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潤
引 言
前些日子接到重慶師范大學唐力生教授的電話,就蘇石林在當時蘇聯(lián)聲樂界和教育界的地位以及對中國聲樂藝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正面或者負面)展開了長時間的詢問與探討,試圖對這位“中國聲樂的奠基人”的歷史地位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由于蘇石林并沒有留下聲樂方面的著述文獻和錄像資料,單憑“老輩們”的回憶錄、口述材料作為佐證,分析評價蘇石林的聲樂方法、教學方法以及在聲樂教育上的貢獻難免有片面主觀之嫌。重拾這篇擱置已久的稿件,深感蘇俄聲樂學派對中國聲樂藝術(shù)發(fā)展影響之深,深感蘇石林在中國聲樂史上地位之重。不管歷史真相究竟如何,有專家學者撇開人云亦云盲目造神的陋習用思辨的眼光回顧歷史、探索真理是十分可貴的。本文將援引大量的文獻資料,但是其主旨并不是材料的綜合與述評,而是盡量結(jié)合現(xiàn)有的中俄文獻,澄清中國作者筆下的混沌與謬誤之處,以充實和完善蘇石林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代中國歌唱家之導師的史料信息。
“蘇石林是中國聲樂的奠基人”——此話從見證過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發(fā)展滄桑風雨的賀綠汀先生(1903—1999)口中說出{1},足見其在中國聲樂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紀念和研究蘇石林的專題文獻不下十余篇。近年來俄羅斯中國留學生的撰文宣介(包括專題和學位論文)使俄羅斯專家學者們開始注意到這位對中國聲樂教育有重大貢獻的同胞。中國人的感恩和向好之情充斥在文獻的字里行間,但是因為信息源頭本身的模糊混亂,導致這些文章中存在不少謬誤。
一、姓名的問題
蘇石林的俄文全名是:烏拉基米爾·格里高里耶維奇·舒石林(Владими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Шушлин,1896—1978 )。“舒石林”這個譯法是直譯,更靠近俄文發(fā)音。在廖輔叔(1907—2002)先生《蘇石林20周年祭》一文中透露了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蘇石林非常喜愛中國事物,他曾在其相片下面“……工工整整地寫下三個中文‘蘇石林的毛筆字,然后在下面寫上他的大名的俄文,而且是用毛筆寫的”{2}。想來,為了迎合中國的“蘇”姓,他認可并喜愛用“蘇石林”作為自己的中文名字,而非更準確的音譯法“舒石林”。實際上,“舒石林”是其俄全名中的姓氏,“格里高里耶維奇”是其父稱,“烏拉基米爾”才是他的俄文名字。有些中國學者并不明確這一點,稱蘇石林是其“俄羅斯名字”,在此須重申一下:中國學者所著文獻中有的用“蘇石林”,有的用“舒石林”來稱呼他,應該分清楚:“蘇石林”是其中文名字,而“舒石林”(Шушлин)是其俄羅斯姓氏。以下筆者將按照中國名字“蘇石林”來行文。
二、生卒時間及地點
張雄在《中國現(xiàn)代聲樂教育的奠基人——蘇石林》文中記錄:蘇石林1896年7月26日生于沙俄時期的格羅德諾(Гродно,今白俄羅斯共和國州府)。文中還刊登了蘇石林的一張署名相片,應該正是廖輔叔先生《蘇石林20周年祭》文中所指的提有中文名字“蘇石林”和俄文姓名В.Шушлин的那一張{3}。廖先生在此文中還明確指出蘇石林:“1974年因病退休,1978年10月23日逝世?!眥4}從前后文判斷,逝世地點是莫斯科。在俄文資料中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對蘇石林生卒年月和地點的記載,所以我們只能參照中文文獻將之確定為:1896年7月26日,格羅德諾—1978年10月23日,莫斯科。 三、國籍及入上海國立音專任教的時間
關(guān)于蘇石林到達哈爾濱的時間和緣由并無模棱兩可之處,在此不再多費筆墨。以下主要是蘇石林國籍和赴上海國立音專任教時間的確定。程乃珊在《白俄聲樂教授蘇石林和他的中國學生溫可錚》文中稱呼蘇石林是“白俄聲樂教授”是不確切的,文中還記錄:“蘇石林是沙俄時代圣彼得堡大劇院的臺柱歌唱家,與世界男低音歌王夏里亞賓一起任A、B角。十月革命后,蘇石林逃亡到哈爾濱,但很快又輾轉(zhuǎn)至上?!眥5}其實,廖輔叔先生在《蘇石林20周年祭》文中已經(jīng)對蘇石林的國籍做了必要的澄清:蘇石林不是白俄,而是蘇聯(lián)國籍。廖先生在文中還引用史料證實了蘇石林來上海國立音專任教的時間不是常說的1929年,而是1930年秋季開學的時間(民國十九年九月){6}。1924年蘇石林赴哈爾濱演出的時間已經(jīng)是蘇維埃時期了,他怎么可能會是十月革命后逃亡哈爾濱反對蘇維埃政權(quán)的“白俄”呢?
四、赴華前供職單位的名稱
同樣是在廖輔叔先生《蘇石林20周年祭》文中記錄蘇石林畢業(yè)于1919年的彼得格勒{(diào)7}音樂學院,畢業(yè)前一年就受聘為“基洛夫”歌劇院獨唱演員{8}。因為廖先生無法確定當時是否存在過渡性的稱呼便權(quán)且稱之為“基洛夫”歌劇院。而在丁汝燕的《蘇石林與中國聲樂教育》一文中,作者則直接肯定地稱蘇石林1919—1924年期間在“基洛夫劇院”擔任獨唱演員{9}。
為更清楚地說明問題,我們有必要對該劇院的歷史淵源和名稱變更做出簡單梳理:馬林斯基劇院的歷史源頭應該上溯到1783年。1783年10月5日,遵照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諭旨,在圣彼得堡卡路賽利廣場(Карусельная площадь)上,一座宏偉的劇院撥地而起,劇院被命名為“石筑大劇院”(Большой Каменный театр)??焚惱麖V場也因此更名為“劇院廣場”(Театральная),該稱呼沿用至今。1849年1月29日,建筑師阿里貝爾托·卡沃斯(Альберто Кавос,1800—1863)在“石筑大劇院”對面建起一座名為亞歷山大劇院(Александринский театр)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新拜占庭風格的馬戲院(Театр-цирк )。馬戲院投入使用后,“石筑大劇院”中的俄羅斯歌劇團轉(zhuǎn)移到這個馬戲院的舞臺上演出,而“石筑大劇院”則繼續(xù)上演傳統(tǒng)的意大利歌劇和芭蕾舞劇。1859年馬戲院遭火災焚毀,阿里貝爾托·卡沃斯在原址上重新設(shè)計建成了一座嶄新的大劇院。劇院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皇后瑪利亞(Мария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1824—1880)的名字命名,稱為“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按照正確的譯法應為:瑪利亞劇院。因為國內(nèi)慣用音譯——馬林斯基劇院或者馬琳劇院,所以筆者按照約定俗成的舊譯法行文。1860年10月2日,馬林斯基劇院落成后的第一個演出季在格林卡的歌劇《生命獻給沙皇》中拉開帷幕。1886年,“石筑大劇院”完成其歷史使命,其舊址被改建為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原劇院的所有演職人員和劇目皆轉(zhuǎn)入馬林斯基劇院。
馬林斯基劇院的命名在歷史沿革中多次變更,為方便同行及讀者辨識,筆者簡單做一下介紹:1860—1920年,皇家馬林斯基劇院(Императорский 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1920—1924年,國立模范歌劇芭蕾舞劇院(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театр оперы и балета),常用簡稱“ГАТОБ”;1924—1935年,列寧格勒國立模范歌劇芭蕾舞劇院(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театр оперы и балета);1935—1992年,列寧格勒 С·М.·基洛夫國立模范歌劇芭蕾舞劇院(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театр оперы и балета имени С. М. Кирова);1992至今,國立模范馬林斯基劇院(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10}需要澄清的是,1918年蘇石林入該劇院時依然以馬林斯基劇院命名,而1924年其赴華時劇院已更名為“列寧格勒國立模范歌劇舞劇院”了。
五、音樂教育背景
汪之成在《上海俄僑史》一書中寫道:“舒氏8歲時即以兒童歌者馳名于圣彼得堡,時人稱之為‘空中云雀。15歲畢業(yè)于圣彼得堡皇家音樂學院。初系以小提琴為主科,鋼琴為副科。19歲再改進圣彼得堡皇家音樂??茖W校,專攻聲樂,兼學歌劇,為意籍著名聲樂教授艾維拉蒂(Everardi)之高足,研究意大利派聲樂教學方法及演唱技術(shù)?!眥11}在其另外一本著作《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s—1940s)》一書中作者再次強調(diào)了蘇石林19歲時曾拜意籍聲樂名教授艾維拉蒂為師的信息{12}。那么蘇石林究竟是不是艾維拉蒂的學生呢?
以下信息摘譯自維基百科俄文版“艾維拉蒂詞條”:卡米列·艾維拉蒂(Camille Everardi),1825年11月15日出生于比利時城市迪南(Dinant)。1899年1月5日卒于莫斯科。比利時裔男中音歌唱家、教育家。1846年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后在拿波里和米蘭師從弗朗西斯科·蘭佩爾第(Francesco Lamperti,1813—1892)完善了歌唱技藝。1870—1888年任教于圣彼得堡音樂學院;1890—1897年任教于基輔音樂學校;1897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樂學院{13}。在《科學院詞典與百科全書》(Словари и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 на Академике)中記錄他在法國時曾師從西班牙聲樂名師(?。┘游鱽啠∕anuel García,1805—1906)學習{14}。那么,蘇石林生于1896年,艾維拉蒂1899年去世,時年蘇石林才剛剛3歲,又如何能師從艾維拉蒂學習聲樂呢?顯然,蘇石林的聲樂老師另有其人。
張雄在《中國現(xiàn)代聲樂教育的奠基人——蘇石林》中稱蘇石林的聲樂老師是艾維拉蒂的學生格培利{15}。郁慶五先生在《追念蘇石林先生》一文中則寫到:“蘇石林先生從小學的是小提琴,1914 年進彼得堡皇家音樂學院,1917年畢業(yè)于該校弦樂系,他的副科是聲樂。在參加樂隊演奏之余,又留校進修聲樂, 并于1919年畢業(yè)于聲樂系。在聲樂系的兩年,他師從當時著名的加別爾教授,而加別爾之師是意大利名歌劇演員卡米羅·愛威拉第?!眥16}綜合兩位作者提供的姓氏信息,筆者在艾維拉蒂的學生名錄{17}中找到了“C·加貝爾”這個名字,從時間和姓名的契合度上可以判定,這個C·加貝爾即為蘇石林的聲樂老師。
以下信息來自維基百科俄文版“C·加貝爾”詞條:斯坦尼斯拉夫·伊萬諾維奇·加貝爾(Стани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 Габель,1849—1924)。男低音歌劇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作曲家,導演。1923獲得共和國功勛演員(Заслуженный арт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и )稱號。1849年4月25日生于沙皇俄國基輔省杜達利村(Дудари),10歲開始學習鋼琴,在基輔中學學習時開始學習歌唱,1866—1870年就讀于華沙音樂學院(Варшавский музыка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師從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弗蘭西斯科·恰菲(Francesco Ciaffei,1819—1894)。1870—1873年赴歐洲游學,在米蘭和巴黎師從意大利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路易吉·拉布拉什(Luigi Lablache,1794—1858)之子(姓名不詳)學習歌唱。1874年返回俄羅斯開始歌唱生涯。1875—1879年又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艾維拉蒂和俄羅斯男中音歌唱家瓦西里·薩姆斯(Василий Максимович Самусь,1848—1903)學習聲樂。畢業(yè)后留在音樂學院做艾維拉蒂的助教,1884年獨立任教,1886年晉升教授,1911年在А·格拉祖諾夫(А. К. Глазунов,1865—1936)的提名下獲得“功勛教授”稱號。曾領(lǐng)導“獨唱和歌劇班”的教學任務并兼任歌劇導演工作。在其44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yǎng)出包括男高音伊萬·葉爾紹夫(Иван Васильевич Ершов,1867—1943) 、男低音烏拉基米爾·卡斯托爾斯基(Владими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сторский ,1870—1948))、男高音安東·博納奇奇(Антон Петрович Боначич,1878—1933)在內(nèi)的大批優(yōu)秀的歌唱家{18}。但是遺憾的是加貝爾的知名學生的名錄中并未收入蘇石林的俄文姓名。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一些文獻中宣稱蘇石林傳承的是正宗的意大利“蘭佩爾第學派”,此言不虛——從師承關(guān)系上來看,他不僅傳承了意大利美聲學派,而且還兼有西班牙“加西亞學派”的血統(tǒng)。因為艾維拉蒂不僅是意大利美聲大師蘭佩爾第的高足,也是西班牙聲樂名師加西亞(小)的弟子。
六、與夏里亞賓的淵源
1918—1921年間夏里亞賓曾任馬林斯基劇院的藝術(shù)總監(jiān)。1922年春天出國巡演,后因為政治誤會無法返回祖國從而開始了僑居國外的生活{19}。以下一份來自珍貴的彼得堡老雜志《彼得堡國立劇院宣詔官(Бирюч Петроградски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театров)》周刊1918年第7號第19頁的歌劇《拉克美》上演的節(jié)目單提供了夏里亞賓和蘇石林兩位男低音歌唱家曾在馬林斯基劇院同臺演出的書面佐證(見節(jié)目單)。
這份文件中透露,1918年12月17日,周日晚6點,在馬林斯基劇院上演的雷奧·德里布(Лео Делиб)的三幕歌劇《拉克美(Лакмэ)》中,夏里亞賓飾演尼拉康塔(Нилаканта);蘇石林飾演角色庫拉瓦爾(Куравар)。{20}
在《菲奧德爾·夏里亞賓》(三卷本)第一卷?!八囆g(shù)遺產(chǎn)·書信”中收錄了《每日新聞(Новости дня)》前經(jīng)理?!R里金(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Чиликин)與夏里亞賓在1936年的《上海訪談錄》,這次訪談還有另外一個參與者就是蘇石林。文中明確指出蘇石林曾與夏里亞賓在1918年秋天至1921年末在馬林斯基劇院同臺演出過{21},所以,綜合上述兩則史料我們可以確定,某些中文文獻中提供的兩位歌唱家在1919—1924年曾在馬林斯基劇院一起演出的時間是不確切的。文中并未指明他們是不是AB角的替補關(guān)系。但筆者以為,即便是歷史的契合讓蘇石林和夏里亞賓兩位男低音在同一個劇院舞臺上放歌,在如此一個偉大的戲劇和歌唱大師的光環(huán)籠罩下,又有誰能出其左右呢?坦率地講,蘇石林的聲樂技藝和教育教學成就并未在其祖國掀起波瀾,在本土文獻中也沒有關(guān)于他的專項記載和研究,只是在一些關(guān)于俄羅斯僑民的文獻中零星提到過他的名字,其大量相關(guān)信息反而來自中國文獻中。
在胡雪麗的《20世紀上半葉猶太音樂家的舞臺藝術(shù)》中記錄:蘇石林“1924年隨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賓來中國哈爾濱演出。后在哈爾濱的格拉組諾夫音樂??茖W校任教……”{22};在莊永平的《音樂的百年回響(五):舊上?!鈬魳芳业臉穲@》中蘇石林的介紹中也提到蘇石林“1924年隨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賓至我國哈爾濱演出”的信息{23};在汪毓和編著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第三次修訂版)中關(guān)于一些世界第一流的著名演唱家、演奏家到中國旅行演出中寫到:“俄羅斯著名歌唱家格·斯·夏里亞賓(Fedor Ivanovich Chaliapin),1924年5月24日在哈爾濱舉行音樂會?!绷恚骸啊澜缰械鸵舾璩蚁睦飦嗁e(Feodor Chaliapin)……均曾先后來華訪問演出”{24}。龍飛在《夏里亞賓的傳奇人生及其中國之行》一文中明確記錄:“1935 年12 月至1936 年1 月間,夏里亞賓到我國演出,先后在哈爾濱、上海、北京和天津四大城市舉行獨唱音樂會,受到廣大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眥25}在其他中俄文史料的查詢中,除了1935年12月—1936年1月的這次中國之旅,筆者并未發(fā)現(xiàn)夏里亞賓1924年來華演出的記載。況且,汪先生在“俄羅斯著名歌唱家格·斯·夏里亞賓”后面所注的外文名氏(Fedor Ivanovich Chaliapin)應該譯為“菲奧德爾·伊萬諾維奇·夏里亞賓”,據(jù)筆者考證,這位“格·斯·夏里亞賓”是汪先生把世界著名男低音歌王菲奧德爾·伊萬諾維奇·夏里亞賓與另一位蘇聯(lián)男低音歌唱家格·斯·沙亞平混淆后的筆誤。
很早就注意到在劉欣欣、劉學清的《哈爾濱西洋音樂史》中有一位叫做“沙亞平”的歌唱家。在關(guān)于20年代初哈爾濱供職的歌唱家一段時作者寫到:“另外,還有1924年5月24日在哈爾濱剛剛開完音樂會的男低音格·斯·沙亞平、男高音А·Л·舍曼斯基”;在“附錄一”中部分僑民音樂家名錄中介紹:“Г·С·沙亞平(Саяпин,生卒不詳) 男,俄僑,歌唱家。就讀于莫斯科音樂學院;20年代初僑居哈爾濱,1952年離哈爾濱赴東北音樂??茖W校(今沈陽音樂學院)任教,病逝于沈陽?!眥26}在汪之成的《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s—1940s)》“人名索引”中寫到:“G·S·薩亞平(Saiapin,Grigorii Sergeevich)——男低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哈爾濱薩亞平歌劇團主持人,設(shè)有私人聲樂學校。1930年代僑滬后為上海俄國歌劇團主角演員。1940年代又重返哈爾濱?!眥27}經(jīng)筆者考證后認為,這位薩亞平(或譯沙亞平)全名為:格里高利·謝爾蓋耶維奇·薩亞平,他并不是偉大的俄羅斯男低音夏里亞賓,盡管他們的姓氏有那么點“相似之處”。不少學者是把沙亞平誤當做大名鼎鼎的男低音歌王夏里亞賓了。1924年與蘇石林一起赴哈爾濱演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其實就是這位格里高利·謝爾蓋耶維奇·薩亞平,而不是歌劇大師夏里亞賓。
七、蘇聯(lián)任教時期
蘇石林在中國任教26年后,于1956年攜夫人周慕西回到蘇聯(lián),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境遇不錯。廖輔叔先生認為蘇石林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返蘇的僑民(尤其是白俄)受冷遇的境況而受到重視的原因是因為:“一方面是我國文化部給了他一份高度表彰他的教學成績的鑒定;另一方面他又有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和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沙坡林那樣聲名顯赫的老朋友……”{28}蘇石林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了18年,筆者將其較為著名的學生名錄歸結(jié)如下:瓦列里·雅羅斯拉夫策夫,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РСФСР)功勛演員,莫斯科大劇院獨唱演員(1958—1988);維克多·吉里琴科,抒情男高音,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勛演員(Заслуженный артист Белорусской ССР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立歌劇舞劇院演員(1963—1974);尼古拉·古托洛維奇,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勛演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音樂劇院獨唱演員(1965年起);韋林·阿巴庫莫夫,男高音,車里雅賓斯克歌劇舞劇院(以格林卡命名)獨唱演員(1968—1995);維克多·切爾諾莫爾策夫,男中音,俄羅斯人民演員(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России),馬林斯基劇院獨唱演員(1995年至今)。其中維克多·切爾諾莫爾策夫現(xiàn)在仍活躍在歌劇舞臺上,在俄羅斯享有較高的聲譽,筆者曾聽過他出演的歌劇。但是總的來說,蘇石林返回蘇聯(lián)后在聲樂演唱和聲樂教育上的成就和影響遠不能與在華時期相提并論,這種現(xiàn)象同樣值得深思與考證。
結(jié) 語
綜合上述和其他中俄史料,筆者分析整理出一份較為可信的蘇石林個人信息資料:
蘇石林,原名烏拉基米爾·格里高里耶維奇·舒石林(Владими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Шушлин,1896—1978 )。蘇石林是其在華期間的中文名字。1896年7月26日生于沙俄時期的格羅德諾(Гродно,今白俄羅斯共和國州府),1978年10月23日卒于莫斯科。1914年入彼得格勒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專業(yè),1917轉(zhuǎn)修聲樂歌劇表演專業(yè),師從“共和國功勛演員”(Заслуженный арт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и )、俄羅斯男低音歌劇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作曲家、歌劇導演斯坦尼斯拉夫·伊萬諾維奇·加貝爾(Стани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 Габель,1849—1924)。加貝爾的聲樂老師、比利時裔男中音歌唱家卡米列·艾維拉蒂(Camille Everardi)是意大利美聲大師蘭佩爾第和西班牙聲樂名師加西亞(小)的弟子。1919年蘇石林從彼得格勒音樂學院畢業(yè)。1918年,還是在讀學生的蘇石林進入馬林斯基劇院任歌劇演員。1918—1921年間,因歷史機緣與偉大的俄羅斯男低音歌唱家菲奧德爾·伊萬諾維奇·夏里亞賓(Федор Иванови Шаляпин,1873—1938)在馬林斯基劇院共事并同臺演出。
1924年5月24日,蘇石林(蘇聯(lián)國籍)隨列寧格勒音樂家協(xié)會組織的包括男低音歌唱家格里高利·謝爾蓋耶維奇·薩亞平(Григо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Саяпин)在內(nèi)的演出團體,在指揮家阿里·帕佐夫斯基(Арий Моисеевич Пазовский,1887—1953)的帶領(lǐng)下,赴哈爾濱慰問當時已屬中蘇合辦的“中東鐵路”的員工,因為組織不利,演出團體解散,蘇石林滯留哈爾濱,在哈爾濱歌劇團任獨唱演員,在哈爾濱期間出演過《卡門》《阿依達》《浮士德》《拉克美》《霍夫曼的故事》《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葉甫根尼·奧涅金》等歌劇,并積極參加哈埠的音樂會演出活動。1925年受聘在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任教。
1930年秋(民國十九年九月)蘇石林受蕭友梅之邀到上海國立音專任教。1942年為表示對“汪偽”國民政權(quán)接管上海國立音專的不滿,自動脫離國立音專,自辦“蘇石林音樂學校”繼續(xù)從事聲樂教學工作??箲?zhàn)勝利后重回國立音專任教。1956年蘇石林攜夫人周慕西回到蘇聯(lián),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974年因病退休,1978年去世。
蘇石林為中國現(xiàn)代聲樂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他桃李遍地,為中國培養(yǎng)了黃友葵、斯義桂、周小燕、唐榮枚、胡然、高芝蘭、李志曙、沈湘、溫可錚、董愛琳、魏啟賢、孫家馨(排名不分先后)等一代優(yōu)秀的聲樂藝術(shù)人才。蘇石林歸國后培養(yǎng)出瓦列里·雅羅斯拉夫策夫( Валерий Витальевич Ярославцев,1930—)、 維克多·吉里琴科(Виктор Лукьянович Кириченко,1935—1974)、尼古拉·古托洛維奇(Николай Леонардович Гуторович,1937—)、韋林·阿巴庫莫夫(Вилен Аркадьевич Абакумов ,1938—)、維克多·切爾諾莫爾策夫(Виктор Черноморцев,1953—)等一批優(yōu)秀的蘇聯(lián)歌唱家。作為為中國聲樂教育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蘇石林值得我們緬懷、紀念,其生平履歷、歌唱藝術(shù)和聲樂教學方法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1} 郁慶五《追念蘇石林先生》,《人民音樂》1996年第6期,第33頁。
{2}{6} 廖輔叔《蘇石林20周年祭》,《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第95頁。
{3} 張雄《中國現(xiàn)代聲樂教育的奠基人——蘇石林》,《音樂愛好者》2010年第1期,第16頁。
{4} 同{2},第96頁。
{5} 程乃珊《白俄聲樂教授蘇石林和他的中國學生溫可錚》,《檔案春秋》2007年第10期,第50頁。
{7} 該城市1703年由彼得一世下令并督建,以德文“Sankt Petersburg”的俄文直譯命名,即:圣彼得堡。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后因反德情結(jié)改名為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后,為紀念列寧在舊都發(fā)動的十月革命,遂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經(jīng)市民公決又改回圣彼得堡的舊稱。
{8} 同{2},第94頁。
{9} 丁汝燕《蘇石林與中國聲樂教育》,《人民音樂》2006年第8期,第55頁。
{10} 參看馬林斯基劇院官網(wǎng)(劇院介紹):
http://www.mariinsky.ru/about/history_theatre/mariinsky_theatre/
{11} 汪之成《上海俄僑史》,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3年版,第643頁。
{12} 汪之成《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s—1940s)》,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頁。
{13} Эверарди, Камилло:
http://ru.wikipedia.org/wiki/%DD%E2%E5%F0%E0%F0%E4%E8,_%CA%E0%EC%E8%EB%EB%EE
{14} Эверарди,Камилло:
http://dic.academic.ru/dic.nsf/enc_biography/48608/%D0%AD%D0%B2%D0%B5%D1%80%D0%B0%D1%80%D0%B4%D0%B8
{15} 同{3},第16頁。
{16} 同{1},第31頁。
{17} 艾維拉蒂學生名錄,參看:http://ru.wikipedia.org/wiki/%DD%E2%E5%F0%E0%F0%E4%E8,_%CA%E0%EC%E8%EB%EB%EE
{18} 信息源自維基百科俄文版貝加爾詞條。附加貝爾學生名錄。參看:
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3%D0%B0%D0%B1%D0%B5%D0%BB%D1%8C,_%D0%A1%D1%82%D0%B0%D0%BD%D0%B8%D1%81%D0%BB%D0%B0%D0%B2_%D0%98%D0%B2%D0%B0%D0%BD%D0%BE%D0%B2%D0%B8%D1%87
{19} 參看:Шаляпин, Фёдор Иванович:
http://ru.wikipedia.org/wiki/%D8%E0%EB%FF%EF%E8%ED,_%D4%B8%E4%EE%F0_%C8%E2%E0%ED%EE%E2%E8%F7
{20}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 С. ПОЛЯКОВА. Бирюч Петроградски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театров. 1918. № 7. (16 - 22 дек.). С. 19.
{21} Федор Иванович Шаляпин. (в 3-х томах). Том 1-й.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наследство. Письма. М: Искусство, 1976. C.309-314.
{22} 胡雪麗《20世紀上半葉猶太音樂家的舞臺藝術(shù)》,《藝術(shù)評論》2012年第7期,第126頁。
{23} 莊永平《音樂的百年回響(五):舊上?!鈬魳芳业臉穲@》,拙風文化網(wǎng),國樂-國樂史話。參看:
http://www.wenhuacn.com/chadao/article.asp?classid=55&articleid=5227
{24} 汪毓和編著《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第三次修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3頁。
{25} 龍飛《夏里亞賓的傳奇人生及其中國之行》,《俄羅斯文藝》2007年第3期,第42頁。
{26} 劉欣欣、劉學清《哈爾濱西洋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90頁。
{27} 同{12},第366頁。
{28} 同{2},第96頁。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