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享受音樂的過程。因此,教師創(chuàng)新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應該從每一堂家常的音樂課做起。
關鍵詞:激情 靈動 智慧
一、全心投入,創(chuàng)設一個激情課堂
如今的音樂課,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為目標的師生互動交流過程。在學生和音樂之間,音樂教師無疑是一座溝通的橋梁。橋梁的溝通能力直接影響著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
新課程下的音樂教師,不僅僅需要超強的基本功,更需要有“激情”。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在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來從事學習和思考。因此,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激情的課堂,更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
【個案一】
曾有過這樣一次經(jīng)歷:聽課前看到課題《木瓜恰恰恰》,心情非常愉悅。懷著輕松的心情走進教室,課堂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開始,學生非?;钴S,絲毫沒有因為有聽課老師而感到怯懦與懼怕。但是在十分多鐘后,整個課堂逐漸趨向平靜與死寂,互動情況大不如前,教學效果亦可想而知,最后一首如此動感的印尼民歌在慌亂與無奈中結束。不管是授課者還是聽課者,心里都充滿了郁悶與不快。
【個案二】
有這么一堂課,同樣讓我印象深刻。所授同樣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歌曲。教師在課前一開始便利用自己的舞蹈特長與學生共同進行了步伐節(jié)奏游戲,良好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既為課堂暖了場,又與學生拉近了距離,一舉兩得。新歌教學中,她揚長避短,選用了豎笛作為教學的主要樂器,歌唱教學中融入樂器教學,讓學生在演奏中學習歌曲,最后還對音樂進行了調整和變化,再加入一開始做過的節(jié)奏游戲,從分組進行逐漸到全體學生自唱自奏自演,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教學效果也極佳。
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因此,激情的課堂首先需要教師具備激情。
【個案一】中的教師是一位專業(yè)基本功比較扎實的音樂老師,教學設計也比較細致,但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教學效果呢?顯然原因在于“狀態(tài)”,在于教師本身缺乏激情。面對一張毫無生氣的面孔,加上一些溫吞吞的課堂語言,再好的設計、再歡快的音樂情緒,學生都無法感受到。如此一來,音樂的魅力何在?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何在?而【個案二】中的教師在同樣精心的設計與構思下,懂得揚長避短,更重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的激情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環(huán)環(huán)緊扣,不僅達到了自我的超越,更讓所有人記住了那個充滿激情的課堂!
因此,一個具有智慧的教師,應該懂得不吝微笑,不吝寬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的人格魅力,用我們的激情去激起學生的激情,點燃學生的心靈圣火,撥動起學生的生命琴弦,喚醒沉睡的記憶,讓課堂真正擁有生命的氣息。
二、俯下身來,共建一個靈動課堂
音樂是一個新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能培養(yǎng)我們心的感覺能力,能使我們關注人生中兩種最重要的東西——思想和心靈。因此,在音樂面前,每一個個體都是平等的。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更應該摒棄以往課堂上“我是老師,你是學生”的觀念,嘗試用“伙伴”或“朋友”等新的角色進入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對你感興趣、對你的課感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更好地與他們進行情感體驗的交流。
【個案三】
參加“江蘇省小學音樂課堂研討活動”時曾聽過一堂童謠課,其中有一個場景特別感人:學生圍成圈圈坐在地板上說童謠、唱童謠,而老師,則跪在這個圈中心為孩子們打快板、吹口風琴。這樣一坐一跪,不僅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教學圖畫,更加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陌生感,顯得極為親切!整個課堂就像是個溫馨的大家庭,大家開心地進行著各種音樂活動,活潑快樂、自然和諧。這種角色的變化,改善了師生之間那種被動與被迫的關系,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學生對教師之間產(chǎn)生的是親密、友善的情感,他們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上音樂課,真正地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享受到音樂的樂趣。
宋代詩人蘇軾說得好:“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它啟示我們:只有共鳴,才會有美妙的琴聲。同樣,只有俯下身子看學生,走近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感知他們的思維,享受他們的快樂,這樣的音樂課堂才是最和諧、最靈動的!
三、傾聽心聲,創(chuàng)造一個智慧課堂
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我們常見的歌唱教學就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欣賞課就是“教師怎么分析與解說,學生就怎么理解與接受”;舞蹈課也是如此,“教師做一個動作,學生模仿一個動作”……也就是說“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這樣一來,學生累,教師更累,整個教學過程枯燥無味,試問哪個學生會對這樣的課堂產(chǎn)生興趣?長久如此,學生的思維早已被那些框框釘死,毫無思考的空間,還談什么創(chuàng)新?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課堂中,應該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解放他們的嘴,在一定程度上,要允許他們“胡說八道”。在音樂課堂中,我們要多鼓勵他們評價“好”與“不好”,尊重學生發(fā)表各種不同意見,并積極鼓勵他們敢于用跳動的思維與我們教師不斷碰撞,擦出火花。
【個案四】
教授二年級下冊歌曲《蒲公英》時,我采用了聽唱法。第一遍聽老師范唱,在第二遍聆聽錄音范唱的時候,有一個不怎么會唱歌的后進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個范唱不好聽,沒有你唱得好!”同學們哄堂大笑,還有些同學在下面嘲諷他:“馬屁精!”我聽后,并沒有責怪他,而是先肯定了他對每一遍范唱的細心聆聽,并且敢于向教材質疑的精神很可貴,隨后問再問他為什么會這么覺得呢?該生想了想說:“我覺得蒲公英在天空飛舞是很輕盈、很美的,老師唱得很溫柔,而錄音里面的聲音唱得太重太響了!”他的回答震驚了班級每一個人,這次再沒有人嘲笑他,而是用極其驚訝的表情看著他,我再一次地表揚了他如此認真細致的分析,肯定了他對音樂的感悟與理解,然后再向他詳細講解聲音的輕重在于音量的高低,而且老師范唱是獨唱,錄音范唱是童聲齊唱,演唱方式的不同也會給人聆聽時有不一樣的感覺,錄音范唱都是選擇最好的合唱隊進行錄制,由于第一遍是聽老師單獨范唱了,所以有先入為主的感覺也不奇怪。接著我把音量調低,讓學生再次欣賞,隨后他主動回答這次的感覺沒有剛才那么突兀了,歌聲柔和多了。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試著抓住這種柔和的感覺,用輕柔的聲音跟琴哼唱,結果很明顯演唱得比平時好了幾倍。我連聲夸獎,他們自己也為能唱出這么美妙的歌聲而歡呼雀躍!
經(jīng)過這樣的教育引導,這位后進生一改往日不敢唱歌的狀態(tài),回答問題也更加具有自信和勇氣,并且班級其他同學的發(fā)言也越來越大膽,越來越精彩。試想如果當時給予這個學生打擊否定,他也許就變得更加沒有自信和勇氣,思維也變得定規(guī),再也不敢對書本和教材提出質疑,更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音樂,絕非一串串單純的應付,而是深蘊著人的精神和文化現(xiàn)象。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應該不斷研究和學習,加強自身音樂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意識,開發(fā)出更多的教育資源,上出令人振奮和愉悅的音樂課。用“激情”“愛心”和“智慧”把音樂課堂撐起來,讓音樂教育多一些滋潤孩子心靈的力量,讓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為孩子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