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fā)暉 唐慧娟
初夏5月的最后一天,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洪湖迎來了又一盛事,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洪湖分局通過了水利部組織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考核驗收。洪湖分局不僅成為湖北省第七家國家級水管單位,而且是全國百余家國家級水管單位中管轄堤防最長的水管單位,管轄135.55公里堤防。
受水利部委托負責主持考核驗收工作的中國水利工程協(xié)會考核評價部主任肖峰自2009年以來,先后4次到洪湖察看堤防,他感慨地說:“洪湖長江堤防每年不一樣,一年更比一年強?!?/p>
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的首府
洪湖,是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說她古老,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洪湖的螺山、烏林和黃蓬山等地就有人類生息和居住,形成了邑居和群落,在螺山、烏林和黃蓬山的新石器遺址中,已發(fā)掘出土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百余件。說她年輕,她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于1951年6月才將原沔陽縣(現(xiàn)仙桃市)東荊河以南區(qū)域、監(jiān)利縣東部、嘉魚縣長江北部、漢陽縣(現(xiàn)蔡甸區(qū))西南部的毗鄰區(qū)域劃出,建立的洪湖縣;1987年7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
洪湖,因水而生。洪湖市以其境內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得名,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耳熟能詳。而洪湖之名最早則出現(xiàn)在明朝《嘉靖·沔陽志》上:“上洪湖,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為下洪湖,受鄭道、白沙、壩潭諸水,與黃蓬相通”,“夏,洪湖大水,湖河不分,容納無所,泛濫沿岸,諸垸盡沒,湖垸不分”。
洪湖,也因革命而生。電影《洪湖赤衛(wèi)隊》講述的就是發(fā)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經(jīng)典故事。洪湖境內的瞿家灣鎮(zhèn)是當時全國八大革命根據(jù)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的首府,是長征主力紅二方面軍的搖籃。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進行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瞿家灣革命舊址群及境內湘鄂西蘇區(qū)革命歷史紀念園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而洪湖縣(市)的設立,就是為了更好地紀念這段光輝歷史。
九八抗洪的主戰(zhàn)場
20世紀強度最大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開始于1997年4月,同年12月發(fā)展到最強盛,赤道東太平洋的異常增溫達到極值。受其影響,中國的許多地區(qū)氣候出現(xiàn)異常。
1998年盛夏,天河決堤,強雨聲聲,濁流滾滾,長江上游八次洪峰前呼后擁,湘、資、沅、澧“四水”先后發(fā)難,一場繼1954年之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給長江沿線千百萬人民帶來了半個世紀來罕見的特大災難,湖北省境內1500多公里未經(jīng)整治的長江干堤幾乎全線超警戒水位,超保證水位近千公里,靠加筑子堤擋水的堤長357公里。長江干堤險象環(huán)生、千瘡百孔,發(fā)生各類險情3124處,重大險情390處,潰口性險情30處。
而外有長江、洞庭湖、東荊河三水交匯,內有百里洪湖頂托,三面環(huán)水的洪湖,當時更是個“頭頂一條江,腰纏一道河,腳踏一盆湖”的“水袋子”,加上洪湖江段洪水的安全泄量嚴重不足,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洪湖螺山水文站八次洪峰流量都接近或超過6萬立方米每秒,其中最大洪峰流量達到6.86萬立方米每秒。洪湖成為抗洪最為險要、最為緊迫、最為艱苦的地方。
一時間,百余公里的長江干堤云集十萬抗洪軍民,打響了激戰(zhàn)周家嘴、夜戰(zhàn)青山垸、苦戰(zhàn)蝦子溝、死戰(zhàn)八八潭、血戰(zhàn)七家垸等一場又一場的生死決戰(zhàn)。洪湖,成為九八抗洪的主戰(zhàn)場,十萬軍民在這里發(fā)出了與大堤共存亡的錚錚誓言。
關鍵時刻,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和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總總指揮溫家寶等蒞臨洪湖抗洪一線,指導防汛搶險工作。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小沙角險段向全國發(fā)出了“堅持、堅持、再堅持,奪取抗洪斗爭全面勝利”的偉大號召。
百萬軍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百里人堤,在經(jīng)歷百日鏖戰(zhàn)后,最終贏得抗洪全勝,并錘煉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
一場無情的大水,凝聚了黨心,凝聚了軍心,凝聚了民心,匯聚成中華民族的驚天偉力!多難興邦,殷憂啟圣。偉大的抗洪精神仍然不斷凝聚著國人的心、激發(fā)著國人的情、振奮著國人的神,齊心協(xié)力共同建設美好中國。
建設高新技術試驗區(qū)
大水過后,洪湖人“水退人不退,轉‘題不下堤”,抗洪大軍汗未擦、人未歇,轉身變成了筑堤大軍,追著退卻的洪水在長江干堤上擺開了加筑堤防的戰(zhàn)場。
1999年1月,湖北省政府握緊拳頭下重錘,大膽決策,貸款修堤。在鄂的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yè)銀行積極支持,當即落實貸款3.6億元,率先在監(jiān)利至武漢的211公里最險要的堤段開始建設,其中就包括洪湖長江干堤135公里,洪湖再次成為堤防建設的主戰(zhàn)場。
冬修多挑一擔土,夏汛少擔一份憂。正是這一決定,使得洪湖長江干堤在迎戰(zhàn)1999年長江流域發(fā)生的“98型姊妹水”中贏得了先機、贏得了主動、贏得了堤防工程的安全度汛。
隨后,國家舉國債建設長江堤防,洪湖長江干堤列入了基本建設項目,工程總投資達19.34億元。
整險加固前的洪湖長江干堤除了堤身單薄低矮外,最大的隱患就是堤基滲漏,而在當時解決滲漏問題的首選項目就是錐探灌漿。
在洪湖長江干堤整險加固工程建設中,建設者在采用傳統(tǒng)辦法建設堤防的同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處理堤防基礎問題。
在套口堤段利用振沉板樁成墻技術進行壓縮填充式防滲,在燕窩堤段利用垂直鋪膜技術實現(xiàn)新材料置換防滲,利用多頭小口徑深層攪拌樁技術和高噴灌漿造墻技術分別在中小沙角和燕窩堤段實施防滲墻工程。洪湖長江干堤堪稱堤防高新技術的“試驗田”,這在我國堤防建設史上前所未有。2009年10月,中國水利工程協(xié)會將國家水利工程最高級別的獎項——中國水利工程優(yōu)質獎(大禹獎)授予了這一工程。
一項科學的決策,帶來長江堤防千載難逢的建設良機,帶來長江干堤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來長江治水的歷史性跨越!“溝瀆遂于溢,障水安其藏,國之富也。”從此,洪湖長江干堤被沿堤群眾稱為保命堤、減負堤、致富堤。
生態(tài)堤防的榜樣
工程建設是短暫的,而管理是永恒的、持久的。
在2002年堤防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后,洪湖長江干堤原有的植被一掃而光,變成光禿禿的一片,成了名副其實的“赤膊堤”。洪湖堤防的管理者把“再造百里江堤綠色長廊”擺上了重要位置,打響了植綠、復綠、建設生態(tài)堤防的攻堅戰(zhàn)。
整坡、整地,植草、植樹,成為洪湖堤防人的又一“功課”。
選品種、調結構、建基地,湖北省水利廳、洪湖市政府與堤防管理單位擰成了一股繩,一個千畝護堤護岸林基地在洪湖長江干堤旁建起。
放樣、定點、挖洞、檢查、栽植、澆水、扶正、夯實、涂白、防護,“十步作業(yè)法”將近百萬株林木鋪綠了百里江堤;鋪草皮、扯雜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300多萬平方米的“赤膊”護坡變成了綠毯;“包段負責、掛牌管理,責任連鎖、工作量化”,制度成就了堤防林木、草皮“栽好、管好、長好”目標的實現(xiàn)。
2003 年,洪湖分局被洪湖市委、市政府授予“植樹造林先進單位”。此后又被湖北省綠化委員會、湖北省林業(yè)局聯(lián)合授予“湖北省林業(yè)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2006年,更是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榮譽稱號。
面對殊榮,洪湖堤防管理者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作為一個新的起點高位前行。以一種等不起的危機感、慢不得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加油干的使命感,整治堤容臟亂差、改造堤林老亂稀、控制堤草混亂雜。特別是通過優(yōu)化品種結構、優(yōu)化種植模式、發(fā)展花卉種植、開展苗圃科研,形成了螺山園林、城區(qū)樟林、烏林花卉、老灣苗圃、燕窩泡桐“一段一品”和“一段多品”的防護林種植格局。
初夏時節(jié),驅車百里洪湖江堤,“一堤兩林”迎面撲來,又匆匆退去,仿佛置身在綠色的海洋里穿行、天堂里徜徉。
“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xiāng)”。洪湖長江干堤,好一道綠色長廊、好一道生態(tài)堤防!
離開洪湖,那首曲調悠揚的歌曲又在耳邊響起:“共產黨的恩情比那東海深,漁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