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月鵬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本文對合作學習理論于體育教學中的構建作了研究,明確的合作學習理論下教學的總體目標與師生在課堂中的不同承擔,并且通過實證,檢測了合作學習理論應用于體育教學中的效果,然后提出了兩點必要性建議。
關鍵詞 合作學習 初中體育教學
一、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理論的實踐與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之后,對其概念的界定是百花齊放,概括其中的共性: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和評價對象,在學生主動與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有效發(fā)展。合作學習理論下的教學活動,尊重了認知和能力構建的自主性規(guī)律,尊重了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xiàn)個人與團隊進步的社會規(guī)律。
合作學習理論具有四個基本特點:其一是學生主體性,在學習中,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認知架構,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力,完成知識和能力的重構,實現(xiàn)學習目標;其二是集體創(chuàng)造性,通過集體討論某個問題,形成團隊創(chuàng)新思維與成果,這是集體優(yōu)于個人所在。
二、合作學習理論于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構建
(一)合作學習教學目標
《初中體育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體育課程教學,需要提高學生的運動技巧和身體素質,強化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理念,同時發(fā)展學生與體育活動相關的心理品質,比如堅韌的意志、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自信心、責任感等。所以,雖然教學模式趨于多元化,但目標都是實現(xiàn)《初中體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同之處只在實現(xiàn)的方式與實現(xiàn)的程度。合作學習是通過學生互動以及主動地方式,求得學生身體與心理素質的進步。
(二)合作學習中的教師承擔
首先,是具體化教學目標。雖然總的教學目標在《初中體育新課程標準》有規(guī)定,卻只是一個方向,具體到每節(jié)體育課,教師必須以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學生實際身體與心理水平為基礎,確定具體的技能目標、心理素質培養(yǎng)目標與教學方法。
其次,制定教學預案。在有了具體的教學目標之后,教師需要完成的是制定教學預案,梳理教學活動的總體流程,在大致的時間范圍內實施具體的教學方法完成一定量的教學活動。
然后,是評估學生實際水平。了解學生的個人身體和心理狀況,是合作學習的起點,教師只有準確掌握學生的健康、運動、興趣、意志力等水平,才能進行恰當地異質分組,順利繼續(xù)教學。
之后,是合理分組。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合理地分組是教學順利進行以及教學效果順利實現(xiàn)的關鍵,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
三、合作學習理論于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效果分析
(一)實驗對象
以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初一年級兩個教學班,女生籃球項目的教學為研究對象,這兩個班的女生經過實驗前檢測,在體能和技能方面不具有顯性差異,一個班進行合作教學,36名女生,一個班進行普通教學,38名女生。
(二)實驗方法
文獻資料法,實證研究法,數理分析法。
(三)實驗設計
普通教學班以常規(guī)的運球、投籃等活動的重復訓練為教學方式,
實驗教學班把學生分成五個人一組,在常規(guī)訓練進行后打比賽,常規(guī)訓練時,五個人分別為練習者、記錄著、輔助者、評價與指導者、小組長,依據接力的形式進行練習。
(四)實驗效果分析
1.實現(xiàn)了學生身心素質的有效提高
合作學習理論應用于體育教學中,不僅活躍了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在輕松的情緒狀態(tài)下進行主動訓練,改進了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如表1(學生自我評價),實現(xiàn)了集體的激勵與進步效能。
2.改善了體育教學效果
合作學習理論應用于體育教學中,先后依據的是目標導向規(guī)律、學習主動性規(guī)律、團隊學習優(yōu)于個人學習規(guī)律、評價與反饋的有效促進規(guī)律,所以,合作學習理論下教與學不僅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而且也是科學規(guī)律的合理組合,這有利于提高教學成績,如表2,實驗班明顯優(yōu)于普通班。
表2 體育成績檢測對比
四、結論與建議
社會的發(fā)展和新課程的改革,對初中體育教學效果提出了較高要求,初中體育教學再不能像過去一般無效,經試驗,將合作學習理論應用到初中體育教學中,通過調節(jié)師生關系,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合作性,能夠提高體育教學成績,并且實現(xiàn)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塑造。然而,想要合作學習理論發(fā)揮最大效用,必須注意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改進自身素質,實施合作學習,教師不僅需要明白運動技能,也要了解合作學習理論的真諦,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預案,進行科學的引導與評價;其二是與實際相結合,實踐不是對理論的套用,而是理論的補充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建中.探討體育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合作學習[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