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文化倘若要被國際所理解和認知,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語言障礙。在不斷加快發(fā)展我國國際化經濟以及全球化金融的同時,中國和國際上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就是中西文化的翻譯。為了讓中西文化之間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不斷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將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精準地翻譯出來,并且呈現(xiàn)在世界的舞臺上,才能夠發(fā)揚中華名族精神。本文探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專用詞匯 英語翻譯特色
引言
現(xiàn)在世界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革,逐漸呈現(xiàn)出網絡信息共享化、一體化以及全球化經濟的狀況。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之間都有著更加親密的關系,期間的交流也更加活躍以及頻繁,慢慢地將各個國家之間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進行有效地融合。所以,在國際競爭中,逐漸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漸凸顯出來,慢慢地也加強國際之間的相互影響力。
一、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翻譯之間存在的關系
在二十世紀的時候,我國人們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翻譯研究之間建立起良好的練習,那時候就有相關的研究者提出“翻譯的本質是翻譯本國的文化,而并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言論。之后就慢慢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翻譯研究進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將兩者慢慢地相互滲透。所以,從那時候開始翻譯就不是單純的文字翻譯,而是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涵蓋進去,將中國的傳統(tǒng)的文化進行更好的傳播和轉換,促進文化的構建以及社會的進步,同時文學之間的演變也變得常見。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夠根據相關的意境進行想象和發(fā)揮,才能夠將更具有內涵的文化翻譯凸顯出來,這也是對翻譯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數的翻譯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識,并且在翻譯相關的原語文本的時候,善于借助科學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二、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
1.翻譯策略。在漢英翻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用詞匯時,需要利用特殊化以及異化方式進行歸化,主要是異化,而歸化只是起著輔助翻譯的作用,在進行英譯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意譯、音譯以及直譯一起,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留中國民族的語言風格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然而,一般情況下常常會見到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濃厚氣息的專用詞匯,倘若無法正確掌握好英譯這些專用詞匯內涵的方法,就會容易失去中國傳統(tǒng)專用詞匯所獨有的特點以及文化內涵。所以,在選擇英譯的過程中,就需要利用意譯策略進行翻譯,這樣可以很好地將專用詞匯所含有的內涵翻譯出來,盡可能地避免出現(xiàn)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尤其是當前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專用詞匯,讀者在不理解作品含義的時候,就無法正常翻譯出來其所涵蓋的特點和內涵,這樣的翻譯就不具有文化特色。例如,儒家文化的禮被翻譯成ceremony、義被翻譯成justice、仁被翻譯成benevolence、智被翻譯成wisdom,這樣的英譯成果明顯地將中外語言文化差異體現(xiàn)出來。但是,對于專用詞匯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其具有的含義很本身的內涵就具有相似性,可以進行直譯,例如,廟會就可以直譯成temple fair等。
2.典型代表。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論語》,在網絡中可以搜索相關的孔子學院資料,可以了解到在全世界已經存在上百所所孔子學堂以及上百所孔子學院。所以,慢慢地中外學者越來越關注中國的《論語》的翻譯,相關的翻譯人員就更加重視《論語》中專用詞匯英譯的特色,像《論語》中主要的專用詞匯“君子”就會被翻譯成“gentleman”、“仁義”就被翻譯成“righteousness”、“禮儀”就被翻譯成“niceties”。但是,如果只是一個“仁”,其就會具有另外一種意味和內涵,尤其是“仁”這個專用詞匯使用在本書中的次數非常多,其具有的內涵也非常深刻,在孔子《論語》這個作品中,通過這個詞匯就形象地將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體現(xiàn)出來。一直以來,相關的翻譯工作者用心尋找最能夠體現(xiàn)其內涵的翻譯,然而由于仁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翻譯也各具特色,最容易讓人想起的英文翻譯有:“kindness”,這是林語堂英譯的仁;“humanity”,則是辜鴻銘英譯的仁;都各具特色,讓學者對仁的英譯無從選擇,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只有對《論語》原文可以進行正確的理解以及解讀,那么自然能夠起到促進選擇英譯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化經濟中,一直在加強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翻譯的精準性直接關系到文化的豐富內涵,也會嚴重影響到我國文化走向國際舞臺的狀況。只有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將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精準地翻譯出來,并且呈現(xiàn)在世界的舞臺上,才能夠發(fā)揚中華名族精神。另外,我國人們也要一直堅持強化推廣以及翻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工作,不斷提升翻譯的效果,才能夠更好地將中國文化進行傳播以及更好地將其進行語言的轉換。
參考文獻:
[1]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翻譯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2]周統(tǒng)權.文化·詞匯·翻譯──試論英語詞匯的翻譯與文化的關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2:65-68.
[3]管晶.淺論翻譯與文化發(fā)展的互動關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5,18:190.
作者簡介:林梅(1981.1-),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平頂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