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
好譽而惡毀,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豁達之人倡導(dǎo)把毀譽置之度外?!把氵^寒潭,雁過而潭不存影?!蔽覄t認(rèn)為置之度外,固然可以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但將它置之度內(nèi)并加以分析,也許會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助益。
我主張首先要分清毀譽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來龍去脈,這些情況弄不清楚,只談毀譽,至少是有點模糊?;蛘?,不分析不研究不思考,一聽別人贊譽就沾沾自喜,自我膨脹;一聽毀謗就火冒三丈,甚至懷恨在心,當(dāng)即給別人武斷定性,一味地“黨同伐異”或“臭味相投”,籠而統(tǒng)之,一鍋糊涂粥,這些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由于各人稟賦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好惡觀等等,都不會一樣。比如吃飯,有人愛吃辣,有人愛吃咸,有人愛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愛紅,有人愛綠,有人愛黑,如此等等,真可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希望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愿有毀。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蕓蕓眾生,誰能無瑕!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友,也會有“非友”,我不用“敵”這個詞兒,避免誤會。友,難免有譽;非友,難免有毀。因人看事的角度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會面對毀譽。
受到批評后感到埋怨與委屈,下意識地把問題推給外境和他人,是一種自我保護和自尊心的表現(xiàn)。普通人都是“聞過怒,聞譽樂”,人家說句好話,就會感到愉快;受別人毀謗,就產(chǎn)生苦惱,永遠活在別人的語言當(dāng)中。因為我們太執(zhí)著,太愛惜自己,“愛惜自己的聲譽就像鳥愛惜自己的羽毛”嘛。
孔門賢人子路“聞過則喜”,古今傳為美談。子路大概是一個粗線條也是一個大智慧的人物,我們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但至少我們可以理智地大致分析一下:誰毀你?誰譽你?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則喜”,或是“則怒”。喜,不要過頭;怒,也不要沖冠?;蛘?,更進一步,我們?nèi)裟軌颉奥勛u恐,聞過欣”,感恩斥責(zé)和鞭打你的人,從他人的毀謗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在挫折中進步,在問題中成長,那不是一件好
事嗎?!
從另一角度看,嫉妒是一種特殊的羨慕,被毀謗或許是一種反面的贊嘆,也是毀謗者自己無能的告白。人,為什么被毀謗呢?因為太好了,太突出了,站在人家的前面,擋住人家的視線,因為長人一截,人家就準(zhǔn)備剪掉他。這時候,被毀謗的你更要謹(jǐn)慎地揚長避短,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但有時候必須得接受這個事實,有的人出現(xiàn)在你生命里,就是專程給你添堵的,沒有任何和解的可能。當(dāng)你看清了一個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諒的意義;討厭一個人而不翻臉,你就懂得了至極的尊重?;钪傆心憧床粦T的人,也有看不慣你的人。
韓愈在《原毀》中寫道:“古之君子,其責(zé)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惠p以約,故人樂為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yán)格而周密,他要求別人寬容而簡約。嚴(yán)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進行道德修養(yǎng);寬容而簡約,所以人們樂于做好事。韓公不僅弘揚道統(tǒng),提倡師道,而且溫柔敦厚而不迂腐,俯仰呼應(yīng)處那種深意頓挫的文風(fēng),那種士大夫的氣象與格局,更令我嘆服。
我們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為別人的贊美、肯定而活,不被他人的評價與眼光左右,也不患得患失,自我的價值依附于外在給予的虛榮;我們也不受流行思維的誘導(dǎo),不從眾不盲信,因為我們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與判斷。即使別人說我們?nèi)绾稳绾尾缓茫覀円膊槐厝ソ忉?,有時候越解釋是越不清楚的。要讓別人理解你,你只有離開他,當(dāng)你要去解釋什么,人家會認(rèn)為你一定有錯而心虛。
“升沉不定都如夢, 毀譽無恒卻要聾?!背聊菤ёu最好的答復(fù)。我們的胸襟如果非常開闊,面對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如此不動的心境,任何人對我們稱、譏、毀、譽都不會影響情緒起伏。我們要做的是,默默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由他人去說吧。
對待毀譽,我們應(yīng)該有“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的古代君子的格局與氣象,多自律和提升自己。至于交友,遠離愚癡人,尊敬有德有智者足矣。
人生無法做到完美,我們只能盡力,剩下的交給命運。
紛紛毀譽何勞問,自信歷史有公論。
(選自《善者》2016年6月,薦稿人:郝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