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明人楊慎有名詞名句:“滾滾長江東逝水”,寄語歷史無情,聲聲慨嘆;又隱喻歷史明鑒,呼喚世人在嘆息聲中尋覓生命永恒的價值。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衷情紀念孫中山,就在于景仰他的生命價值,在于他還“活”于當下。他“在世”的理由很簡單,他開創(chuàng)了共和偉業(yè),留下了不朽精神。毛澤東說: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jié),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①
孔子代表歷史的中國,孫中山則代表現(xiàn)代的中國。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說,孫中山對儒家學說有批判、否定與繼承的關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等級”,“君臣、父子”界限分明;孫中山的思想的核心是平權(quán)博愛,揭橥“三民”,歸宿平民。從平民學說這一視角去審視孫中山,他所創(chuàng)立的現(xiàn)代文明學說,代表著現(xiàn)代世界潮流。
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先驅(qū),他的思想、功業(yè)與精神已經(jīng)對中國影響了一百多年,其平民精神已經(jīng)逐步深入人心。這是因為孫中山的精神代表著民族的精神:天下為公,與時俱進,百折不撓,公仆平民。
審視任何一位歷史人物,要從大處著眼,看他對民族的情感有多深,對國家的貢獻有多大,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廣。孫中山的偉大,緣于為中華民族奮斗畢生,把一生貢獻給了祖國。他的天下為公精神,愛國若命是內(nèi)蘊(原動力),振興中華是核心,鞠躬盡瘁是取向。
愛國若命是內(nèi)蘊:①孫中山說:“愛國心重者,其國必強,反之則弱?!彼⑼瘯r代到檀香山(1896年劃歸美國),“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在檀島接受西式教育,地理、算學、英語;一個“奇怪的箱子”(信筒),沒有翅膀,將信從大洋的這邊轉(zhuǎn)到那邊;潔凈的街道、井然的交通、文明的社會——與家鄉(xiāng)祖國的反差,是多么的強烈!在香港習醫(yī)期間,假期回鄉(xiāng),便著手整治村道,設置街燈,倡導鄉(xiāng)村文明。大學畢業(yè)后從醫(yī),收入不菲,自己過上等安逸生活不成問題,但是他只能治愈人們身體上的病痛,解除不了國民政治生命的憂患,于是他從醫(yī)人轉(zhuǎn)業(yè)醫(yī)國,立志拯救國家和中華民族。他在大學畢業(yè)不到兩年就完成這一思想轉(zhuǎn)變,可見其愛國心情何等迫切!及至北上求見李鴻章、上書失敗,更堅定了其醫(yī)國報國的決心。于京津考察的同年遠赴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職業(yè)救國的道路。孫中山的救國無改良與革命之分,只有時空之別。有學者提出,上書李鴻章失敗后,即從改良轉(zhuǎn)向革命,赴檀香山采用革命的手段反清,這是值得商榷的。
振興中華是核心。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誓詞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奮斗綱領,《興中會章程》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十年后在日本東京組織具有全國意義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為宗旨,與興中會的綱領相比,有明顯的不同,更加細化、全面了。振興中華的前提是推翻清朝專制政治,創(chuàng)建民主共和政體。這個共和政治就是建立主權(quán)在民的國家,建設美國總統(tǒng)林肯于1863年11月19日演講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社會。
他的民生理念、實業(yè)建設思想,在民元年間體現(xiàn)于對民生思想的宣傳和全國鐵路建設的謀劃。十年建二十萬里鐵路,在時人看來是難以實現(xiàn)的“空話”,但在實業(yè)熱潮起步初時,提出民生建設的遠大目標,對動員全民參與、激發(fā)工商熱情,推助實業(yè)升溫,無疑需要戰(zhàn)略的號角!1919年,他用英文撰寫《實業(yè)計劃》,則是將“振興中華”思想化為宏偉藍圖的展示。他晚年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掠的理念,收回“關余”的斗爭,充分體現(xiàn)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情懷。
鞠躬盡瘁是精神取向。孫中山為民主革命鞠躬盡瘁精神集中體現(xiàn)于他的遺囑中。他的遺囑有三份:《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及《致蘇聯(lián)遺書》,于臨終前十七天(1925年2月24日)立下?!秶逻z囑》:強調(diào)“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革命尚未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都沂逻z囑》:闡明“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chǎn),其所遺衣物書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這里應該指出,他在上海的住宅還是華僑贈送的。在《致蘇聯(lián)遺書》中,“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臨終前仍念念不忘:“和平、奮斗、救中國”,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試問,普天之下,胸懷坦蕩、大公無私,心念蒼生,振興中華,造福子孫,關切世界一切受壓迫的民族和人民,能有幾人?孫中山天下為公,上善博愛,才是人類真愛!
順潮、開先,是每一位與時俱進的智者引領時代風騷的精神風貌,也是后人衡量他們對人類文明貢獻的標尺。孫中山與時俱進精神的鑄成,得益于早年的思想積淀。當絕大多數(shù)國人還在睜眼看世界的時候,孫中山就用世界的眼光來審視中國了。孫中山領導中國進行民主革命,對世界來說,是順潮。因為,那時世界潮流的走向是民主政治:“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發(fā),人智益升,物質(zhì)發(fā)舒,百年銳于千載”。對中國來說,是開先,因為時人還處于封建向君憲過渡的思索之時,孫中山便提出“三民主義”綱領,在政治取向上遠遠超越同儔。
孫中山提出創(chuàng)建民主共和的理念是“與時俱進”、追趕潮頭的體現(xiàn)。1904年,他在《駁保皇報書》中提出“革命之結(jié)果,為民主政體也”。1905年,他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大會的演說時擲地有聲:“若我們今日改革的思想不取法乎上,則不過徒救一時,是萬不能永久太平的。”要“把我們中國造起一個二十世紀頭等的共和國”,“要擇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來救我們中國”,“其進步方速”!孫中山提出民主共和的奮斗目標之后,繼而領導同盟會同仁以《民報》為陣地,對《新民叢報》發(fā)起大論戰(zhàn),逐漸在海內(nèi)外贏得了民主共和的思想陣地,革命風潮由是乘勢而起。
以世界的眼光與時俱進,貫穿于孫中山精神的始終?!秾崢I(yè)計劃》的問世,當可譽為孫中山經(jīng)濟建設取向的輝煌成果?!秾崢I(yè)計劃》的英文版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國際共同開發(fā)中國經(jīng)濟計劃”),先是由孫中山用英文寫成,是為呼吁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開發(fā)中國經(jīng)濟的宣言書。后由朱執(zhí)信、廖仲愷、馬君武、林云陔等譯成中文,這幾個人都是留學外國回來的,具有敏銳的國際眼光。懂得開放,才能準確認識世界的大變化,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在該書中,最能體現(xiàn)孫中山思想“亮點”的是“和平·發(fā)展”。他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經(jīng)濟蕭條的走勢,提出“開放”主張,在“不失主權(quán)”的前提下,“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無人才,即借用外國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diào)和此兩種人類進化之經(jīng)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也”。美國學者對此做過高度評價,說孫中山作為一位“民族主義領袖竟有了強烈的國際主義思想意識!在為中國現(xiàn)代化奮斗的過程中,孫中山清楚地認識到,在達到民族平等的目的后,與國際社會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他還想到未來的國際合作是世界和平的基礎”。①誠然,《實業(yè)計劃》在當時缺乏具備實現(xiàn)的條件,卻完全沒有減弱其中國現(xiàn)代改革開放宏圖的成色。將百年來中國建設的成就與孫中山當年的宏圖相比鑒,孫中山的與時俱進及遠見卓識,委實令人仰止。
蘇俄“十月革命”成功,孫中山從蘇俄的勝利看到了曙光,又從五四運動中看到了新生革命力量的涌現(xiàn),他毅然改組國民黨,施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創(chuàng)建國共合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推動國民革命高潮,把其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升華至頂峰。
孫中山與時俱進與世界相互動,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推向世界。他倡導世界人類要樹立替眾人服務的新道德,確立“天下為公”的理念。主張用新的道德建構(gòu)世界和平的新秩序。提倡東方“王道”,反對西方“霸道”,聯(lián)手世界被壓迫民族與人民共同奮斗,從帝國主義霸權(quán)中解放出來。他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乃是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視的精神智慧結(jié)晶。
古語云:“多難興邦?!睔v史上的偉人無不矢志不移,于風霜磨難之后,成就一番偉業(yè)。挫折蘊含機遇,艱險激勵前行。孫中山最令人敬仰的精神就是百折不撓。他有一句名言,叫“有志竟成”,也曾經(jīng)多次說過“憂國之責,未敢稍懈”,“憂國之責,義不敢懈”。孫中山成功的秘訣是“越挫越奮”。他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反過來說,他的一生又是勝利的一生。因為他不怕挫折,跌倒了爬起來繼續(xù)奮斗,所以說他一生都是勝利者。他給人們展示出勇往直前的風貌:不斷探索、不斷增長見識、不斷磨煉心智與毅力、不斷前進。
自1894年從事職業(yè)革命伊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為了民主革命,在海外整整奔走了16個年頭,二次革命失敗,又在海外流亡近4載春秋。他吃盡政客的“白眼”,飽飲軍閥的委屈。年輕的時候,人們瞧他狂妄無知;流亡的歲月,人們冷眼相送;革命之初,人們視之“洪水猛獸”;晚年壯志,卻有令難出“帥門”。舉凡艱難頓挫,未能將其置于“死地”,反而使他變得“斗志昂揚”!
辛亥前的16年,他組織過十次反清武裝起義,他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喚醒了一大批為理想而獻身的知識志士。黃花崗起義,林覺民烈士的絕命書,以死報國,舍生取義,可以喻為孫中山精神的化身,讀來催人落淚: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越袢諘r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人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有幾組數(shù)字值得歸納:孫中山一生有64個名字(為了革命有34個化名),在海外流亡革命20年,5次“立黨”,10次“武裝”反清,3次在廣東建立政權(quán),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進行過4次革命,留下近千萬字著作,臨終囑托全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边@些數(shù)字應是孫中山百折不撓精神的代名詞!
他每遭起義失敗又去籌款,他總能籌到款!有人說他是“孫大炮”,問他“孫文,孫文,你說要打倒清朝,請問你用什么兵力去打倒?”孫答:“我們有很多軍隊。清朝的軍隊就是我們的軍隊,清朝皇帝在給我們訓練軍隊呢!”孫中山真是太有才了,他以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醫(yī)生的“技藝”點中了清朝的脈門——朝廷訓練的新軍不正是日后推翻清朝的主力軍嗎!這門大炮的確有“火力!”孫中山講振興中華,講祖國與華僑是父子與兒子的關系,很動人,也很感人,所以他調(diào)動了華僑革命的積極性。
闡述孫中山于艱難時期百折不撓,需要對“中日盟約”做出解答。史載:1915年2月5日孫中山、陳其美與日本民間人士犬冢信太郎、山田純?nèi)珊炗啞吨腥彰思s》。臺灣李敖對此有非議,說:“我們還是要做善意的好的解釋,就是孫文為了救國而賣國,不是嗎?”關于此約,臺灣多人發(fā)于情感,認為偉人不可能做出此事,文件是偽造的。但是廣東大多學者即認為,從主客觀因素考察,可以認為其真,強調(diào):孫中山作為流亡客,在國內(nèi)無立錐之地,他何來的“國”,又如何賣“國”?孫中山說過“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謀求生存,再圖發(fā)展,何罪之有?即便是真,亦無損其偉大!一個普通人尚且有復雜的性格,何況是那些縱橫馳騁的歷史巨人呢!更何況,孫中山是人,不是神。史學研究,應有溫情與敬意。
孫中山畢生奮斗,追求平等博愛、高倡公仆平民精神。為此,孫中山言與行俱,率先垂范,令人可佩。
生活律己,是孫中山最高尚的品德和風范。操勞革命期間,他乘船是二等票,從不買一等;經(jīng)常入住大多坐落于貧民窟華僑的洗衣店;有一次演講回程,連5分錢的乘車票錢都沒有,只好走路,還跌了一跤;他講究飲食,不喜歡奢華,喜吃家常菜,有次請?zhí)平B儀吃飯,特備了一只囪水雞,唐氏一下將雞吃完,孫中山便用咸魚下飯。
任人不唯親,孫中山以身作則,警示家人不爭權(quán)。胞兄孫眉,先后為革命捐資計70萬美元,以至傾家蕩產(chǎn)。民國成立之際,廣東一些革命黨人爭相提議孫眉出任廣東都督。孫中山復函勸說大哥:為大局著想,缺乏從政經(jīng)驗,當了都督,徒增麻煩,不如發(fā)揮經(jīng)商長處,投身實業(yè)。最后說服了大哥。
官員是“公仆”。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期間,揚州一位80多歲的蕭姓鹽商,求見總統(tǒng),問他有何事,說只想看看民主氣象。他見了孫中山,行三跪九拜禮節(jié),孫中山連忙將他扶起,說:“總統(tǒng)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笔捠蠁栆桑骸翱偨y(tǒng)若是離職后呢?”“總統(tǒng)離職之后,又回到人民的隊伍里,和老百姓一樣。”蕭氏聽完興奮異常:“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p>
卸任當“平民”。孫中山卸任后,一次偕友人游覽杭州,當?shù)鼐鞆d派人跟隨警衛(wèi),隨行馬湘發(fā)現(xiàn)后報告孫中山:“有兩個警察從車站跟著我們來到這里,說是來保護貴人的。”孫氏隨即上前對警察說:“警察職務是維持地方治安,我是一個平民,為何要跟來保護?快回去執(zhí)行你們的任務吧!”孫中山從革命之初(1897年)自稱“余為世界之一平民”伊始,到倡導“平民革命”,再及平民總統(tǒng)、平民品格,卓乎儕輩矣!
要之,在孫中山的血液里、骨髓中都浸潤著“平民”的基因,進而升華為平民精神。在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平民的“神”!
有人把民元孫中山“讓位”說成是高風亮節(jié),這與歷史事實相悖。應該說是客觀所逼的“讓”,不是主觀主動的“讓”!辛亥革命的迅即成功,乃由各界反清組織的“合力”促成,當各省諮議局為脫離朝廷的“獨立”“光復”運動不遺余力的時候,經(jīng)已為大總統(tǒng)“非袁莫屬”埋下伏筆。立憲派與革命派“攜手”合作,推助了清朝覆亡的加速,袁世凱“呼之欲出”際遇于時人的民意之中,這種歷史的“選擇”便變得順理成章或水到渠成。
公仆平民的精神在于教化,勤于引導,尤其是青年。1912年孫中山視察青島,有志士求“訓言”,孫中山告誡:“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在往后的不同時空,他孜孜不倦地對“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進行闡發(fā)和深化。1916年8月,在杭州督軍署宴會上演說:
凡職業(yè)無論大小,官階無論高卑,若不能立志,雖做皇帝,做總統(tǒng),亦無事可做;若能立志,則雖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
1920年7月在《〈新疆游記〉序》強調(diào):“有志之士,當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1923年12月在嶺南大學懷士堂發(fā)表演講:
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業(yè)成功。如果一件事業(yè)能夠成功,便能夠享大名。所以我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并一再諄諄寄語:“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薄傲⒅?,還要合乎中國國情。”“要諸君立志,要有國民的大志氣,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家變成富強?!雹偎麖娬{(diào)青年人要有遠大的理想,也就是訓導祖國的未來要有為國民服務的精神,無論為官為民,都是為國家出力,為人民造福。如是,為開先民氣、養(yǎng)育民德、鑄造民風,為民國建樹道德文明,“讓將來民國的文明,和各國并駕齊驅(qū)”。
公仆平民精神,講的是奉獻,而不講索取。孫中山時時處處榜樣垂范。如果要說他也講索取,那他一生只向書本索取知識,向自然就索取智慧,向民眾索取力量,向人生索取精神寄托。他的侄兒孫昌,為革命犧牲,英年37歲。孫中山親書橫幅“為國捐軀”,以表彰侄兒的無私奉獻精神。
孫中山的精神,鑄造了他為祖國鞠躬盡瘁的品格,奠立了他趕潮開先的思想基礎,支撐著他百折不回的革命意志,成就了他創(chuàng)建民國的革命事業(yè)。隨著歷史的積淀,時間的推移,實踐的檢驗,通過理想與人格,功業(yè)與精神的比鑒,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將會更深刻作用人們的認知,孫中山的形象將會越來越高大、越來越偉大。再過五十年,再過一百年,他在全世界的影響要比今天更廣闊、更深遠。以郵票的發(fā)行為切入,美國于1942年、1961年,蘇聯(lián)1966、1986年,羅馬尼亞1966年,阿根廷1966年發(fā)行了孫中山的郵票,一個國家印發(fā)另一個國家名人的郵票,這需要文化認同,更是對其歷史地位和歷史影響的肯定與褒揚。
物質(zhì)不滅,精神尤甚?!叭祟惗Ь瘢瑒t必非完全獨立之人?!薄獙O中山的話,樸素無華,辯證深刻,理喻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