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蘭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闭Z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是積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也是語言能力系統(tǒng)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一切文學的基礎。語文教學就是語言運用的教學。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在聽說讀寫實踐中感受語言,領悟語言,形成語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洪鎮(zhèn)濤被稱為語感派的代表,他曾多次提出:語文的任務是組織學生學習語言,不是研究語言,學習語言是語文的根本,是語文的個性,而學習語文的改革之關鍵在于教法改革。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知感受感悟的能力呢?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
一、讀中感受,觸發(fā)語感
洪鎮(zhèn)濤老師總結學習語言的唯一途徑時,指出第一步就是“感受”,也就是要求學生盡可能廣泛地接觸各種典范的語言材料即文學作品,在反復的感性接觸中增加自己的語文積累,提高自己的語言感應能力和領悟能力。現在編排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通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很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還有生動活潑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去感受課文的語言,而感受語言唯一的辦法就是讀。
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
1.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在朗讀課文時,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
2.對學生進行多種方法練習,在讀中提高,讓每個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可采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教師引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等形式,為每個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在課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如,課本劇表演、詩歌朗誦、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等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廣闊的朗讀環(huán)境。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和開展課外的朗讀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準讀好文章,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大大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3.要求學生正確朗讀,并且進行技巧指導。要求學生正確朗讀必須做到:發(fā)音清楚,讀音準確,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數讀,不重復讀。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把讀擺在第一位,首先應該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再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形成自己的語言,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這樣對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角度看,也大大豐富和擴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品中體會,領悟語感
在整體感受語言后,應積極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透過語言文字去體會深層次的含義。教師應教會學生找到課文的品味點,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去咀嚼語言的味道。
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捕捉一篇課文的品味點,在教學中要牢牢地把握住品味點。那么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品味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從整體上來把握,如體現文章的中心思想部分;(2)用得好的字詞句;(3)從課后思考題在文中找出相應的部分;(4)改變語序的句子;(5)精彩描述的句段。
抓住了品味點,如何進行品味,形成語感則是關鍵。根據語言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品味。比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文時,教學“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換成“走進這片樹林,鳥兒鳴叫,露珠晶瑩”,這種表達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哪句寫得好,來體會原文作者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感;又如教學《海上日出》這篇文章時,要求學生先讀句子“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痹僬f說這個句子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然后從句中所描繪的景物、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再品詞賞句,體會海上日出的壯觀和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也可讓學生從太陽的動態(tài)變化入手,指導學生進行想象朗讀,品味描述太陽上升的詞語,如:“慢慢”、“一縱一縱”、“使勁兒”,體會想象太陽吃力上升的樣子,學習作者是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反復的品詞、賞句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海里,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儲備”。
如何品味,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摸索實踐,結合具體語境,對文章的詞、句、段的妙處、韻味、表達效果等,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說出自己的感覺和印象。意思明了的句子多讀讀,內含豐富的句子細細品味,達到心領神會的目的,逐步培養(yǎng)語言感知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先找準語言品味點,并恰當地引導學生品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剛開始時,學生感到新鮮,難以適應,習慣了之后,他們就會主動地把品位語言作為一種解讀文章的方法。從而不斷地加深自己的語言底蘊,提高自己的語言感受能力,并一天一天進步、成長。三、背中積累,積淀語感。
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yǎng),是在長期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一種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辈⒅鲝埗嘧x作品,多訓練語感,必有助于駕馭語言文字?!蔽覀兊膶W生感受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又通過有目的的語言品味訓練,應該說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但要真正的形成語文能力,還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為學生由于能力和閱歷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達到悟透悟徹的程度。因此我們遵循學生機械記憶強的特點,給時間讓學生去背去記,這種熟讀成誦的方法在詩歌類及較深奧的名作類(如老舍的《草原》)教材的教學上應充分得以體現。學生將大量的古今精品通過機械記憶先吞下去,通過長期積累,把這一切積淀成語感。
三、練中實踐,習得語感。
練指語文訓練,訓練學生的表達。語文訓練重在表述,而不在判斷。
具體作法是:“一看,二聽,三說,四品,五誦,六寫?!薄翱础?,用敏銳的觀察表現你對文章的理解和領會?!奥牎?,有聽讀、聽講、聽辯;聽廣播、聽電視、聽老師讀、聽同學讀等等。主要是用聽覺來感受語言材料,鍛煉迅速捕捉語言信息,整合語言材料的能力?!罢f”,有自己說、給人說、正式演說,也可有復述式的說、拓展性的說、原創(chuàng)性的說等等。既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也鍛煉在看后、讀后、聽后迅速把語言信息轉化為自己口頭語言成品的能力?!捌贰?,充分運用美讀感染法、語境創(chuàng)設法、切己體察法、比較揣摩法以及增刪減改等方法訓練學生?!罢b”,即吟誦。它是在深入理解、熟練誦讀基礎上的一種更投入更具情味,更具有自我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表現力的個性化誦讀。吟誦到真切處可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偃仰嘯歌,物我兩忘,唯情唯詩。
“寫”,語文教學的成果最集中的體現在寫作上。寫作教學除了花極少的時間讓學生適應局限性寫作外,更多的是遵循自由寫作原則。寫作應是情感的自然觸發(fā),心靈的自由飛翔,思想的自由馳騁三者融合的一種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改變慣常的應付式周記模式,提倡寫生活隨筆。堂內作文,也盡量減少束縛,命題力求開放,靠近生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加強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語文教師應充分地發(fā)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朗讀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在自覺的朗讀訓練中,通過這種讀——品——記——練的長期反復、持之以恒的語言訓練,隨著感悟與理解能力的增強,在長期反芻、揣摩中,學習語文的目標將一定會實現。
(作者單位:廣東省同福中路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