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
摘 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越來越重視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以及校本課程三者之間的整合和融通,倡導推進國家課程向學校課程的轉化。作為高中一門基礎性課程,政治學科也同樣應該適應這個發(fā)展趨勢,貫徹執(zhí)行課程的校本化。在教育改革中隨著時代和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很多新型的教學手段,Microlecture—微課程近來興起一種新型教學手段。本文就高中校本化實施過程中微課程的設計和研發(fā)問題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 校本化 微課程 設計 研發(fā)
高中政治學科的地位在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關注。在新課改中應運而生的校本化課程則一改以往統(tǒng)編教材千篇一律的存在,讓高中政治課程更加多元和富有變化性,而改變以往課堂教學模式的微課程在校本化課程實施中的應用將會很大程度上推進高中校本化課程的順利實施。
一、微課程及其應用于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意義
“微課程”是由美國的David Penrose提出來的,最近幾年才在國內逐漸發(fā)展起來,支持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國家教育部甚至還舉辦過全國性的微課大賽。微課程主要依托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圍繞單位課時教學活動的教學任務、目標、資源、方法、互動、作業(yè)以及評價反思等內容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設計,包括自主學習任務單、包含微視頻在內的配套學習資源、課堂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三個模塊,前兩個模塊實際上就是為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而設計的,其最關鍵的改變就是將教師在傳統(tǒng)高中政治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1]。微課程在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上主要是教師預先設計和錄制好教學視頻,由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導學案以自己的學習習慣、方法自主觀看和學習,然后在課堂上通過討論的方式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特點就是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認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實際學習進度、情況自行對學習進行規(guī)劃,也有利于教師根據(jù)他們在課堂上的反饋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有針對性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高中政治校本化課程研發(fā)應遵循的指導原則
第一,選取合適的教材內容。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認知、辨別能力和是非評判能力,且思維比較活躍,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究,很難繼續(xù)接受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高中階段也正是他們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高中政治校本化實施過程中應將自身區(qū)域內的文化資源和社會上的熱點話題融入到課程內容當中,并結合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教學。
第二,高中政治校本化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校本化課程同國家教材或是省市教材間的有效銜接。校本化的思想政治課程對于政治學科的教學來說是一種補充,要與大綱教材緊密聯(lián)系,在保證校本課程能夠與學生既有知識儲備做有效銜接的基礎上,還要能夠激活原有知識,拓寬學生視野,確保校本化課程的系統(tǒng)性[2]。
第三,注重校本化課程自身在教材內容編排上的有效銜接?,F(xiàn)行高中政治課程目標分三個維度,即基礎知識和能力運用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課程校本化的過程中,一是要按照高中政治學科知識上的邏輯性進行編排,將政治學科的知識結構突顯出來;二是要圍繞社會生活經驗來進行教材的組織,把社會生活經驗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突顯出來;三是從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生活體驗出發(fā),體現(xiàn)出人文特質。在具體實施中應將這三點原則相互融合,力求能夠使校本化后的高中政治課程符合學生興趣、滿足學生需要、提升學生能力。
三、微課程在高中政治校本化實施過程中具體的設計
1.教學流程的設計
第一類,師生共享的教學流程設計。首先要熟練掌握教學內容,并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結合教學目標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應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然后自行制作微課程視頻或是利用網(wǎng)絡有選擇性的下載教學資源,繼而利用微課程在課堂上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評估課堂效果進行教學反思。
第二類,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流程設計。此種類型的微課程設計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計算機、平板電腦和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依托,將一些短小精煉的特制學習資源通過網(wǎng)絡傳遞給學生,以供學生有選擇性的進行自主學習,特點就是平衡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問題和興趣問題[3]。另外,自主學習的教學流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要了解學生素質水平和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學生學習需求,本著使學生獲得學習能力的目的分層次制定學習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定學習策略,然后制定以微視頻為主形式的微課程學習資源,在教師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和學習。課堂之上則要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則充當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并將練習鞏固和作業(yè)放在課堂上完成,課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對學習資源和課堂活動設計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并對學生整個學習狀態(tài)、表現(xiàn)和取得結果做綜合全面的評價。
2.資源結構的設計
其一,為每個微課程學習資源設計一個主題鮮明并具有吸引力的名稱,以增強微課程資源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其在網(wǎng)絡平臺上的點擊率和下載率。
其二,在導入微課程的時候要保證微視頻與題目相符,并能夠快速切入主題,引領學生快速進入到相關知識的學習當中,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提問或懸念設置等方式進行課題導入,問題可以與相關知識相關聯(lián),或者取材于時下熱點問題或流行用語等,亦可采用直接切入主題的方式,需要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靈活運用。
其三,微課程雖然時長短,但結構務必完整、系統(tǒng),將教學內容中的核心概念作為微課程核心,通常每個微視頻都是針對某個重難點問題或概念展開的,可以將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主線。
其四,在微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盡量抓重點,將內容簡化,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重點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保證學生能夠在有限時間內集中精力進行學習,最終有所收獲[4]。
其五,根據(jù)微課程主線的不同,在不同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設置具有啟發(fā)或引導作用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當中,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結束語
新時代形勢下,高中政治教學想要切實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就必須積極進行改進,順應課程校本化發(fā)展趨勢的同時有效利用新型網(wǎng)絡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網(wǎng)絡平臺,積極探索微課程的設計和研發(fā),對高中政治課程的重難點問題、實際問題進行補充和拓展。
參考文獻
[1]劉茂林.初探高中政治教材“實踐與探究”課程校本化開發(fā)與實施[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4(3):73-77.
[2]那平.談校本教材在高中政治課改中的意義[J].大觀周刊,2012(3):246-246.
[3]鄒小華.新課程視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學微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2(30):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