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摘 要:隨著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漢語語言教學之外是否要進行文化教學,文化教學在漢語教學中應占有多少比例、具有什么樣的地位,是漢語教師面臨的巨大問題。本文以文化作為出發(fā)點,從文化的定義、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文化因素教學與文化教學三個角度進行簡單的闡述,提出對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文化;語言;文化因素教學;文化教學
在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今天,教學體系系統(tǒng)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豐富化已成為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主要特點。在實際漢語教學中,“怎么教、誰來教”的問題已經(jīng)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教什么”的問題仍然是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尤其是在文化教學方面。盡管幾乎所有的漢語教學工作者都認為應該進行文化教學,但是對于是否要開設專門的文化教學課程以及文化教學內容如何選擇目前并沒有比較一致的觀點。
一、文化
不同國家、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對文化下過定義?!洞蟀倏圃~典》將文化與自然相區(qū)分,指出文化是“人通過對自然的加工而創(chuàng)作的世界之總和”。泰勒從民族學的角度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社會成員個人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掇o?!窂膹V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做出定義:“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采用了《辭海》中對文化廣義方面的定義,并強調“特指精神財富”。
二、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多年來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文化語言學學科的形成使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然而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與文化存在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無論語音、文字、語義、語法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語言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與特性,代表著一種深刻的文化現(xiàn)象。一個民族在各個時期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財富,都深刻的保留在自己的語言之中,而各民族的語言又與該民族所擁有的其他文化成分構成自己民族文化的整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同樣,離開語言,文化也會失去傳遞信息的載體。
(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語言與文化的這種聯(lián)系,就決定了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漢語國際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第二語言的教學,其目的在于使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生有效地掌握漢語這一工具進行交際。由于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因此在進行語言教學時必須對語言中的文化因素進行講解。另外,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一種物化的表現(xiàn)形式,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文化中所包括的意識形態(tài)、思維方式等,都是影響漢語學習者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因素。
三、文化因素教學與文化教學
(一)文化因素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定位。關于漢語國際教育中涉及的文化方面的教學問題,本文傾向于將其分為“文化因素”教學和“文化”教學。
所謂“文化因素”教學,就是對由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或隱藏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文化進行教學。而“文化”教學則包括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交際習慣,以及在漢語學習的不同階段所需要的文化知識的教學。文化因素教學包括漢語語音、文字、詞匯和語言結構內部中的文化因素,語言教學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文化因素,以及語言運用的文化背景因素的教學。文化教學也并不是將所有的文化內容都作為教學內容絲毫不差的教授給漢語學習者。本文所說的文化教學,主要指的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即作為一個整體體現(xiàn)民族特點的文化。
(二)文化因素教學與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目前,漢語國際教學界對于怎樣開展文化因素教學和文化教學,是否要設置專門的文化教學課程,以及文化教材、文化知識內容的選擇都持有爭論的態(tài)度。
有些學者以來華學習漢語和在國外學習漢語作為是否開設文化教學課程的區(qū)分,認為由于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在中國學習漢語的學生不需要單獨開設文化教學課程,只需要在進行語言教學時,將本課涉及的文化在語言教學課堂進行簡單說明即可,因為這些學生處于中華文化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不知不覺中,就會了解中國文化;而在國外學習漢語的學生,由于他們并不處于中華文化的語言環(huán)境中,因此要加強這些學生的文化教學,開設專門的文化課程。
關于文化教材及文化知識的選擇,目前專門介紹中國文化知識的教材并不多見,且在這些僅有的教材中,所選內容相差甚遠。以中級水平的文化知識教材為例,《文化全景——中級漢語教程》主要涉及中國節(jié)日、景點、工夫、詩詞歌賦、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以民風民俗、文學藝術、山水景觀、園林建筑、科學技術、歷史人文為教授內容;《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閱讀教程》中的文化知識則包括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禮俗,中國的皇帝制度,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讀書做官: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幾個部分。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各教材對文化知識的選擇并不統(tǒng)一,甚至出現(xiàn)很大的偏差,其中有些文化知識并不適合中級階段的學生學習,但仍然出現(xiàn)在教材之中。
(三)文化因素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建議。本文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學習漢語,都需要同時進行文化因素教學和文化教學,地域不應該成為課程設置的標準。在中國學習漢語的學生,如果他們沒有熟練掌握漢語,即使處于中國文化圈內,也不能或很少主動感受中國文化;而在國外學習漢語的學生,如果他們對中國充滿了極大的興趣,即使他們不處于中國文化圈,也會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國文化,使自己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并使用漢語進行交際。
編寫具有普適性的文化教材是現(xiàn)在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針對漢語學習者學習的不同階段,對該階段學生進行與之學習階段相適應的文化因素及文化知識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學到地道的語言,避免在交際中因對文化的不了解而產生交際障礙,同時也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了解中國文化。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