蘩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蘩漪這一人物形象自產生以來,就被普遍研究者和評論家定義為封建時代的反抗者,自我意識的覺醒者。筆者以抗爭性和復雜性為人物性格分析的出發(fā)點,以人物的悲劇性為核心探索蘩漪復雜多面的人物形象?!独子辍肥遣茇牡谝徊繎騽∽髌?,它以其鮮明的時代特色、獨特的戲劇結構、個性化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潛臺詞,展示出作者對時代的敏銳感受,從而成為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這部話劇同時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奠定了曹禺中國戲劇界大師的地位,更是中國話劇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蘩漪是曹禺在劇中塑造的最鮮明的人物形象,曹禺說過“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較覺真切的是蘩漪”,這個從寂靜走廊里默默走出來的“果敢陰鷙”的女人,著一身鑲著灰銀色花邊的黑色旗袍,猶如一支黑色郁金香在陰森詭異的周宅含苞待放,她靜靜的長睫毛下面時而散發(fā)著少婦失望和怨恨后的憂郁色彩,時而迸濺出火一樣的熱情。蘩漪因其復雜多面的性格一直為人們探討著,本文就蘩漪的性格作如下幾點分析:
一、蘩漪性格的抗爭性
魯迅說:“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她”,蘩漪一直是醒著的,她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但清醒并反抗的她似乎一樣無路可走,周樸園“是個在外殺人如麻,在家專制橫暴的魔王”,他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與蘩漪覺醒的自由平等意識產生了激烈的沖突和碰撞,蘩漪“有火一樣的熱情,一顆強悍的心,她敢于沖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獸的搏斗”。在周公館陰冷、黑暗的環(huán)境下,呼吸不到一絲新鮮空氣,她的歸順與溫和只會讓周樸園更加變本加厲,在周樸園“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專制統(tǒng)治下,蘩漪根本沒有自由、愛情可言,她開始有意識地反抗,對周樸園從幽恨慢慢發(fā)展成憤恨,開始發(fā)生語言上的正面沖突?!独子辍匪哪粍≈校瑢戅冷艉椭軜銏@的正面沖突就有四處,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二個人之間矛盾的緊張程度越來越深,第一次沖突是周樸園逼蘩漪喝藥,周樸園并不是真正地關心蘩漪,他只是借“逼藥”這一事件向所有人顯示他的權威,要蘩漪“做一個服從的榜樣”,蘩漪的反抗初露端倪,如:“我不愿意喝這苦東西”,“我不想喝”,“留著晚上喝不成么”。周樸園步步緊逼,甚至利用兒子周沖和周萍迫使蘩漪喝下苦藥,然而這時的蘩漪不是屈從于周樸園,而是屈從于母親角色。第二次沖突是周樸園為蘩漪請大夫,蘩漪更是以挑戰(zhàn)者的姿態(tài)予以回擊,“你看你!你簡直教我想笑。你忘了你自己是怎么樣一個人啦!”,周樸園不斷忍耐,蘩漪卻“由飯廳跑下,重重地關上門”。第三次反抗是蘩漪在暴雨中從魯家回來碰見周樸園,蘩漪更是以戰(zhàn)斗者的形象使周樸園“驚愕”,“不,我要一個人在這兒歇一歇,我要你給我出去”,“不,我不愿意。我告訴你我不愿意!”,周萍移情別戀 ,讓原本就抑郁的蘩漪因愛生恨,妒火中燒,她看清了周萍不過同他父親、祖父一樣,都是一副偽善的面目,他們一樣的自私冷漠,她的尊嚴受到侮辱,于是發(fā)出沉痛的怒號:“一個女子,你記著,不能受兩代人的欺辱?!彪S著矛盾的加劇。蘩漪把一個少婦的忿恨和一個情婦的仇恨發(fā)泄得淋漓盡致,她被怒火燒毀了所有的人性、母性,甚至殘留在內心深處的善良也蕩然無存。第四次毀滅性的沖突,蘩漪更是以審判者的架勢當眾撕毀了周樸園偽善的面具,周樸園費盡心思創(chuàng)建的“最體面最有秩序”的家庭一夜之間傾塌,蘩漪仇恨的火焰燒毀了別人,也毀滅了自己,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困獸之斗”會引發(fā)另一層亂倫關系,蘩漪和周萍的亂倫沒有血緣關系,雖然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但不至于致命,而周萍和四鳳是兄妹的事實誰也無力承擔,死是最容易的,活著才是救贖,蘩漪燃燒了她所有“殘忍的愛”和“不忍的恨”,最后走向末路。
蘩漪性格的抗爭性還表現在她的“爭”上,“她的可愛不在她的‘可愛之處,而在她的‘不可愛之處”,為了挽留周萍,蘩漪用屋子里曾經鬧過鬼的話語來暗示周萍重新作出選擇,因為她的內心還對他們之間的關系抱有幻想,但周萍的反應讓她始料未及。其后蘩漪對周萍步步緊逼,“你欠了我一筆債,你對我負著責任,你不能看見了新的世界,就一個人跑”,言辭咄咄逼人,“是你把我引到一條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的路上去。是你引誘我的!”,為了緊緊抓住周萍,她費盡心機地找侍萍談話,暗示侍萍四鳳行為不檢,后來又慫恿周沖,目的就是趕走四鳳,斷絕周萍的念頭,為了留住周萍,蘩漪自降人格,“不,不,你帶我走——帶我離開這兒,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鳳接來——一塊兒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你不離開我。”沒想到自己的舉動沒有打動周萍,反而促進了周萍與四鳳之間的感情,在一個暴雨之夜,她親眼看見周萍和四鳳深情相擁,她的精神徹底崩潰,甚至毫不猶豫地把兒子周沖當成離間的工具,這種愛雖然是畸形扭曲的,但也是蘩漪想沖出藩籬,追求“要一個男人真愛她,要真正活一下的女人”的生活的抗爭。
二、蘩漪性格的悲劇性
蘩漪未嫁給周樸園之前,家境富裕,還讀過書,她生長的時代,是封建舊道德向資產階級新思潮過渡的時代,生活在封建專制的腐朽空氣中,又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的影響,她渴望自由,就在資產階級思潮還未來得及更新封建舊秩序時,又涌來了五四新思想,混雜的時代背景、極端的社會思潮造成了蘩漪不穩(wěn)定的性格,“她的生命燒到點火一樣白熱,也有它一樣地短促,情感,預熱,景遇,激成一朵艷麗的火花,當著火星也消滅時,她的生機也化為烏有。她是一個最‘雷雨式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織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她擁有行為上許多的矛盾,但沒有一個矛盾不是極端的”。
蘩漪遭受著雙重悲劇沖突,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她的悲劇首先是性格悲劇。蘩漪性格復雜,作為妻子,強烈的對愛的渴望在現實中遭遇無愛的婚姻。作為情人,對周萍因愛生恨。作為母親,17歲的兒子周沖成了她奪回愛的工具?!八男愿袷菑碗s的,她悒郁而乖戾,熱情而冷漠、任性,傲慢而又孤芳自賞,不是恨便是愛,不是愛便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極端,”這個曾經典雅、高貴的女人在周公館生活的18年,周樸園的虛偽蠻橫、周萍的始亂終棄使她變得陰騭殘忍,蘩漪性格的不穩(wěn)定性是她的悲劇結局的源頭。另外,蘩漪所處的時代是舊文化向新思想過度的時代,作為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女性,蘩漪勇敢地追求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她追求自由,聽從自己內心真實的呼喚。她頑強地反抗,不顧一切地追求,努力想在黑暗陰溝似的生活中“喘出一口氣來”。蘩漪是“五四”以來,新女性追求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的一面旗幟,她身上閃耀著自由平等、不畏強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光芒。但處在新舊時代交替中的蘩漪也避免不了資產階級的局限性,新思想對蘩漪的沖擊還沒有深入骨髓,她反對周沖喜歡上四鳳,不僅僅是因為她把四鳳當成自己和周萍之間的絆腳石、插足者,還因為她內心深處的封建等級觀念,她認為四鳳“沒念過書”、文化程度低,跟周沖是“門不當,戶不對”,認為四鳳能被周沖看上是四鳳的福氣,“你要是喜歡她,她當然以為這是她的幸?!保冷羰冀K不能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這也是她人格錯位,走向“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道路的因素。
人物性格決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蘩漪和周萍的愛情是社會倫理所不容的,然而這段畸形的戀情也是社會造成的,一個反抗父權,一個反抗夫權,同樣被周公館里郁熱、沉悶、令人窒息的環(huán)境所壓迫,他們痛恨周樸園獨斷專橫,“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長制。對周樸園共同的恨使他們走在一起。然而蘩漪與周萍之間的感情不是對等的,周萍是因為怕而恨,蘩漪則是從本質上看透了周樸園的偽善,“商人重利輕別離”,周樸園不僅重利輕義、自私冷漠,而且專制虛偽,在生活習慣上專制獨裁,甚至限制蘩漪的人身自由。周樸園是在第一幕第六場才出場的,可在前五場周樸園似乎無處不在,“什么事自然要依著他,他是什么都不肯將就的”,“老爺說太太的病很重,囑咐過請您好好地在樓上躺著?!薄稗冷簦骸l說我要吃藥?四風:‘老爺吩咐的?!?,“老爺說過不叫開,說外面比屋里熱”。夫妻18年,蘩漪看透了周樸園偽君子的真面目,“蘩漪:‘父親,父親,你撇開你的父親吧!體面?你也說體面?我在這樣的體面家庭已經十八年啦。周家家庭里做出的罪惡,我聽過,我見過,我做過。我始終不是你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負責。不像你們的祖父,叔祖,同你們的好父親,偷偷做出許多可怕的事情,禍移到別人身上,外面還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會上的好人物?!?/p>
周萍內心深處并不喜歡蘩漪,哪怕沒有四鳳,他也不可能選擇蘩漪,周萍猶豫怯懦、膽小怕事,他與蘩漪亂倫,只不過是一種報復父親的方式??芍芷紝冷魜碚f確是一棵救命稻草,她與周萍私通,在一般人看來令人譴責、發(fā)指,可她卻認為是合理的、正當的?!拔也缓蠡冢蚁騺碜鍪聸]有后悔過”,“我跟你說過多少遍,我不這樣看,我的良心不是這樣做的”,蘩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緊緊抓住周萍,隨著戲劇情節(jié)的不斷推進,所有行動的發(fā)展都緊扣在周萍的“走”與“留”上。周萍反對父權,但是并不排斥夫權,他生存的時代,整個社會都以男性為中心,都是將男性生活模式視為正式和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男性的活動被賦予絕對的權威和價值,那個時候的女性被邊緣化,受到男性的奴役和壓迫。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蘩漪不可能擺脫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在這場不倫之戀中,蘩漪看似主動,實際上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她的一切所思所想無不與周萍密切相關,周萍的后悔與自責,逃避與厭惡觸動著蘩漪敏感的神經,最后甚至說:“你不要把一個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的?!币灾潞髞斫K于像火一樣爆發(fā),燃燒了自己,也毀滅了別人。
蘩漪的悲劇不僅是性格悲劇,也是命運悲劇,“人犯了一次罪過,第二次也就自然地跟著來” 一開始她就被寂寞枯燥的生活“漸漸地磨成了石頭一樣的死人”,在棺材里“安安靜靜地等死”,周萍的出現喚起了她原始般的野性,她開始向命運抗爭,如果蘩漪不反抗,她只能在陰沉冰冷的周公館里等死,她抗爭了,則是加速了她的死亡,就像古希臘英雄俄狄浦斯,一生都在和命運較量,最后依然無法逃脫悲劇的宿命。“宇宙正像一口殘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號也難逃著黑暗的坑”,無論蘩漪選擇哪條路,無論她爭與不爭,她的悲劇結局都無法改變。
三、蘩漪性格的復雜性
若以尋常的尺度來衡量蘩漪的性格,蘩漪是一個違背傳統(tǒng)倫理道德、自負可笑,“不太聰明”的自私女人。但蘩漪是具有覺醒意識的新女性的代表,而周樸園是封建腐朽勢力的衛(wèi)道士,二者必然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可是蘩漪選擇了“最不聰明”的反抗方式,周樸園封建家長的地位不容動搖,蘩漪卻處處與他作對,蘩漪當著下人的面拒絕周樸園給她的藥,當著外人的面拒絕去看周樸園為她請的大夫,蘩漪忽略了,正是因為她的抵抗,更加深了周樸園壓制奴役的欲望,周樸園對蘩漪這樣不識大體、不顧大局的行為是非常不滿的,這樣的女人讓周樸園擔心自己尊嚴會受損,他堅持要制服蘩漪骨子里的倔強和對立,更要打擊蘩漪自認為了解他,敢與他爭鋒相對的自負。為了抓住周萍,蘩漪采取了威脅、盯梢甚至哀求的方式,她一次一次地讓步,與其說她怕失去周萍,不如說她不想失去自己的精神寄托,更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失敗。在這場畸形之戀中,當蘩漪知曉了周萍對四鳳的情感時,她采取的態(tài)度不是不顧一切地爭奪,在她眼里,四鳳是沒有讀過書的下等人,當她得知兒子向四鳳求婚時,她一臉鄙夷,“什么?求婚?你跟她求婚?”“哦,拒絕!她還‘拒絕你?!?,我明白她。”“我的兒子要娶也不能娶她”,她根本沒有把四鳳看成一個“女人”,更不屑于把她當成競爭對手,蘩漪既要保持尊貴的女主人的身份,又想從四鳳嘴里探聽出一些消息。在愛情面前,蘩漪是自私冷酷的,她把四鳳當成情敵,她氣憤這樣一個沒受過教育的下等人竟然有資格成為自己的絆腳石,連兒子周沖也為他傾倒,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外,她旁敲側擊地暗示魯媽,讓四鳳背上勾引少爺的罵名,實際上是想保護自己的利益,被愛情之火燃燒的蘩漪,忽略了四鳳也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她甚至并不清楚周萍與蘩漪的私情。她近乎瘋狂的行為,不僅傷害了自己心愛的人,也讓周沖、四鳳,一個個年輕的生命隨之隕落,這都是她性格中的利己性造成的。
但筆者認為應該把蘩漪放在當時大的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男尊女卑”數千年來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舊社會的女性就應該“三從四德”,任人擺布。此時的蘩漪帶給人們一次心靈的震撼,專制蠻橫的社會把人變成鬼,虛偽的封建道德扭曲著人性。在這種條件下,作為一個女人,蘩漪敢于嘗試著走出困境,在愛與道德的激流中超出常規(guī),張愛玲說:“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鞭冷魫圻^,恨過,瘋狂過,正是這種有悖于道德倫理常規(guī)的性格特質讓蘩漪成為獨特的“這一個”,我們不能用傳統(tǒng)道德的眼光,而應該用審美的眼光進行評價。曹禺說:“悲劇的精神,不是指成功的精神”,而是蘩漪敢于把自己置身在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中,敢于在政權、神權、夫權的黑暗漩渦中證明自己,在毀滅中釋放自我,確認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震撼人心的悲劇精神。曹禺在《序論》中寫道:“她誠實,她懂得恨,又懂得愛,她發(fā)誓要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里,和她摯愛的人永遠生活在一起。我喜歡這樣的性格,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便迷上了它”?!拔蚁胨龖撃艽騽游业膽z憫和尊敬,我會流著淚水哀悼這可憐的女人的”作者為什么會“迷上她”,為什么會有憐憫?那是因為蘩漪身上背負著那份殘酷的愛,作為妻子,專橫的周樸園把她當做侍萍的替身,作為情人,她只是周萍急于想甩掉的“包袱”,而對于周沖,她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周沖觸電身亡,蘩漪欲哭無淚,“沖兒,你該死,該死!你有了這樣的母親,你該死?!狈闯5呐e動實際上是對自身的責問,她所做的一切,她所信奉的真理,到最后卻被自己推翻。她所遭受的背棄、她的命運、她的悔恨,無疑把她推向了萬丈深淵。曹禺借蘩漪的口“小心,現在風暴就要起來了”描述了舊社會對人的踐踏和扭曲,讓人深深厭惡那個萬惡的社會。
總之,蘩漪形象是曹禺的藝術獨創(chuàng),從各個角度看,她都散發(fā)著異樣的光彩:一方面,她具有反對封建專制,追求個性解放和意志獨立的抗爭性,作者將她置身于新思想的感染之下,使他雷雨般的性格和反封建的怒號熔鑄在時代前進的海浪中。另一方面,她又具有資產階級的局限性,當她不顧一切地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時,也在破壞著別人的幸福;她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時,也在漠視別人的自由;她的資產階級利己性暴露在她的悲劇性格中,也寫出一個資產階級女性追求婚姻自由與個性解放道路上的辛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斗爭與自由并不是革命的主題,追求幸福才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個體角色的災難也正是由于受到終極價值的提升才有了普遍的人性意義。
參考文獻:
[1]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2]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4]吳宏聰,范伯群.中國現代文學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5]曹禺.雷雨.曹禺文集(第一卷)[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6]曹禺.悲劇的精神1942年2月,曹禺戲劇集[M].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
(黃利婷 四川省閬中市大埡中心校 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