望的那樣,一個愛讀書、精神世界無比豐富、健康聰穎的好女孩。
《島上書店》的故事昭示讀者:書店在,希望在,愛在,那么一切都在!
關于閱讀的故事總是美好的,美好到可以把這本書看作一部關于閱讀的寓言:閱讀構建了新的世界,閱讀重組了人際關系,閱讀悄悄改變著人性,閱讀讓靈魂相通的人們找到彼此,心心相印。
閱讀讓生命獲得最有肥力的滋養(yǎng),閱讀是最不動聲色卻最有效的教育——只要看看艾麗絲島上每年有如此豐富的令人向往的讀書活動;看看因共同的閱讀愛好而成為眷屬的有情人(A.J.費克里和阿米莉婭);看看“小作家”瑪雅在閱讀中的茁壯成長……相信你一定不會反對我這么說。
即便拆解掉故事框架,它依然很有閱讀價值:試看它的目錄——
《待宰的羔羊》/3
《像里茲飯店那樣大的鉆石》/27
《咆哮營的幸運兒》/41
……
是的,都是歐美經(jīng)典小說的書名,來自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來自美國作家、《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等歐美名家。而小說每一部分的開篇都是A.J.費克里先生的一段讀書筆記,或將跟女兒瑪雅交流觀感的文字作為題記,使得這本小說兼具了另一種價值:一本真誠推介優(yōu)質小說的書目,一部提供了直接閱讀體驗的導讀資源——“讀小說需要在適合它的人生階段去讀”;“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chǎn)生共鳴,反之亦然。書本如此,生活亦如此”。此類話語讓我們在獲得閱讀快感的同時還收獲了智慧。
除此,精巧而帶有“懸疑”的構思也是本書不得不說的亮點:A.J.費克里失竊的珍本下落究竟何在?養(yǎng)女瑪雅的生父究竟是誰?生母為何自殺?等等。這些“謎團”貫穿于故事,一直懸而未決,直至最后,謎底一一浮出水面,居然彼此關聯(lián)……讓人嘆服作家高妙的講故事的水平。
當然,譯者孫仲旭、李玉瑤的文筆也充滿了妙趣:“書店有十五個瑪雅寬,二十個瑪雅長。她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她有次花了一下午時間,通過在室內(nèi)一次次躺下而測量出來的。幸好沒有超過三十個瑪雅長,因為那天她最多只會數(shù)到三十……”小說的字里行間充滿了這樣讀來令人莞爾會心之語句。
文學閱讀的魔力在這本小說里盡情施展,并攫住了每一個喜愛閱讀者的心!無怪書腰上赫然印著“美國獨立書商選書第1名,美國圖書館推薦閱讀第1名,25國讀者含淚推薦……”讀過了全書會知道,這些話還真不是嘩眾取寵。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