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麗
摘 要:本文利用語篇銜接連貫理論來對《葛底斯堡演說》進行語篇分析,并著重強調(diào)了銜接力這一由張德祿提出的語篇概念,并且試圖從語境依賴性和銜接鏈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語篇分析;銜接力;銜接鏈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5-0131-03
一、語篇分析和銜接力
(一)語篇分析
語篇分析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經(jīng)歷了啟蒙、開拓、鞏固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展至今。為此做出突出貢獻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創(chuàng)始人Halliday和Hasan。根據(jù)此理論,語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其中語篇功能通過主位系統(tǒng)、銜接系統(tǒng)等實現(xiàn)。系統(tǒng)功能語法被廣泛地運用到語篇分析,具有兩個研究目的:一是理解語篇;二是在此基礎上恰當評價語篇。早在70年代,韓禮德就運用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分析了威廉·戈爾丁的小說《繼承人》,是一個將語篇分析理論應用到文學語篇的一個典范。
(二)銜接連貫理論
語篇分析理論的最本質(zhì)、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語篇銜接和連貫,對其的研究同樣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不斷豐富的過程。Halliday和Hasan把銜接分為結構銜接和非結構銜接。結構銜接包含平行對稱結構、主述位結構和已知-未知信息結構;非結構銜接又分為成分關系銜接和有機關系銜接。成分關系銜接包括指稱、替代、省略和詞匯銜接,這四種銜接紐帶可以形成同指、同類、同延三種關系。有機關系包括連接關系、相鄰對、延續(xù)關系等。胡壯麟將銜接理論研究拓展到及物性、語音系統(tǒng)、語篇結構和社會符號層面。張德祿、劉汝山研究了語篇連貫的外部因素(社會文化+情景語境+心理認知條件)和內(nèi)部條件(銜接機制)。兩位學者認為情景語境包括話語范圍、話語基調(diào)、話語方式,共同決定語篇的意義特征,并從語篇編碼的角度給出了語篇分析步驟:(1)確定語篇產(chǎn)生的情景語境,(2)確定語篇的情景依賴性,(3)確定語篇的外部銜接機制,(4)確定語篇的內(nèi)部銜接機制,(5)確定銜接與連貫的關系。根據(jù)以上研究,語篇銜接研究包括兩個維度:(1)語篇內(nèi)部銜接機制,(2)語篇外部銜接,即語境,尤其情景語境的研究。
(三)銜接力和連貫程度
張德祿、劉汝山很明確地提出了銜接力這一概念,并探討了不同銜接紐帶的不同銜接力和連貫程度。銜接紐帶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紐帶的兩個端點的距離大小的角度可以分為直接紐帶、中程紐帶、遠程紐帶;從銜接紐帶和語言形式的關系的角度可以區(qū)分顯性紐帶和隱形紐帶;從銜接所管轄的區(qū)域來分,銜接可以分為區(qū)域紐帶和整體紐帶;從銜接紐帶和語篇主題的相關程度可以分為中心紐帶和邊沿紐帶。一般而言,直接紐帶、顯性紐帶、區(qū)域紐帶和中心紐帶意味著較強的銜接力,較高的連貫程度。從這個層面而言,銜接力可以是連貫的代名詞,集中了形式銜接手段和意義連貫兩維度的概念。
二、銜接理論和《葛底斯堡演說》
從歷史角度講,《葛底斯堡演說》是一篇極具時代標志意義的一篇演講;從措辭行文角度講,它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而經(jīng)常被學者們當作賞析的對象,更是語篇分析學者的寵兒。以往運用銜接理論來分析此演說的可以歸為三類:(1)依次分析所指、替換、省略、連接詞、詞匯銜接等非結構成分銜接在其中的應用。(2)只專注其中的語法銜接(所指、替換、省略、連接詞)或者詞匯銜接。(3)利用主述位理論分析此演說的主位推進模式。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并運用張德祿、劉汝山的相關理論,本文著重分析該文的銜接力,具體而言著重從語境和銜接紐帶兩個角度來剖析該文強大的銜接力。
三、《葛底斯堡演說》銜接力分析
(一)語境依賴性
語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筆者只探討情景語境,因為“在具體的語篇分析中,我們一般不分析語篇的文化背景……因為這些都在情景語境的研究中具體體現(xiàn)出來,不必要再提出一個范疇來進行專門分析”情景語境是文化語境現(xiàn)實化的表現(xiàn),是在具體的語言交際實踐中支配語義選擇的因素,它包含三個方面:(1)話語范圍:事件、參與者、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因素,如時間、地點、原因等。(2)話語基調(diào):參與者的角色關系,具有三個次范疇:地位、參與程度、情感。(3)話語方式:主要指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
《葛底斯堡演說》的情景語境分析
1.話語范圍
1863年7月1日至3日葛底斯堡戰(zhàn)役,此次戰(zhàn)役是美國內(nèi)戰(zhàn)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zhàn)役,最終以北方的聯(lián)邦軍戰(zhàn)勝南方的聯(lián)盟軍為結果,雙方死傷都超過了2萬人。為了紀念這場戰(zhàn)役,紀念葛底斯堡公墓建成,當時在任的林肯總統(tǒng)無意中被邀請發(fā)表了歷時3分鐘左右的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
2.話語基調(diào)
此次演說的演說者為為了正義、平等自由、國家統(tǒng)一而戰(zhàn)的林肯總統(tǒng),聽眾是每一位活著的和死去的美國人民,他們共同經(jīng)歷了美國內(nèi)戰(zhàn)的痛苦。
3.話語方式
大部分演講稿是提前撰寫,當場宣讀或背誦的,所以同時具備書面語和口語特征。
(二)銜接鏈
1.近程\區(qū)域銜接鏈
不到300字,只包含10句話的《葛底斯堡演說》蘊含了多種銜接機制,是一篇連貫程度極高的語篇,本節(jié)從銜接鏈的角度來剖析該演說的行文魅力。該演說總共存在5條近程銜接鏈,近程銜接鏈指同一單詞在鄰句出現(xiàn),并多次重復所形成的具有很強銜接力的銜接鏈。它們?yōu)槿朔Q鏈we,對象鏈nation,動詞鏈dedicate,話題鏈war,地點鏈battle field,特征修飾鏈great。人稱鏈we在第一句以所有格形式our形式出現(xiàn),第二句句首出現(xiàn)we,之后在3-10句重復出現(xiàn),在7句以our形式,9-10句以賓格us出現(xiàn)。此人稱鏈不僅將10句話緊緊地粘著在一起,而且將演講者林肯總統(tǒng)和每一位剛剛經(jīng)歷過浴血奮戰(zhàn)的士兵和大眾的心牢牢的拴在一起,極大增加了雙方的共鳴,更大程度上激活雙方的共有知識和共同情感。對象鏈nation:nation重復5次,分別在1,2,4,10句,不斷重申著葛底斯堡陣亡的戰(zhàn)士是為了美國全民族、整個國家而犧牲,美國內(nèi)戰(zhàn)是一場為全國人民的偉大理想,即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而戰(zhàn)的戰(zhàn)爭。值得注意的是,林肯選擇的是nation國家一詞,而非union聯(lián)邦一詞,更加明確的體現(xiàn)出此次戰(zhàn)爭的最高目標——國家統(tǒng)一。動詞鏈dedicate:dedicate和其同義詞consecrate和名詞devotion由于意思相近,都被歸入本銜接鏈內(nèi),它們分別出現(xiàn)在句1,2,4,6,7,9,10,結合其后的直賓或者間賓分別表達了以下概念:堅信凡人平等的理念,圣化腳下的戰(zhàn)場,獻身于未完成的事業(yè),中心概念都和“奉獻、獻身”緊密相連,表達了林肯對戰(zhàn)士將領對國家的獻身精神的肯定和全美國人民致力于未完成的偉大統(tǒng)一大業(yè)的鼓勵和信念。話題鏈war:句2明確出現(xiàn)了civil war,句3用了前指指示詞that限制修飾war,指代句2的civil war,也是《葛底斯堡演說》的大背景——美國內(nèi)戰(zhàn)。筆者認為可以歸入此銜接鏈的有句7中的struggled和句9中出現(xiàn)的fought(fight)以及出現(xiàn)在句4,7,9,10表示戰(zhàn)亡的多種表達,如gave their lives, die, dead,因為它們同屬于一個語義場,或者一個詞匯套。同理表示戰(zhàn)場battle field的單詞也可以歸入此戰(zhàn)爭鏈,但是有field即葛底斯堡鎮(zhèn),對這篇演說有著特殊意義,而且出現(xiàn)頻率高,故筆者單獨把它歸入地點鏈battle field.關于戰(zhàn)場的表達首先出現(xiàn)在句3 battle-field,之后在句4以that field前指上一句的戰(zhàn)場,同時化身為resting place。句6中化身為this ground, this既是前指前幾句中的battle field,又是特指演講地點——葛底斯堡公墓。句7的it,句8的here都是只是這片前輩們?yōu)榱苏x而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場。最后一個重復頻率較高的單詞是表示偉大的great,組成了特征修飾鏈great。Great一詞出現(xiàn)在句2,3,10,三者修飾的核心詞內(nèi)戰(zhàn)、戰(zhàn)場、未完成的統(tǒng)一大業(yè)。筆者認為句7的poor,和great構成反義關系,句9的nobly,和great構成同義關系都可以歸入great鏈內(nèi),補充說明曾經(jīng)的戰(zhàn)斗和將來的認為崇高的意義。筆者所詳述的5條近程銜接鏈,可以簡略的歸納到圖一。
圖一清晰的展現(xiàn)了每條銜接鏈的關鍵字重復的頻率,極高的重復頻率恰恰證明的是該演說的局部銜接力,根據(jù)圖一所列的6條銜接鏈,可以將該演說總結為So many soldiers dedicated their lives in this battle field for a great cause -- for their nation. We should commemorate that war, that field, and those people.
2.遠程\整體銜接鏈
除了重復率極高的以上六組單詞、詞組外,不難發(fā)現(xiàn),該篇從整體上而言仍然存在兩條銜接鏈,使該演說首尾呼應,意義完整。
這三條整體銜接鏈如同穿針引線,使該演說形式完整,意義飽滿,主題突出,文學內(nèi)涵深刻。筆者將第一條銜接鏈稱為隱喻銜接鏈,因為整篇演講就是一個隱喻,林肯將自己的祖國比喻稱為人的生命,從孕育、誕生、承受、到(阻止)死亡,為該演說賦予了濃厚的人情味道,讓聽眾切身體會到祖國誕生的偉大意義,現(xiàn)在所遭受的痛苦戰(zhàn)爭的必然性和未來致力于祖國未來興盛的神圣使命。筆者將第二條銜接鏈命名為引用型,是因為林肯在篇首引用了《獨立宣言》的一句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明確表達了該演說的立文之本和演說主題—— 自由、平等。在篇尾,他再次引用freedom,并提出要同心協(xié)力共建“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再次升華演說主題,再次喊出為自由、平等、民主的崇高事業(yè)而奮戰(zhàn)的戰(zhàn)爭口號。另外一條銜接鏈稱為宗教銜接鏈,篇首的“八十七年前”并沒有表達程eighty seven years ago,而用了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這個來自《圣經(jīng)》的表達。篇尾,在號召每一位美國人要獻身祖國統(tǒng)一事業(yè)中時,林肯提出了under God這一表達,呼應了篇首,同時也使他所倡導的事業(yè)擁有了神圣的力量,成為了正義的化身。
另外,貫穿全篇的仍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整體銜接鏈——時態(tài)銜接鏈,縱觀全篇,不難發(fā)現(xiàn)過去時態(tài)和現(xiàn)在\將來時態(tài)交錯使用,如句1,4,7,910在談到在此戰(zhàn)役犧牲的戰(zhàn)士們時大量使用過去時態(tài),句2,3,4,5,6,8,9,10在談及活著的人們的態(tài)度和任務時大量使用現(xiàn)在時態(tài)或者將來時態(tài)。時態(tài)交錯使用使演說生動地不停地在兩個時空里交錯,也更加貼切表達了演說目的——號召人民繼往開來、再創(chuàng)輝煌。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gman, 1976.
〔2〕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M].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4〕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6〕朱永生.銜接理論的發(fā)展與完善[J].外國語,1995(3).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