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陵
摘 要: 陶淵明詩歌中的鳥有多種類型充當了多種角色,但每一次對鳥的描寫,都是陶淵明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表達,那翼翼歸去的飛鳥承載著的是復雜的感情,這里面有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有少年詩人對仕途的追求,有晚年詩人對自己白首未成的感慨,而這情感全部寄托在了飛鳥身上。
關鍵詞: 鳥 陶淵明 寄托
“陶學”自1985年鐘優(yōu)民先生提出以后,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對于陶淵明的研究歷來有不同的說辭,可知對于陶淵明的研究確如盲人摸象,本文從陶淵明詩中“鳥”的這一意向出發(fā),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分析陶淵明復雜的人生和情感。
一、君當恕醉人
生活在晉宋之際的陶淵明也許習慣了那些杜康陪伴的日子,這是社會風氣,抑或是性格使然?我想,大概是兩者皆有之的。遙望過去,漂泊于歷史的塵囂之外的,是那個“閑靜少言”的身影。他是梁啟超口中的“江西文學第一人”,在“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然而在歷史的大浪中,他又真的能夠做到不喜也不懼嗎?我想,如果詩人真的能夠釋懷,何苦還為自己辯護道:“君當恕醉人”?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確鑿。”①那么陶淵明為何要發(fā)出“君當恕醉人”的吶喊?
古來圣賢往往與酒結(jié)緣頗深,想來與酒可以解憂這一說法逃脫不了干系,這樣說來陶淵明的“醉”是有理可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場嗜酒、清談的盛宴,也是一場思想文化的盛宴,那些“怪誕之人”像是約好了似的紛紛趕來。等到了陶淵明所在的晉宋之際,社會動蕩依舊,人心惶惶依舊。再加上魏晉門閥制度,讓原本動蕩的年代變得形若枯槁。說來陶淵明的家族不是草芥,在《命子》一詩中,他按照當時社會中的門閥觀念敘述家族的歷史,贊揚他的祖德宗功:“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為虞賓,歷世重光?!薄疤諟Y明可考的直系祖先只有陶侃,以及侃父吳楊武將軍陶丹?!雹凇暗翘召┳鳛槟戏胶囟蜍姽ぶ蒙盹@要之位,與當時處于政權中軸和文化優(yōu)越位置上的門閥士族始終是隔膜的?!雹厶帐弦蛔澹瑥奶召┲蟮匚幌陆?,陶淵明的父親沒有出仕做官,因而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則完全以寒素士人自居。顏延之在《陶征士誄》一文中說道:“爵同下士,祿等上農(nóng)。”由此陶淵明的社會地位可想而知,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中的淵明怎能不借酒消愁?
除了生活在社會的夾層中,還有一個讓他久久不能釋懷的原因是他坎坷的仕途。鮑照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無奈地詮釋了帶有先天性質(zhì)的門第之說,而如果這種先天的門第是陶淵明生命中不可逃脫的宿命的話,那么他曲折的仕途就成了其心頭無法述說卻哽咽于懷的心事。“游好在六經(jīng)”的淵明,一直是儒家文化虔誠的信奉者,誠如梁啟超的評論:“須知他是一位極嚴正,道德責任心極重之人?!雹軠Y明的讀書,既不為清談,又不為窮經(jīng)。他只覺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盡管不少學者認為陶詩中具有道家的思想,可是他最終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在儒家身上的。年少時,他有“少時壯且厲,撫劍讀游行。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的豪情,可五次出仕,都與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相違背。于是他索性做一位躬耕于田壟間的勞動者,與百姓把酒話桑麻,言笑無厭時??墒翘飯@生活遠非他想的那么簡單,他依舊時常挨餓受凍,需要接受鄰居的施舍。于是,歸田九年后,在痛苦和矛盾的拉扯中,淵明又一次地感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由此,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道“性嗜酒”,“造飲輒盡”他始終以酣觴賦詩為樂。但是他也常期在必醉。在陶淵明的生命中,酒是他的知己,他的詩和他的酒“打成一片”⑤??墒琴亢鲋g,讓人也不得不為這個醉人感到哀慟,除了喝酒外,他還能做些什么呢,在歷史的宿命中,對于飲酒賦詩之外的一切事務,他都覺得力不從心,除了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之外的一切都讓他無所適從,嗚呼,難怪他讓君要恕醉人。
二、醉人獨惜鳥
花鳥魚蟲,多是歷來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他們或借之抒懷,或欣羨詠之,生活在風雨飄搖的國度中的詩人,總是能在自然中找到一些寄托,而對于陶淵明來說,最快樂的事能夠在稻香果甜的田園生活中找到托和知己,于是他用詩歌表達,現(xiàn)有陶淵明詩集中直接提到的鳥字有20次,且每次鳥的“角色不一”,或是群鳥,或是孤鳥,或是歸鳥。其實每一次的鳥都代表了詩人不同的心情,總的來說,陶詩中的鳥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類:
(一)任飛的高鳥
年少時的陶淵明有不少抒發(fā)自己壯志的詩文,可以說,這種高鳥就是陶淵明少年時代的縮影,它們向往飛到更廣闊的天地,在那里自由地展翅。在《雜詩八首》(其五)中就有翱翔于天空中的高鳥形象“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奔词故堑搅送砟隁w田以后,在他“理想與現(xiàn)實”⑥之間的矛盾中,依然可見他欲得同道人之心的抱負,由此,淵明看“靈鳳撫云舞”,聽“神鸞調(diào)玉音”⑦。
那些可以在天空中翱翔的高鳥誠然是讓陶淵明羨慕不已的,可是這些高鳥在陶淵明的詩中不僅是自己心向往之的對象,更是代表著詩人道之所存的圖騰?!哆B雨獨飲》創(chuàng)作于詩人四十歲的時候,當他在詩中感嘆:“黽勉四十年”時,羨慕的依然是可以“須臾還”的“云鶴”。那《山海經(jīng)》中的靈鳳、神鸞,這些與淵明所求之道不謀而合的圖騰,代表他執(zhí)著的道義追求。
(二)林中的飛鳥
梁代的鐘嶸在《詩品》中給陶淵明加上了一頂“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桂冠。誠然,陶詩中有不少是描寫田園生活的。在閑適的田園中居住,怎可少了與大自然親昵的機會?況陶淵明本就是一個“性本愛丘山”的人,所以,“悠然坐南山”的詩人定不會將自然中的山水花鳥擱淺,于是詩人毫不吝嗇地寫了許多自然中的鳥兒,他們是靈動的精靈,也是詩人仕途受挫后的寄托。“鳥哢歡新節(jié),泠風送余善”⑧,訴說的是一只歸田后歡快享受田園生活的鳥兒,可以看出此時的陶淵明是滿足和幸福的?!傲b鳥戀舊林”(《歸田園居一》)中的鳥代表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鞍喟嘤邢桫B,寂寂無行跡”中的鳥兒代表著詩人歸田后的孤寂,詩人在這里又寫到恬靜的環(huán)境,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歸隱后的詩人在破舊的茅草房中一個人生活的困境,有種門可羅雀的蒼涼感。其實在詩人的歸隱生活中并不都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那種混合著落日光影的閑暇生活,在詩人的生命體驗中只存在了幾年,歸隱后,詩人還是遇到不少的不如意,尤其是在他的茅草屋遇到一場大火以后,他的生活再度陷入窘境,所以《五柳先生傳》中所說的那個性嗜酒的醉人,每每吃酒,還需要鄰居的施舍,這時那種班班翔鳥,寂寂無行的日子,可想而知。
林中的飛鳥代表了陶淵明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正如詩人自己所說:“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飲酒》十七)往日的種種都已過去,在“覺今是而昨飛”后,陶淵明向往的還是“曖曖遠人村,依依虛里煙”的生活。
三、翼翼歸鳥載遺情
從陶淵明所偶刻畫的“多種性情的鳥”可以窺探出陶淵明內(nèi)心的復雜和矛盾,這種矛盾是要依托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陶淵明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的。作為一個從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到最后竟全然不顧禮節(jié)的束縛,每天喝到酩酊大醉,我相信,這絕不是詩人心中所想的。由此,面對塵世的喧囂和浮躁,陶淵明選擇用近乎自然的筆調(diào),一語自然萬古新,奠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皽Y明則如秋潭月影,澈底澄瑩,具有古典藝術的和諧靜穆。杜甫還不免有意雕繪聲色,鍛煉字句,時有斧鑿痕跡,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帖的句子;淵明則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⑨。
可是,“收入《陶淵明集》的一百三十多篇詩文中,以描寫農(nóng)村景色和田園生活的作品只有二十多篇,僅占其全部詩文的百分之十五左右”⑩。我們不能簡單或籠統(tǒng)地將陶淵明的思想定義為追求恬淡的田園隱逸生活,魯迅先生在評述包括陶淵明在內(nèi)的中國隱士曾尖銳地指出:“那些文人詩翁,自稱什么釣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嘗捏過釣竿或斧頭柄。要在他們身上賞鑒隱逸氣,我敢說這只能怪自己糊涂?!眥11}魯迅的這段話寥寥數(shù)語便深中要害的將士大夫的歸隱之事指明。犀利之余,卻為我們思考陶淵明指明了一條新道路。
百年以來,許多學者都沉醉在陶學中不能自拔,在國外,陶學的研究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交流,羅曼·羅蘭在寫給梁宗岱的回信中稱贊陶詩道:“我發(fā)覺中國的心靈和法國兩派心靈中許多酷肖之點。這簡直不能是我相信那種人類學上的元素神秘的血統(tǒng)關系——亞洲沒有一個別的民族和我們的民族顯出這樣的姻親關系?!保鹤卺贰对娕c真二集》)在國內(nèi),梁啟超、魯迅、陳寅恪、朱光潛、李長之等20世紀的公認大師在陶詩的研究上都深有造詣。近者,袁行霈、鐘優(yōu)民等大家也在陶學領域深有建樹。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對陶淵明的思想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陶淵明的作品常讀常新,到今天,沒有誰能夠完全地讀懂他。誠如顧隨先生所說:“讀陶集四十幾年,仍時時有新發(fā)現(xiàn),自謂如盲人摸象,陶詩之不好讀因其人不好懂?!保ā额欕S詩詞將記》)
我想,盡管品評陶詩的大家有很多,對于陶淵明始終想表達的感情多是見仁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陶淵明,有人研究的是陶淵明,有人是在品讀陶淵明的過程中研究自己或者整個社會也未嘗不有。
誠如吳云先生所說,陶淵明的思想是矛盾的,那翼翼歸去的飛鳥承載的是復雜的感情,這里面有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有少年詩人對仕途的追求,有晚年詩人對自己白首未成的感慨,而這幾多的情感全部寄托在那幾多的飛鳥身上。
注釋:
①魯迅.“題未定”草.
②錢志熙.陶淵明傳.北京:中華書局,2012:14.
③錢志熙.陶淵明傳.北京:中華書局,2012:16.
④鐘書林.陶淵明研究學術檔案.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4.
⑤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5.
⑥吳云.吳云講陶淵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33.
⑦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二.
⑧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一.
⑨朱光潛.詩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255.
⑩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吉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5.
{11}魯迅.隱士.
參考文獻:
[1]錢志熙.陶淵明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吳云.吳云講陶淵明[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3]朱光潛.詩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劉繼才.陶淵明詩文譯釋[M].吉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
[5]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