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娟莉
摘 要:面對較為抽象的哲學知識,如果選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將難以獲得真切的生活體驗,或產(chǎn)生情感共鳴,或深刻理解哲學知識。著眼于學生“小生活”的哲學教學能讓學生將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進行抽象的思維概括,從而獲得哲學層面的理解。用哲學智慧關注社會的“大生活”,理解宏觀現(xiàn)象,實現(xiàn)“小生活”與“大生活”的對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哲學教學 小生活 大生活
政治課改十多年,成效顯著。教師的教學觀念已從過去強調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向以生為本轉變,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抽象的哲學道理同樣離不開對具體情境的探究、對案例的分析、對事例的反思,但有些情境或案例因距離學生實際較遠,甚至學生根本不理解其來龍去脈,所以難以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仍會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對哲學智慧更是無法深刻領悟。
那么,我們可否嘗試從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設置學生容易切身體驗、易于理解的情境,從“小生活”中領悟哲學的“大道理”,進而借以解釋并指導學生的生活。
一、相對于“大生活”的學生“小生活”
田中和在《幸福地活著》一本書里這樣闡述:按照不同標準,生活有不同的分類。根據(jù)所處領域可以分為社會生活、職業(yè)生活和家庭生活;根據(jù)生活層次可以分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根據(jù)人們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分可以分為“小生活”和“大生活”兩類。
“凡是我們親自參與的,尤其是以我們?yōu)橹黧w和中心的生活包括我們的家庭、事業(yè)和休閑等,可以說都是我們的生活,我們把它稱作‘小生活;凡是無法直接參與的生活,包括我們自己生活之外的所有生活,雖然與我們存在某種關聯(lián),但又都與我們保持某種程度的隔離,我們稱之為‘大生活?!?/p>
學生的“小生活”是以學生自己為主體和中心的生活,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在每天的吃喝拉撒中,在與同學、教師、家人的交往中,設計和建設著自己的“小生活”,品嘗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著百味人生,這樣的“小生活”由學生直接參與,所以學生體驗深刻,用這樣的生活情境設計教學也易于感染學生,使之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興趣。
二、著眼于學生“小生活”的哲學教學依據(jù)
高二學生正處于青年初期,一方面,雖然個人生活日益豐富,但面對較大的學習壓力,生活空間相對狹小,知識面也不太開闊;另一方面,抽象思維能力不斷增強。所以,基于學生“小生活”的哲學教學能讓學生將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進行更抽象的思維概括,然后用哲學的智慧來正確認識社會現(xiàn)象,關注更加宏觀的知識領域,從“小生活”走向“大生活”。
老子的《道德經(jīng)》曰:“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薄按蟮乐梁啞敝复蟮览硎菢O其簡單的,“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哲學智慧看似高深莫測,但如果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越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越能簡單處理,就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哲學源于生活,既如此,我們就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用最淺顯的語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這恰恰是哲學內涵之所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先生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彼^“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梢?,先生所謂的生活首先是指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個人、家庭和學校的生活,即“小生活”,這樣的生活對學生教育能產(chǎn)生直接影響,從“小生活”中感悟哲學道理,用哲理指導生活,必然能使學生接受好的教育。當然先生所謂的生活也包括了影響我們“小生活”的社會“大生活”。
新課程也強調:高中政治課教學要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學生的“小生活”同時符合這三個原則要求,哲學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fā),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為指導,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相比較宏大的社會生活主題和時事政治話題而言,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被學生認可和接受,更容易實現(xiàn)生活與哲理的對接。
三、著眼于學生“小生活”的哲學教學嘗試
1.源于“小生活”,高于“小生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知識經(jīng)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jīng)驗?!敝塾凇靶∩睢钡恼軐W教學就是要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現(xiàn)實生活,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xiàn)實生活,改善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提升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
例如,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教學中,我以“生命體”和“各器官”的關系為例,讓學生暢所欲言“生命體是一”“各器官是多”“如果我想走路,那么我的腿就要聽從我的使喚,放慢腳步,如果我想跑步,那么我就要使喚腿加快腳步”。學生的這些觀點進一步說明: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tǒng)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同時也說明,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服從和服務于整體,這些是整體與部分的區(qū)別。學生繼續(xù)分析兩者的聯(lián)系,有的學生說:“離開了各個器官,整體也就不成為整體了?!庇械膶W生說:“要是心臟停止了跳動,即使其他細胞仍活著,但整個人已經(jīng)死亡了?!边@些都告訴我們:整體離不開部分,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對整體功能甚至起著決定作用。還有的學生說:“要是手離開了身體,那么也就不成為手了。”這也說明了部分離不開整體。
再如,在教“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qū)別”時,我列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老師批評你了,說你作業(yè)沒有認真做,上課沒有認真聽,學習不夠認真,思想存在問題。這時,你可以對老師說:“我們政治老師說了,這種批評方式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您怎么能將我全盤否定呢?我也有優(yōu)點啊——我個子很高,我也挺帥的?。 边@時,全班學生大笑。我相信學生笑過之后一定能認識到“何謂辯證法”“堅持辯證法的重要性”“如何將辯證法的思想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2.服務于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闭J識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實踐,因而,學生學得的知識必須運用于生活實際,才能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這樣的生活可以是微觀的,屬于學生自己的“小生活”,也可以是宏觀的,關系國家和社會的“大生活”。
例如,當學生懂得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的道理后,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導生活,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呢?這里的生成就是課堂升華,也就是教學的落腳點。學生在自由交流后,有的學生說:“學習過程中,我們也要統(tǒng)籌全局,優(yōu)化結構,達到‘1+1>2的效果,比如聽課,我們就不能只用耳朵聽,還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參與的器官越多,聽課的效率越高。”有的學生說:“我們也要重視局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為了讓生命體更具活力,我要充分并合理地安排好學習與生活,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該學習時學習,該鍛煉時鍛煉,這樣身體才能棒棒的,學習才會更有熱情,效率才會更高?!?/p>
再如,在學習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后,學生懂得了“堅持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但這個道理有什么用呢?
就學生學習實際而言,要學會舉一反三,在解題中找出解題所使用的共性方法,再將共性方法運用于其他題目中,正所謂“老題新做,新題老做”。
就學生生活實際而言,比如會做紅燒肉了,就知道烹飪的方法了,那么,做紅燒魚、紅燒雞時,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
就社會生活而言,搞宣傳、抓典型、解剖麻雀、改革要先試點后推廣等就體現(xiàn)了從個性出發(fā),找到共性的現(xiàn)象或問題,然后在共性的指導下解決其他個性問題。
就國家而言,新中國之所以能建立,是因為我們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并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從而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在中國最深刻的運用。
四、著眼于學生“小生活”的哲學教學反思
“條條大路通羅馬”,生活化的哲學教學既可以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也可以將教材理論與重大時事相結合,最終實現(xiàn)教材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充分體現(xiàn)理論與生活實際的統(tǒng)一。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把時代活水、前沿理論引入課堂,其實這是符合思想政治課與時俱進的品質的,能夠有效增強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時效性。但我們也切不可脫離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硬生生地在學生思想地基上建立起夢幻般的海市蜃樓,這種只注重形式而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必定不能實現(xiàn)情感的共鳴和智慧的提升。
著眼于學生的“小生活”,但不囿于“小生活”,而要拓展學生的生活面,用哲學智慧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fā)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fā)展、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進退、得失、名利等,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這不僅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而且也是學習哲學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田中和.幸福地活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