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2016年4月17-19日,全國第二屆“三新”作文教學研討會在荊州圓滿召開。高朋如云,氣氛熱烈,盡情演繹語文人的情懷,書寫“新思想、新探索、新課堂”的新篇章,共同探索作文教學的正道。
不必說全國中語會理事長顧之川先生報告的高屋建瓴,不必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醒龍先生文學故事的無窮魅力,不必說把青春和智慧獻給荊州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的靈動課堂與實用講座,不必說“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的領銜人、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先生的舉重若輕,不必說東道主荊州教科院王佑軍先生、王世發(fā)先生的熱情好客,單是會議期間新認識、進一步認識的幾位女子,就讓人感佩萬千,大呼:“參加此會值得!”
聲音嘶啞的水魚主編
這次會議最辛苦的是“三新”作文教學研究會秘書長、《新作文》雜志社主編張水魚。作為此次活動的總策劃、總負責人,水魚主編在專家邀請、通知擬定、活動安排、人員接待等方方方面操了不少心,從而確保了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
一開始并不知道張水魚主編是一位女子。2014年4月間,我的郵箱收到當時是《語文教學通訊》“課堂”板塊張水魚編輯的來信,她在信中告訴我,我的《迷失在學科叢林中的語文課——兼評韓軍<背影>教學課例》一文寫得非常好,對于當前許多名師課堂中存在的文本解讀過度現象,是一劑強心針,不過她因為工作調整,文章已轉相關編輯。但即使如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出于職業(yè)敏感和責任心,仍關注著此文的下落。后來,此文在《語文教學通訊》(B刊)第10期作為“特稿”發(fā)表,引發(fā)了長達一年多時間、席卷全國的關于《背影》教學的“李韓之爭”。2015年初,在與王君老師交流中,她向我稱張主編為“水魚姐”,我才知道“水魚主編”原是一姐,一朵癡情語文的花朵。
水魚主編不僅對語文情懷深沉,而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也籌備過幾次會議,深知辦會之苦。水魚主編卻成竹在胸,有條不紊。制作漂亮的會議電子邀請函,接待專家,安排活動,井然有序。我看到她時,她總是在一旁安靜地微笑著。那笑容,讓人舒坦,讓人靜心,讓人感覺到語文的溫潤與美好。會議間隙,她拉著我和程一凡老師,與她家鄉(xiāng)的校長、老師合影。我當時有種強烈的沖動,想去看看她的家鄉(xiāng)—— 什么樣的山山水水才能孕育出如此意志堅強、心靈柔軟的美麗女子?。?!
在會議閉幕的時候,水魚主編發(fā)表了簡短的總結性講話。她聲音沙啞,但感情充沛,讓人感覺到“三新”作文底色的醇厚,嗅到作文“三新”的芳香。
登上封面的兩個妹子
此次會議有一奇遇。
從張水魚擔任《中學作文教學研究》(《新作文》)雜志主編以來,有兩位女子登上了雜志封面,一位是成都青羊區(qū)教科院教研員鐘亮,一位是荊州市監(jiān)利縣語文教研員李愛梅。這次研討會,與兩個上了封面的妹子見面了。
鐘亮,一個鐘情明亮的女子,秀外慧中,在鐘愛語文的同時,總把生活裝扮得多姿多彩。2013年中秋節(jié)期間,我參加了她的新書《我愿心如月》的首發(fā)儀式,當時的場面讓人十分感動。她的朋友們一個個都氣質高雅,學問豐厚。該書無論教書育人、相夫教子,還是穿衣煮飯、賞花品茗,都于隨意中體現著用心。文筆優(yōu)美,輕松不乏深刻,幽默不失莊重,纏綿不缺靈動。嫵媚中透出幾分俠氣,柔情里藏幾分豪邁。拿得起,放得下;進得去,出得來。讓我感動的,尤在于她對“正道語文”活動的傾情投入,每天守候在正道群里,經常主持研討、開設講座,為“正道語文”微信撰寫專欄文章。她曾經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友人在正道》,可謂字字珠璣,其中這催人美好的兩句詩時時激勵著我:“友人在正道,讓我不敢老。不敢不成長,不敢不美好。”
此次研討會期間,她作為單位中層干部,本來還有另一個不得缺席的會議,但她告訴我:“水魚姐對語文、對作文教學滿腔赤誠,會議不差我一人,但我一定要去見證這份情懷!要以作文的名義,赴一場春天的約會!以寫作影響寫作,以文字擁抱生活!”她說,這次參會,卻也有意外收獲——與另一位封面女郎李愛梅相擁而泣。
兩位封面美女相見在餐廳。就餐前,我們正在閑聊。水魚主編將李愛梅老師拉到我們面前,給我們做介紹。我一看,發(fā)現了水魚主編挑選封面美女的特征:身材嬌小,面容姣好,活力四射,周身透出語文氣息。兩位封面美女緊緊擁抱,我看到了她們眼角的淚花——也許是我眼角有淚花,我也想伸出雙手去擁抱。遺憾的是,此時她們太激動了,都沒有空理會我。水魚主編站在旁邊,開心地笑著。
一路秦風一路情
此次荊州會議,讓我對一線語文教師的好學上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語文教育更多了一份信心。結論來源之一是來自陜西的兩位美女老師——張永娟和姜艷。
這兩位老師是正道語文群友。2015年10月在重慶永川第二屆全國正道語文年會時我們見過面,她們從陜西輾轉到了重慶永川。會議前我與張永娟老師有過簡短對話,由于會務事多,沒有深入交流。閉幕式上,我做了會議總結講話。結束時,張老師守在主席臺側,兩眼飽含熱淚地對我說:“李教授,您的講話太鼓舞人心了。我一定要擁抱您一下?!蔽耶敃r心想,這是一個多么感性的語文老師啊。之后在群里也有過一些交流。
但我不知道,她和姜艷老師都是自費來參加會議的老師。這次荊州會議,我沒有主持會務,也就相對清閑。她們剛好坐在我身后,我們也就多了一些交流的機會。18日晚上,她們二人來到我們成都同伴下榻的賓館,我們十來個人一起暢聊語文,展望“三新作文”的美好前景。從閑聊中,我了解到,她們去年是自費參加永川會議,今年荊州會議也是自費。她們還自費參加了不少語文專業(yè)會議。一個一線教師,工資收入并不高,為了語文節(jié)衣縮食,四處求學,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求學精神啊!這是一群什么樣的語文人??!
從她們身上,我看到了20年前的我。那時錢夢龍、魏書生等名家先后到達州講學。我當時借調到所在學校工作,沒有領到工資。為了不錯過學習機會,我借錢去參會。在會場門外,我毫不猶豫地買了書,交了會務費。晚上住在狹窄、昏暗、臭熏熏的小旅館,把衣服和新買的書作為枕頭,但所有的困窘都被興奮的聽課情緒所淹沒。20年后的2013年,我和錢夢龍先生一起在昆明講學,在賓館房間暢談了近兩個小時。那么近距離地與心中的偶像在一起談語文,讓我感動萬分、感謝萬分—— 我感謝錢老,感謝活動組織者周麗蓉老師,也感謝20年前那個單純得心中只有語文 的我。
從兩位陜西女老師四處奔波求學的經歷中,我深深感到,年輕教師的成長除了外部的環(huán)境外,更需要內在的追求與夢想。常聽一些教師感嘆自己沒能來參會,其理由很多。其實,“有夢不覺人生寒”。也許領導不同意、課程換不開、工資不夠用,這些都是事實,但有沒有超越這些困難的夢想與情懷,也許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夠走多遠的最關鍵因素。
我的師傅中多了一姐
我是一個在生活上十分弱智的人,出門在外常常為了吃飯、穿衣發(fā)愁。這次荊州會議,本來會務組已為我安排好了一切,但我覺得不能脫離成都諸君,于是充分感受了“成都一姐”——都江堰市語文教研員傅一的魅力。
每頓飯,她都提早給我們安排好用餐地方,每個菜肴都特別能體現出荊州味道,從“粥道”到“青親菜”,在享受作文研討的精神大餐后,我們的舌頭也享受到了荊州美味。我們充分體會到二者兼美的人生趣味。在這一過程中,我第一次知道可以用“大眾點評”尋找美食?!耙唤恪迸c我們細心周到的暖男陳劍泉先生珠聯璧合,為我們開會去除了后顧之憂。參加會議,有人這樣細心、貼心地安排生活,真讓人感到幸福。
荊州會議,女子如花正燦爛,其魅力如花,情懷如花,情義如花。我何其幸也,正逢綻放,見證花開!是為記。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