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怡清
摘 要生活是小學品德教學的載體。只有準確分辨什么是主體生命在場的生活、真實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才能讓品德教學實現(xiàn)對生活的有效回歸。
關 鍵 詞小學品德課;回歸生活;生命在場;真實生活;意義生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6)07-0039-02
品德教學要回歸生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德是意義世界中的一員,它內在于生活”[1]??梢姡畈皇瞧返陆逃哪康?,而是載體,回歸生活,是為了讓品德教育更加有效。但生活是紛繁復雜的,要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就要求品德教師能有一雙“慧眼”,準確分辨什么是學生主體的生活,什么是學生真實的生活,什么是有意義的生活,唯其如此,才能引導學生學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一、回歸主體生活
(一)案例呈現(xiàn)
[案例1]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教師出示課件后,讓學生談談聽了夏夜青蛙呱呱叫之后的感受。學生紛紛發(fā)言,表示“如音樂般動聽”,感覺“夏夜很美”,甚至感到“生活的詩意”“世界的美好”。老師欣然首肯,微笑致意;可當有一位學生感到“很吵人、很煩”時,老師臉一沉,轉移了話題:“你說話聲音太小,坐下!”
(二)原因解構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老師為上好這節(jié)課,頗費了一番工夫:通過課件的制作,喚醒孩子的生活記憶。從效果上看,孩子們確實被喚醒了,表示“如音樂般動聽”“夏夜很美”,甚至感到“生活的詩意”“世界的美好”,當然很讓老師滿意。但當有學生說“很吵人、很煩”時,老師的態(tài)度變了:“你說話聲音太小,坐下!”老師的教學便退回到了成人的立場,回歸生活的努力也就半途而廢了。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老師并沒有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思維慣性,導致他在面對學生有不一樣的意見時,斷然揮起“師道尊嚴”的大棒,中斷了學生的“叛離”行為。缺少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讓老師與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失之交臂??梢?,案例中,教師回歸的并不是學生的生活,而是自己的生活。
(三)對策建構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品德教學所要回歸的生活,一定學生的生活,而不是教師的生活。這種生活,一定是學生生命在場的生活。生命在場,要求把學生看成一個主動的、自覺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2]而要實現(xiàn)品德教學中的生命在場,就應以學生為起點、以學生的參與為起點,以學生獲得知識、啟迪智慧和潤澤生命為皈依。一旦課堂生成超出了預設,教師就應尊重、傾聽、等待、引領,如此,才能構建回歸主體生命的品德課堂。
二、回歸真實生活
(一)案例呈現(xiàn)
[案例2]在品德與生活《我的一家人》一課的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設計了一個讓孩子和爸爸媽媽蒙上眼睛找對方的游戲?;顒尤珙A設進行——孩子未摸到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卻摸到了孩子。見此情景,老師斷言:“還是爸爸媽媽最關愛孩子!”
(二)原因解構
蒙眼讓爸爸媽媽與孩子互相找對方的游戲設計,的確很有吸引力,活動也似乎達成了預設:“還是爸爸媽媽最關愛孩子!”果真如此嗎?蒙眼找人,考驗著一個人的經驗和判斷力。而在這兩點上,成長中的孩子顯然比不過成人,由此得出“還是爸爸媽媽最關愛孩子”的結論,顯然缺少說服力。退一步說,“爸爸媽媽更關愛孩子”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基于動物的本能和對未來的希冀,爸爸媽媽當然“更關愛孩子”,而孩子要“更關愛爸爸媽媽”,不管是從能力還是心智發(fā)展水平上看,都不現(xiàn)實。案例中,教師設計的情景看似真實,其實卻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水平,也就是說,并沒有回歸孩子的真實生活。
(三)對策建構
作為品德教師應時時反思,自己回歸的是不是孩子的真實生活。真實的道德生活,所體現(xiàn)的是真確的道德事件,所引發(fā)的是真正的道德沖突,所達致的是真情的道德體驗。[3]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品德教師具有一雙“慧眼”,準確判斷哪些是孩子真實的生活,哪些是虛假的生活,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教學。但這雙“慧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煉成的,需要教師在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孩子的基礎上,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不斷地積累人生智慧,不斷地對事物進行理性追問。所以,要成為孩子合格的心靈“引路人”,品德教師就應是一個終生的學習者、思考者、行動者。
三、回歸意義生活
(一)案例呈現(xiàn)
[案例3]在品德與生活《成長的腳印》一課的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請一位孩子演奏二胡。就在大家都贊嘆不已時,有幾位小朋友卻不以為然,認為“不好聽”。見此情景,執(zhí)教老師“盛情”邀請他們上臺拉一曲。結果,受邀登臺演奏的孩子出盡了洋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師借機教導:“現(xiàn)在才知道,拉二胡真難吧!”
(二)原因解構
案例中,看似幾個“刺頭”被老師治得“服服帖帖”,課也上得“有驚無險”,但本課 “讓孩子感受成長的快樂”的教學目標達成了嗎?顯然,被嘲弄的孩子接受的是羞辱而不是教育,臺下的孩子則只是欣賞了一場“鬧劇”,這些都與“成長”無關。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能拉好二胡的,實在是鳳毛麟角。選擇這樣的孩子來表演,就算沒有后面的“插曲”,喚醒的也只是他個人的生活,而不是班上其它孩子的生活,換句話說,這樣的“生活”,對多數(shù)孩子來說,并不是有意義的生活。
(三)對策重構
品德教學所強調的生活,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要引導兒童不斷拓展他們的意義場域,使許多原來對于他們不具意義的生活現(xiàn)象進入他們的意義世界中。從兒童的視角,這個意義世界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能引導孩子去理解、體驗生活的意義,感受生活的美好;第二,能讓孩子感到,“我在生活中是有價值的”,從而促使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實現(xiàn)價值,實現(xiàn)其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4]可見,品德教師在追求課程對生活的回歸時,“意義”應該成為一個當仁不讓的“關鍵詞”。
總之,只有回歸孩子的生活而不是教師的成人生活,只有回歸孩子真實的生活而不是虛假的生活,只有回歸孩子的意義生活,我們才能走進品德課堂這一“迷人的世界”。
參考文獻:
[1]魯潔.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4.
[2]周波.生命在場:課堂教學的基點[J].教學與管理,2009(1):5.
[3]唐愛民.真實的生活與德育課程生活資源的開發(fā)[J]. 課程·教材·教法,2007,27(5):47-50.
[4]魯潔.行走在意義世界中[J]. 課程·教材·教法,2006,26(10):22.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城南
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泉州 362199)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