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韌彥
又到春暖花開之時,很多人出去走走的心,又活躍起來。在國外,跟這邊季節(jié)性的駕車出游潮不同,一些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在路上,一輛房車,大小家當(dāng)全在上面,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比如近期車界的一個名人,是個90歲高齡的墨西哥老太,她丈夫去世后,她自己也被診斷出癌癥,醫(yī)生的建議是接受手術(shù)、化療,但她沒有選擇激進的治療,也沒有選擇在醫(yī)院慘淡地度過余生,而是選擇自駕出游。在她去世前,她和他的兒子、媳婦駕著房車,去美國看了大峽谷、黃石國家公園等著名景點。她還在臉書上開了個人賬號,更新她旅途上的點滴,有7萬多個世界各地的粉絲圍觀了她的這次冒險。她是個活在當(dāng)下的人,即便在生命的終點,也希望能看到更多,體驗到更多。這次自駕游對于這位老太而言,是次壯舉,而在歷史上也有些對全人類都意義非凡的“自駕游”。跟國內(nèi)的自駕游不太一樣的是,國外的自駕游更隨性,說走就走,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行程,起因僅是一個玩笑,或是一個打賭。而且國外的自駕游,探險意味更濃,哪有危險就要去哪,跟國內(nèi)安全至上的觀念背道而馳。這些路線、行程,如此的與眾不同,如此的艱險重重,挑戰(zhàn)了汽車性能的極限,也挑戰(zhàn)了人類耐力的極限,真能走上一回,不單名留青史,而且此生無憾。
這是1958年發(fā)生的事,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德瑞克·賴特(Derek Wright)和穆雷·埃利斯(Murray Ellis)開著Ferguson拖拉機到了南極。他們是第一批開著汽車去那里的人。埃德蒙也是第一個登上喜馬拉雅山8847米頂峰的人。開到那些沒有路的地方,更準確的說是一次探險或遠征。很少人敢去想,也很少人能回得來。埃德蒙的團隊本來只是去為英聯(lián)邦探險隊運送物資,但到了南極附近后,發(fā)現(xiàn)還有剩余的食物和燃油,他們就決定繼續(xù)向南極進發(fā)。盡管他們沒有得到探險隊的許可,他們?nèi)匀粓猿炙麄兊挠媱?。這是次艱苦卓絕的行程,一路要與雪脊、山縫、風(fēng)雪做斗爭。他們開的拖拉機沒有車頂,埃德蒙的傳記作家艾麗珊·約翰斯頓(Alexa Johnston)將其比作開著“敞篷車”穿越南極洲。他們花了80天的時間,完成了1930公里的路程。最后一段最為驚險,出現(xiàn)了乳白天空的天氣現(xiàn)象,人和車都好像融入乳白色牛奶之中,分不清遠近,辨不明方向,讓人頭暈?zāi)垦?。埃德蒙表示,他不想只?dāng)一個輔助的角色,他的力量比這要大,既然他已經(jīng)完成了職責(zé),為什么不給自己制造一些好玩的挑戰(zhàn)呢?
騎單車穿越達連隘口(Darien Gap)
達連隘口,由大片未開發(fā)沼澤和森林組成,位于南北美洲之間,沒有修通公路,它是西半球最危險的地方,對它發(fā)起挑戰(zhàn),會被當(dāng)作是自殺式的行為。這里除了有大量野生動物的出沒,還潛伏著毒犯、游擊隊、綁架犯等亡命之徒。再大膽的探險者們,到這個地方去,也會猶豫再三。這片區(qū)域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有三分之二的鳥類是瀕危品種。2009年,“潛入達連”被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為“人類未來十大探險”之一。該地帶長160公里,寬50公里,真正談得上穿越的,多是早期的探險者。那個地方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是獨木舟,1960年曾有一支探險隊開著路虎車去過,不過部分路段用的是船。第一次完全用車、完全走陸路、并成功穿越的人是有單車上的馬可-波羅之稱的英國傳奇騎手伊恩·希貝爾(IanHibell)。1972年,他騎著單車從好望角去往阿拉斯加,途中經(jīng)過此隘口。伊恩·希貝爾是騎單車環(huán)游世界的人中的佼佼者。他曾是普通的通訊公司的職員,因厭倦一成不變的工作,也因從小對單車著迷,而萌發(fā)騎車環(huán)游世界的想法。他去的都是地球上最荒蕪野蠻、最人跡罕至的地方。他曾被大象追過,被獅子嗅過,也曾入過獄,被槍擊過,在缺食物時,曾以螞蟻為食。他被愛斯基摩人的王子接見過,也受到過阿拉伯酋長的款待。在40年的時間里,他總共騎行了25萬公里。
與雪橇比賽去北極
這是Top Gear(《英國瘋狂汽車秀》)的特輯之一,這次自駕游發(fā)生在2007年。由Top Gear和豐田共同發(fā)起,所用的車輛是2006年款豐田Hilux的改裝版。特輯里,杰里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和詹姆斯·梅(James May)喝得醉醺醺的,開著豐田,理查德-哈蒙德(Richard Hammond)則和雪橇犬駕著雪橇,雙方比賽誰先到達北極,當(dāng)然最終贏的還是汽車。哈蒙德在中途就放棄了,據(jù)說之所以不讓哈蒙德繼續(xù)趕路,是不忍看到他繼續(xù)被克拉克森冷嘲熱諷。節(jié)目組之所以選擇Hilux,是因為Hilux的“受虐體質(zhì)”。Top Gear在過去的節(jié)目里也虐過它,用它來撞墻、撞樹,用起重機吊東西砸過它,讓它下過布里斯托灣,著過火,如此百般虐待之后,小修小整一番,它還可以開,充分證明了它有多么能夠“忍辱負重”。出發(fā)前,為了適應(yīng)極地氣候,Hilux換上了雪地胎、極地卡車輪轂,發(fā)動機也改成了可以耐受低溫的,加裝了加熱器,使得燃油的溫度更高,還配了一塊很大的電池、一個90升的輔助油箱。除了改裝汽車,主持人也接受了關(guān)于寒冷氣候生存的特訓(xùn),如搭帳篷、建臨時跑道、拉雪橇、應(yīng)對極地熊等。出發(fā)前,他們還在加拿大努納武特的冰面上駐扎了兩晚,由資深探險家制定路線、囑咐安全事項。旅途開始比較順,但越往北,路途越艱險,路面開始出現(xiàn)尖冰,或是冰層過薄,汽車隨時有掉下去的危險。如果你一輩子只看一季Top Gear,這一季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它可以讓你又哭又笑,還能讓你嘆為觀止。播出后克拉克森因酒駕而被批,他的解釋是,他們不是在“駕駛(driving)”,而是在冰面上“航行(sailing)”。特輯里的Hilux之后又被用過一次,去了冰島的一座還在噴發(fā)的火山——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Eyiafiallai·kull Volcano)。
穿越剛果叢林、沙漠
2008年,一對比利時夫婦,弗雷德里克(Frederik)和約瑟夫·威廉姆斯(Josephine Willems),開著他們的豐田蘭德酷路澤(LANDCRUISER)環(huán)游世界,并成為20多年來駕車穿越剛果叢林和沙漠的第一人。剛果因連年戰(zhàn)亂、管理失當(dāng)、疾病肆虐,而幾乎成為被人遺忘的國度,不過在探險者眼中,它是片沃土。以非洲冒險聞名于世亨利·莫頓·史丹利爵士(Sir Henry Modon Stanley)與剛果有頗深的淵源,他證明了剛果河可以通航,并寫就《穿過黑暗大陸》,而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黑暗之心》和英國記者提姆·布切(Tim Butcher)的《血河:非洲破碎心臟之旅》,都讓人對剛果心生畏懼。近年,剛果開放為可以旅游的地方。游客對剛果人來講,意義不同尋常,他們自己的路管局都搞不清楚他們的路況,很多道路從來沒人用過,要倒過來問游客,才能有所了解。游客除了應(yīng)付泥潭、沼坑,還有當(dāng)?shù)厝颂貏e的“生財之道”。當(dāng)有卡車開過來時,他們會在路上堆石頭,讓車沒法過去,如果要他們幫忙推石頭,得付費。另外,還可能因為各種莫須有的罪名,被警察逮捕,如果不想被抓進去,就得交“罰款”。他們花了2個月的時間,從南部的盧本巴希到達中部的首都金沙薩,穿越2400公里的雨林地帶,沒有大路,只有容自行車行駛的窄道,地圖也滿是錯誤。一路上遇到什么都有可能。他們的裝備簡單,沒有后援,但可貴的是,他們始終保持著恒心以及積極的態(tài)度。
開上喜馬拉雅山
1922年,雪鐵龍車隊隊長喬治-瑪麗·哈特(Georges-Marie Haardt)曾開著履帶式雪鐵龍穿越撒哈拉沙漠,從阿爾及利亞橫穿撒哈拉大沙漠,歷時20天,抵達蘇丹。之后就有了開車上喜馬拉雅山峰的想法。在1931年和1932年之間,他率領(lǐng)雪鐵龍橫跨亞洲探險隊(Asiatic Harrdt-Cintrogen Expedition),在《國家地理》團隊的支持下,成功完成了世界首度以汽車攀登喜馬拉雅山的壯舉,從法屬中東的貝魯特到北京,全程3萬公里。這也是雪鐵龍公司至今最為人稱道的偉大的“東方之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靠機械力量橫跨歐亞大陸,而且走的不少地區(qū)局勢復(fù)雜動蕩,其轟動效果不言而喻,一舉奠定了雪鐵龍在世界汽車行業(yè)內(nèi)的地位。他們動用了7輛雪鐵龍半履帶式汽車,汽車搭載的是四缸機械增壓發(fā)動機,上面額外加裝了一個變速箱。由于大部分時間,車輛在高海拔地區(qū)行駛,因此它們的速度不快,但動力強勁。從吉爾吉特(Gilgit)到Gurez山谷較為順暢,但之后在攀登布爾茲爾山口(Burzil Pass,海拔4161米)時,出現(xiàn)了各種困難,如深到腰部的積雪、碎石堆,到了本吉(Bunii),更有山崩和封路,有些地方,必須用繩子拖車,防止車輛滑下山坡。有些地方,只有小橋,或是道路毀壞嚴重,必須把車拆了,由搬運工扛著。有些地方,則不得不改用馬、騾子、駱駝。這次旅程讓汽車專家都驚呼不可思議,而當(dāng)?shù)厝烁情_了眼界,大多數(shù)人此前從未看到過汽車。不過不幸的是,哈特因過度勞累而病倒,探險結(jié)束后不久便病逝于香港。
第一次自駕車穿越歐亞
1907年,一家法國報社向讀者提問:“這個夏天有人愿意開車從巴黎去北京嗎?”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比賽由此開啟,從北京到巴黎,全程為14994公里,歷時62天。當(dāng)時人們對汽車的性能信心爆棚,認為只要有汽車,人們可以去到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原本此次比賽有40個隊報名,最終只有5個隊正式參加。這次比賽沒有規(guī)則,在沒路沒地圖的鄉(xiāng)村也沒有援助。沒有加油站,由駱駝馱著燃油,沿途提供補給。每輛車配一個記者,全程通過電報發(fā)送報道。當(dāng)時汽車還是個新興事物,很多亞洲的偏遠地區(qū),從沒見過汽車,而有些路段只有馬匹走過。最終最先到達的是意大利貴族世家的繼承人——希皮奧內(nèi)·鮑格才(Sctptone Borghese),他對獲勝充滿信心,中途還特意從莫斯科繞到圣彼得堡,參加了一次為他們隊舉行的晚宴。比賽開始沒多久,就因他們隊的意大利汽車 Itala的性能太過突出,而沒有了競技的意味,更像是完成挑戰(zhàn)汽車性能極限的創(chuàng)舉。第二個到達的選手查爾斯·戈達爾(Chades Goddard),在參賽前不會開汽車,在馬戲團靠表演“死亡之墻”的摩托車特技糊口,一路向別人討要汽油,去比賽起點中國的錢,還是在船上給頭等艙的客人彈鋼琴換來的,他開的荷蘭世爵(Spyker)車也是騙來參賽的,戈達爾在抵達巴黎后立即因詐騙被逮捕了。參賽的其他車輛則多困在了泥潭、峽谷、沙漠、流沙等處。
長途試架第一輛奔馳車
19世紀的時候,蒸汽機車已經(jīng)誕生,但奔馳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卡爾·奔馳(Karl Benz)還是想造出利用內(nèi)燃機作為動力推進的交通工具。他進行了數(shù)不清的實驗,還把太太貝爾塔(Bertha)的縫紉機腳踏板拆下來,作為啟動汽車的裝置。第一輛奔馳車是三輪的,時速為16公里,不受買家青睞???奔馳本想要等車盡善盡美了才上路,他的太太貝爾塔可等不及了。她曾用嫁妝維持過奔馳公司的運作,她是投資者,也是精明的推廣者,她明白要讓人們接受汽車,必須讓人們看到開動的汽車,而以卡爾的完美主義和謹小慎微,只會進行一些無驚無險的短試,她必須做出一些更有轟動效應(yīng)的事情。某天她私自開著它,帶著兩個十幾歲的兒子,去見了她的媽媽,行程長達106公里。她知道卡爾不會允許她這么做,但她對他的發(fā)明顯然比他本人更有信心。當(dāng)然路上也并非一帆風(fēng)順,沒有地圖,還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故障,但她的聰明才智,讓她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比如用帽子上的長別針疏通了一根堵塞的油管。這次旅行既讓卡爾了改善了奔馳車的上坡和制動能力,又是一次成功的汽車推廣,此前造的汽車從沒開那么遠過。它打消了人們對汽車的顧慮,也改善了奔馳公司的經(jīng)濟狀況。所有的車迷都應(yīng)該感謝貝爾塔,如果不是她,卡爾將把余生都花在完善一些不必要的細節(jié)上,奔馳車的輝煌我們也可能看不到了。
第一次美國跨州自駕游
這次自駕游發(fā)生在1903年,緣起也是次打賭。在舊金山的一家酒吧里,很多人覺得汽車不會流行多久,不可能駕車在90天里到達紐約,身為車迷的醫(yī)生霍雷肖·尼爾森·杰克遜(Horatio Nelson Jackson)說他可以,有人便出50美金(今天相當(dāng)于1250美金)賭他做不到。之后就杰克遜開始行動了,他的機械師朋友休厄爾·K·克羅克(Sewall K.Crocker)推薦他開以可靠性、耐用性著稱的Winton車。他花了3000美金買了一輛最大功率為20馬力的二手Winton車。他帶著這位機械師朋友和一條戴著護目鏡的斗牛犬,還有睡袋、工具、槍支、照相機等就上路了。那一年福特的T型車還沒誕生,汽車只是少數(shù)有錢人的玩物。當(dāng)醫(yī)生的杰克遜也沒什么錢,但他的太太是某個號稱可以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品牌的繼承人。旅途要比想象中的艱難,很多地方?jīng)]有路,他們遇上過洪水,錢花光過,車撞壞過。因路途顛簸,車的噪音大,他們的行李掉了,他們也沒發(fā)現(xiàn)。路上途徑私人土地,他們還被迫繳納過路費。最奇葩的是,一女士為了讓她的家人有機會看到汽車,故意給他們指錯路,讓他們白白走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他們還上了媒體頭條,為Winton車引來很多關(guān)注。最終他們花了63天完成了此行,總共花費了8000美金,相當(dāng)于今天的20萬美金,不過他們也成功地載入史冊,PBS(美國公共電視臺)還曾專門為此行拍攝過紀錄片。
開著破車跑耐力賽
說到現(xiàn)代,裝備的先進,讓自駕游的探險意味越來越稀薄,而娛樂成分卻更加突出。就好像除了諾貝爾獎還有個搞笑諾貝爾獎,除了奧斯卡獎還有個金酸梅獎,汽車界里除了勒芒大賽還有個勒萌大賽(LeMons)。勒萌大賽上所用的車輛都不超過500美金,同樣也是跑上24小時,對于這種性質(zhì)的比賽,成績是浮云,關(guān)鍵是可以給大家?guī)砜鞓贰G姘俟值脑煨?,讓這場比賽更好像是賽車界的萬圣節(jié)派對。如今,開好車跑耐力賽不稀奇,如果開破車還能跑耐力賽,反倒引人矚目。2013年的勒萌賽上就出了這么臺特別的車——一臺1986年的Plymouth(出自讓克萊斯勒走上復(fù)蘇之路的K-Car平臺),不但“身殘志堅”,敢于挑戰(zhàn)耐力賽,而且還通過轉(zhuǎn)隊,參加了當(dāng)年在各地舉辦的所有勒萌賽。它一年內(nèi)參加了14場比賽,穿越了美國43個州和加拿大的一個省,有9支隊伍用過它,一百多個賽手開過它,總共開了5萬公里。一路上它的狀況不斷,壞了7臺發(fā)動機,但它終究耐住了莫哈維沙漠50度的高溫,也忍住了懷俄明州零下30度的低溫。
開卡丁車環(huán)游世界
紐約的漫畫家斯坦·莫特(StanMott)曾用三年的時間(1961~1964)開著—輛卡丁車環(huán)游了世界,穿越了28個國家,其行駛了37000公里。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起因是莫特和同事的一次打賭,他放言,如果你真的想做,你想做什么都可以成功,于是就有了開卡丁車環(huán)游世界的瘋狂想法。而即便他贏了,他的回報,僅是一杯咖啡。之后遭到的嘲笑,更讓他發(fā)了狠心,辭了工作,搞來了卡丁車,在車后加了一臺木板拖車,找了個卡丁車手同行,就這樣買了去意大利的船票。之前他沒開過卡丁車,到了意大利后現(xiàn)學(xué),沒想到開了沒多久,就出現(xiàn)頭暈、眼花、背疼等不適。本想就此放棄,但他已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回美國。所幸那個年代卡丁車風(fēng)靡全球,他在各地得到卡丁車迷的熱情而又無私的幫助,讓他感受到此行的樂趣,他堅持了下來。他在意大利被警察攔下來,會有一群人圍攏上來,他們不是來幫警察的,還是來幫莫特趕走警察的。到了法國,法國人民覺得莫特是個瘋子,但他們覺得瘋狂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莫特是個活人,因而他理應(yīng)享有在法國的街道上開車的權(quán)利。到了英國可沒那么順利,英國人太過頂真,卡丁車上路不合法。他剛下輪渡,卡丁車就被扣留了。好在BBC看中莫特的經(jīng)歷可以上電視,就幫他贖回了卡丁車,他本想借著做節(jié)目,博取大眾的同情,獲得特別的上路許可,可沒成功。然后他又想到把車偽裝成政府的實驗車,終于蒙混過關(guān)。在其他地方,他也奇遇不斷。如到約旦時,約旦國王也是個卡丁車迷,每周五在他的私人賽道上舉辦比賽,他力邀莫特參賽。莫特每次都是最后一名,一來其他選手水準太高,二來他的卡丁車已是殘破不堪,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對他友好又欽佩。他完成這次旅行后,他得到了那杯咖啡,他的卡丁車在萬國博覽會上展出,他還得到了一家出版商的圖書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