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云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與學的方法,是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研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著力于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教師只是指導者和幫助者,研究性學習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思想。
【關鍵詞】中學英語;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在教師的組織、導引和幫助下,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在充滿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運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主動探究,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選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教師的組織、導航和幫助是完成探究任務的保障;學生廣泛深入地參與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多角度豐富的評價是促進學習過程順利進行的動力;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是進行研究性學習所要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我們在研究性學習道路上應該繼續(xù)探索,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能,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與學的方法,是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在國內參加美國教師為中國英語教師所提供的假期培訓中,筆者曾感受到美國教師的培訓方式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從親身經歷中,筆者深深體會到研究性學習教學方式的優(yōu)越——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主動探索并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進入英語教學之中將對長期以來被語法分析法所占領的英語教學有巨大的沖擊,會變教師中心的課堂為學生中心的課堂,也會逐步引起中國基礎英語教學及學生學習方法的根本改變。
研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著力于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教師只是指導者和幫助者,研究性學習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思想。
一、教師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學習理念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身嘗試探究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開闊視野獲得更多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并且提高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活動及科研的能力,才能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素質和學生素質共同提高的過程。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xiàn)了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價值。
所以,要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能,教師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能過多地介入學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發(fā)展。教師應該始終是學生意義建構的組織者、導引者、協(xié)作者和共同進步者。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在教授教材內容時,教師要了解學生水平,要了解學生在自己所教領域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要能把握什么樣的問題是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從而在學生所能解決的問題基礎之上設計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如在上文中提到的設計更深層次的閱讀理解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走進教材。教學設計不但一般地引導學生的發(fā)展,而且要控制其心理與行為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中實現(xiàn)具體的發(fā)展。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學生學習水平和所設計任務之間的相切點,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的、學生能運用已學知識或是再“跳一跳”,自己能去探索到的知識解決的任務情境,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只有學生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才能引起他們自主學習和自發(fā)探究的欲望。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挖掘英語課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再從這些興趣點切入,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參與探究和討論。例如,在學習牛津中學英語模塊一Unit 1 School Life時,教師應抓住學生對國外校園生活的好奇這一點,設置一些問題,如:①What is the school life like in the UK? ②What is the school life like in China? ③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chool life in the UK and in China. 并把這些問題作為小課題,讓他們自行選題,查尋資料,充分醞釀,寫出研究報告,從而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首先,學習小組應該避免由老師按座位區(qū)域簡單劃分。英語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個體的思維差異會對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研究性學習又是可以不局限在課堂上的學習,因此可以打破“就近”討論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按照探討的不同課題來自由組合。學生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就能夠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其次,老師可以給予一些合理的調整建議。研究性學習的特點之一就是人人參與,為了使每個人都能夠充分展現(xiàn)自己和提升自我,小組成員的互補性也非常重要。但是,學生在自由組合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到這些的,而作為老師,對于學生的情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應該給予一些合理的建議。
學習任務的布置,課前的準備,課堂上的交流,課后的練習,專題性學習等均可以小組為單位。對不同的學習小組可以布置共同的學習任務,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共同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中可以顯示各小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同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則以互補學習為主。如:英語課文的預習。將詞匯學習(Word Study),如編制詞匯學習的練習作為共同任務布置給各個小組,課堂交流中各個小組定會出現(xiàn)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詞匯練習;將課文的初步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如正誤判斷(True or False Statements),問答練習(Questions and Answers)、課文大意(Main Idea of the Text) 等作為不同任務分配給各個小組。課堂交流中各個小組則以自己完成的不同學習任務方式呈現(xiàn),共同完成課文理解的任務。
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經過自我學習和合作學習,主動學習,預習了課文的內容。課堂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入小教師的角色。每個小組在展現(xiàn)自己小組的作業(yè)的同時和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習的主動權完全在學生手里。教師所要做的是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狞c撥、指導和評價。在專題性活動中,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權,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小組的作用、有利于小組學習集體的形成。
四、科學合理評價
學生在課堂上呈現(xiàn)自己的練習或者自己的作品和同學們交流時,教師要能及時評價他們所提的問題是否準確、到位、是否能解決問題,在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頗時,要及時給予引導。學生回答的問題,則可以由學生們評價答案的正確與否,但如果在學生中出現(xiàn)了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則要及時點評,給予幫助。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認真觀察,對活動小組集體和每一位學生做出正確評價,以利于“任務型”教學的順利進行。
總之,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要求比在接受型教學中要高,教師要做好設計者就要有創(chuàng)造空間,教師不僅要改變自己以前指導學生的思路和方式,而且更要培養(yǎng)和施展自己的教學智慧;教師要做好指導者就要及時了解學生的需要,如學生上因特網(wǎng)查資料,教師也要能上網(wǎng),盡管你可以做的不如學生好,但如果自己不去嘗試,則會落后于學生,指導不了學生;教師要做好參與者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擺正自己和學生的關系,為學生服務、做學生的朋友;教師要做好評價者就要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涉獵面廣、業(yè)務精良。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yǎng),樹立新的價值觀、人才觀、質量觀等。教師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來,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服務于學生。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養(yǎng),開闊眼界,提高對信息的加工能力和應變能力,不斷創(chuàng)新,以適應研究性學習教學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