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超萍
【摘 要】語文學科漫長的歷史為我們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文化的載體,語文承載著延續(xù)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閱讀教學應(yīng)該是精神享受的過程,語文教學要滲透生命意識,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領(lǐng)悟生命的意義,獲取生命的力量,認識生命的意義,激發(fā)生命的活力。
【關(guān)鍵詞】生命意識;語文;閱讀教學
2011年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中明確地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wù)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yīng)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素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它是一門“以人為本”,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學科。其實質(zhì)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充分地認識人的生命的價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內(nèi)在潛能,充分調(diào)動生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展示生命的個性,從而最終提高生命的質(zhì)量。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記錄著一個民族生命發(fā)展的歷程,自古至今,奔騰不息,沒有一個波瀾不是生命的躍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軌跡,語文就在生活中與每個人的生命相隨左右,陪伴終生。”語文課程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在語文課中學習大量的經(jīng)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時賢,用他們健康高尚的心靈世界去影響和規(guī)范學生的心理結(jié)構(gòu)。所以語文學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資源。作為語文教師,應(yīng)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語文資源,開展生命化教育,從而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豐富他們的生命內(nèi)涵,提升他們的生命質(zhì)量。
一、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就是人的生命為了適應(yīng)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依據(jù)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對客觀事物進行解讀、攝取、表現(xiàn)和改造的潛在能量的靈智和欲求。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首先是人學?!蔽覀円喸臁叭藢W”的教育,就要喚醒學生,喚起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關(guān)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讓閃耀的生命之光照亮學生前行的路;喚起學生的超越意識,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主動創(chuàng)造,來演繹自己,完善自身,譜寫人生的凱歌。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短文兩篇》就是關(guān)于生命的哲理性美文。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的貝殼這些細小的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暫的、脆弱的,怎么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其中小思的《蟬》層次清晰,先抑后揚,涵蘊深刻,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去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席慕容的《貝殼》語言柔美、細膩,描寫細致入微,通過比較自己與貝殼里生命的特點,從而感悟到自己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加一絲不茍的道理。兩篇文章文質(zhì)兼美,通過反復朗讀,比較閱讀,細心品味,學生會從中體悟到:無論生命怎樣渺小,如何短暫,我們必須認真地對待每一天,認真地對待每件事的生命內(nèi)涵。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币虼苏f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喚醒,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
悠久的文明,燦爛的文化凝聚成一個個語文教學資源,學習欣賞這些資源會把學生領(lǐng)入一個新的天地,使他們進行自我審視,自我反思,不斷走向文明智慧,不斷走向樂觀堅強。
二、豐富學生的生命內(nèi)涵
語文教育應(yīng)豐富學生的生命內(nèi)涵,充實其生命容量。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 文學閱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活動,也在與作者進行心智交流,像與朋友傾心交談,而與自己暢談的或許是古代的圣賢,或許是當代的俊杰。所以,閱讀是人生的幸福,常在文學閱讀中體味審美愉悅,會使學生養(yǎng)成審美的生活習慣。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恳欢涫㈤_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宗璞從盛開的紫藤蘿花身上領(lǐng)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的人生哲理,感悟到生命的蓬勃與尊嚴之美,從而揚起生命的風帆,鼓起直面生活的勇氣。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小主人翁經(jīng)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從爸爸的鼓勵中,學生深深地知道: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會闖過去了。
安徒生的《丑小鴨》,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鴨子,一出生就伴隨著別人的嘲弄和歧視,但是在經(jīng)歷種種挫折和打擊之后,他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天鵝。面對丑小鴨的生活經(jīng)歷,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受到深刻的思想啟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進取,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綻放生命的異彩。
學生如果用審美的眼光去觀查周圍的一切,不但會從朝暉夕陰、春花秋月中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生活的詩情畫意,獲得愉悅、滿足,而且從旁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中,獲得很多有益的人生啟示,從而充實自己的生命容量。
三、錘煉學生的生命力量
語文是一個博大多彩的世界,滿浸著人類情感的精靈,蘊涵著龐大的精神與智慧,它又無聲無息地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心靈。在語文的世界里,一方寧靜清雅的荷塘,是人心靈的棲息所,不僅給人以恬淡安詳?shù)南硎?,而且孕育著純潔的人性力量;一棵綠意盎然的小草,是一首命運的抗爭曲,激勵著學生奮發(fā)進取,彈奏出高亢的命運交響曲;一棵枝繁葉茂的榕樹,是游子的歸鄉(xiāng)夢,汩汩流淌的情感,流進學生的心間,引領(lǐng)他們?nèi)プ穼ざ嗖实膲簟?/p>
世界十大杰出婦女之一的奇女子美國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語言享受中,豐富了人文內(nèi)涵,錘煉了生命力量?!胺被ㄋ棋\的夏季來臨,莎莉文小姐牽著我的手漫步在田納西河的岸邊,望著田野、山坡,人們正在田間地頭翻土播種。我們在河邊溫軟的草地上坐下,開始了人生新的課程。……我在上面呆了很長的時間,好像在天空中凌云的仙女一樣?!页T谶@棵月宮仙桂上盡興玩耍,冥思遐想,遨游在美妙的夢境中。”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女孩竟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和超人的感受力,帶給我們學生的是如此強烈的生命力量。
蒙代梭利說過:“教育就是激發(fā)生命、充實生命,協(xié)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fā)展這種精神。”學校、課堂應(yīng)該是產(chǎn)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條流動的思想之河。教師的責任是讓這條思想之河生生不息,涌動起來。教育的使命應(yīng)該是讓學生的生命亮麗起來,關(guān)注學生生命的發(fā)展與成長,讓每一個年輕的生命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并努力地實現(xiàn)其生命的價值。
四、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shù),那是不可思議的?!?漢語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靈活性等獨異特點,更把這種生命意識推向極致,“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tǒng),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保ㄓ阡粽Z)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為名家名篇,大多文質(zhì)兼美,含有豐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閱讀中“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保ㄕ浴墩Z文課程標準》)
文學作品中的優(yōu)美境界,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只要我們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份追尋的情致?!昂?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縱然身處天涯,只要知己在心,何愁離別之苦;“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竹相伴,縱然有太多的艱辛,也是詩意的人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遠離封建官場污濁的空氣,縱然日子清貧,也是詩意的生活。詩意的人生總是與美好的事物相伴,與高尚的道德情操相伴。要詩意地生活就要全身心地熱愛生活,傾注自己的熱情,要提升做人的境界,不能渾渾噩噩。失意時擦干眼淚,堅持“是金子總是會發(fā)光”的自信,跌倒了重新站起來的不服輸?shù)捻g勁。一旦我們詩意地生存,那么鮮花將代替愁眉,校園生活也將會充滿七彩生命。
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精神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以思想點燃思想,以自由呼喚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培養(yǎng)寬容,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激活他們思維的火花,那么我們的學生將會綻放出無限精彩,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將會煥發(fā)出無限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曹明海,張秀清編著.《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2005年1月出版.
[3]李慶平.《改造我們的學?!?,201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