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嵐 王紅芳
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好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求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很多學生初中學習也是不錯的,高中后卻發(fā)現(xiàn)慢慢跟不上了,原因往往是學習太死,只會就事論事,脫離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高中的很多內容與平面幾何都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的。下面就平面幾何在后繼學習中的價值做一些例證,以饗讀者。
一、平面幾何的空間推廣——立體幾何
立體幾何是在初中幾何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立體圖性的基礎知識。研究立體圖形時,一方面要注意立體圖性問題與平面圖形問題的區(qū)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立體圖性與平面圖形的聯(lián)系,在立體幾何中有很多基本概念,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和兩條異面直線的距離、點到平面的距離、直線到平面的距離、兩個平行平面的距離等都是通過平面幾何相關的概念來定義,這使得對于平面圖形的研究成為討論立體圖形的基礎,從而立體圖形的問題常常轉化為平面圖形的問題來解決。
1.概念的延伸
平面幾何是在二維的平面上研究圖形,而立體幾何是在三維的空間分析問題,所以,我們不妨將平面中的點往一個方向延伸則成了一條線,將直線延伸則成了一個面等,有了這樣的思想我們就不難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例1.我們知道:周長一定的所有矩形中,正方形的面積最大;周長一定的所有矩形和圓中,圓的面積最大。將這些結論類比到空間,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顯然答案應為:表面積一定的所有長方體中,正方體的體積最大;表面積一定的所有長方體和球中,球的體積最大。
2.思想方法的推廣
正因為立體幾何是建立在平面幾何的基礎上,所以,它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相似之處,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例2.平面幾何中有:邊長為a的正三角形內任一點到三邊距離之和為定值,棱長為a的正四面體內任一點到四個面的距離之和為 。
在△ABC內任取一點P,連接PA、PB、PC
設P到AB的距離為d1,到BC的距離為d2,
到AC的距離為d3,三角形的高為d。
則有S△ABC=S△PAB+S△PBC+S△PAC
即ah=ah1+ah2+ah3,則h1+h2+h3=h=a
這里采用的是對平面面積的割補法,類似的對于下一個正四面體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類似方法來解答。
在正四面體ABCD內任取一點P,連接PA、PB、PC、PD
設P到面ABC的距離為d1,到平面BCD的距離為d2,
到平面ABD的距離為d3,到平面ACD的距離為d4,
正四面體的高為d,各面面積均為S,
則有VD-ABC=VP-ABC+VP-BCD+VP-ABD+VP-ACD
即Sh=Sh1+Sh2+Sh3+Sh4,即h1+h2+h3+h4=h
這里是對幾何體的體積進行割補法,與上例如出一轍,可見,把握住平面幾何和空間幾何的聯(lián)系,對解決空間問題是很有幫助的。
3.利用平面展開圖解決立體幾何問題
例3.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a,BC=b,AA1=c,且a>b>c,現(xiàn)有一小蟲從A點出發(fā)沿長方體的表面爬行到C1點,請問小蟲爬行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這是一個求最小值的問題,對于平面幾何我們有很多求最值的方法,但對于立體幾何的相關問題卻無從下手。于是我們考慮將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將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如圖。
利用平面幾何中兩點間線段最短可知小蟲爬行經(jīng)過最短路程必為AC1AC1′AC1″其中之一。
在高中階段,立體幾何承擔著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任務,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結構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要點和難點,抓住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的關系進行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溫故知新,通過類比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立體幾何。
二、用平面幾何知識解決解析幾何問題
解析幾何是用代數(shù)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一門學科,因此與平面幾何也是互相融合的,當用代數(shù)方法過于繁復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能否用幾何方法解決。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4.已知橢圓C的方程為+=1,(a>b>0),雙曲線-=1的兩條漸近線為l1、l2,過橢圓C的右焦點F的直線l⊥l2,交l2于點P,設l與橢圓C的兩個交點由上至下依次為A、B。
(1)當l1與l2夾角為60°,且a2+b2=4時,求橢圓C的方程;
(2)求的最大值。
分析:第一小題解答比較容易,只要抓住兩條漸進線與x軸夾角為30°,得到=,與a2+b2=4聯(lián)立即得a=,b=1。所以,橢圓C的方程為+y2=1。
初中數(shù)學是高中數(shù)學的基礎,數(shù)學內部各類別的知識也是相容相通的,有了初中的平面幾何,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立體幾何才有其生存成長的空間,所以,我們在解題過程中,不能就事論事,多做些思考,很多問題就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