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翠
內(nèi)容摘要:《如果根莖能說話》用一種假設(shè)的方式賦予根莖話語權(quán),通過根莖敘述視角的借用,地上世界與地下世界的構(gòu)建,蚯蚓、螞蟻兩個意象的對比,表現(xiàn)出詩人對于黑暗與光明的獨特見解。又通過地上世界與地下世界生命與死亡的轉(zhuǎn)換,賦予母親二次生命,讓兒時的我與化身為根莖的母親以挖地球這種方式再次相見,表現(xiàn)出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渴望毀滅生死隔閡,打破陰陽界限的愿望。
關(guān)鍵詞:根莖 地上世界 地下世界 母親
《如果根莖能說話》是湖北詩人張執(zhí)浩的詩作,這首詩通過假設(shè)根莖能說話入手,將根莖變成了一個敘述者,借用根莖的敘述娓娓道出詩人對母親沉痛的哀思,同時也委婉地表現(xiàn)出詩人的叛逆與反抗,雖然這叛逆與反抗最后依舊回歸于某種妥協(xié)與和解。在這首詩中,詩人反復(fù)使用“會”這樣的肯定詞控制了根莖的思想,毫無商量、不留余地地剝奪了他最初想賦予根莖的話語權(quán),使得根莖成為敘述的傀儡,這與傳統(tǒng)詩詞中的托物言志的手法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在意象與意境的建構(gòu)上,這首詩卻別出心裁,通過地上世界與地下世界的對比建構(gòu),時間與空間的聯(lián)結(jié)與穿越,展現(xiàn)出這首詩自己的特色。
我想把這首詩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是:如果根莖能說話/它會先說黑暗,再說光明/它會告訴你:黑暗中沒有國家/光明中不分你我/這里是潮濕的,那里干燥/蚯蚓穿過一座孤墳大概需要半生/而螞蟻爬上樹頂只是為了一片葉芽。第二節(jié)是:如果根莖能說話/它會說地下比地上好/死去的母親仍然活著/今年她十一歲了/十一年來我只見過一次她。第三節(jié)是:如果根莖繼續(xù)說/它會說到我小時候曾坐在樹下/拿一把鏟子,對著地球/輕輕地挖。
首先看第一節(jié)詩,第一節(jié)詩建構(gòu)了兩個對立的世界,一個是黑暗潮濕的地下世界,一個是光明干燥的地上世界。根莖明顯更加偏愛和熟悉地下的世界,所以會先說黑暗再說光明。這是根莖生長于黑暗的局限性所致,因為生長在黑暗,根莖在黑暗中反而如我們在白晝,優(yōu)游自在。根莖見到光明是什么時候呢?是它被拔出來的時候,被拔出來的根莖即將面臨的便是死亡,所以光明對根莖來說反而如同我們在黑暗,驚慌無措。因此黑暗與光明其實只是一對相對概念,而不是絕對概念?!昂诎抵袥]有國家”不難理解,因為地下世界是沒有邊界的,那里沒有政治,沒有道德,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是一個安詳而又寧靜的世界?!肮饷髦胁环帜阄摇眲t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我想到了兩種解釋,一種是處于地上世界的光明照射下,人的一切本性暴露無遺,因此你我一樣,不分彼此,一種是處于地上世界的人總要經(jīng)歷生老病死,飽嘗愛恨癡嗔從而進入地下世界,從這一生命歷程來看,沒有人可以做到特殊,所以無論你我命運都是相似的,可以一視同仁。母親就這樣被放置在一個黑暗潮濕卻安靜祥和的地下世界,而成年的我則處身于那樣一個光明干燥有著煩惱憂傷的地上世界。這節(jié)詩中最值得玩味的兩句應(yīng)該是:蚯蚓穿過一座孤墳大概需要半生/而螞蟻爬上樹頂只是為了一片葉芽。蚯蚓其實是一種非常低等的生物,它沒有思想,它穿墳的這個舉動也許只是出于蠕動的本能,而詩人用“需要半生”的四字后綴便賦予了它美麗而悲涼的意味。雖然穿墳這件事徒勞無功,而且沒有意義,但為穿過一座孤墳花上半生的時間,那便顯現(xiàn)出了一種拋棄理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的純美,給蚯蚓的宿命打上了悲劇色彩。同時也顯現(xiàn)出穿過一座孤墳是何其的艱難,這對本來就屬于地下世界的蚯蚓來說尚且如此,何況是“我”這個活在地上世界的人呢?對于地上世界的我來說,母親死了便是死了,永遠地從地上世界消失,不管我付出怎樣的代價,翻越怎樣險峻的高山,追溯怎樣湍急的河流,無論如何,再無可能見到母親。這也是對第二節(jié)詩中“十一年來我只見過一次她”的解釋,這句詩應(yīng)該并不是指詩人每年沒有去母親的墳頭拜祭,而是指這十一年來詩人只在母親下葬的時候見過一次她的遺容。詩人在這首詩中沒有任何直接傾訴思念母親的字眼,可是哀思之深,讓人惻隱。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而螞蟻爬上樹頂只是為了一片葉芽”這一句,出現(xiàn)了一個轉(zhuǎn)折連詞“而”,后面還有四個字——“只是為了”,讓我們情不自禁要問既然螞蟻是為了一片葉芽而爬上樹頂,那么蚯蚓花上半生的時間穿過孤墳又是為了什么呢?詩人沒有寫,只在這里暗暗對地下世界與地上世界做了褒貶。花時間去穿一座孤墳其實是一件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但是地下的蚯蚓卻執(zhí)著了半生;而處身地上世界的螞蟻呢,它只是為了一片樹葉,便要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樹頂。而人呢?不也是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嗎?詩人在這里真的對地上世界的現(xiàn)實生活感到厭倦了,因為地上世界是一個“干燥”的世界,這里的“干燥”與那里“潮濕”對比,缺少的是“水”,沒有水的蕩滌,這個世界是一個骯臟喧囂的世界,所以此刻的他更加向往地下世界的寧靜,那里沒有名利的煩擾,只有他深愛的母親。
第二節(jié)詩仍以“如果根莖能說話”開頭,并且借根莖的口毫不避諱地道出地下比地上好,既是對上節(jié)詩的一個總結(jié),也是對這節(jié)詩的一個引領(lǐng),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詩人的構(gòu)建下,地上世界與地下世界形成了一個二元對立的體系,在不同的世界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在地下的那個世界里,在地上世界死去的母親可以重新活著,從她埋入地下的那天起,她便在地下世界開始了她新的生命?!敖衲晁粴q了”,這句詩其實讀起來是很悲痛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它暗指母親已經(jīng)逝世十一年了,可是詩人不愿讓自己記著母親到底已經(jīng)死了多少年了,所以他要創(chuàng)造一個地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母親被賦予第二次生命,在地下世界得以溫情地活著?!笆荒陙砦抑灰娺^一次她”,如果解釋為沒有去母親墳頭拜祭是說不通的,因為就算沒有去母親的墳頭拜祭,難道詩人在夢里也沒有見過她嗎?在思念母親的每一個瞬間沒有見過她嗎?所以,此處的“見過”應(yīng)該是指實實在在地見到母親的面容,即母親入殮下葬的時候。詩人在這里用了一個“只”字,既道出了再難相見的遺憾,也道出了渴望相見的迫切。
第三節(jié)以“如果根莖繼續(xù)說”將敘述推進,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根莖便是詩人賦予母親的第二次生命,根莖視角便是母親的視角,在我思念母親的同時,母親也在思念著我,因此根莖會說到我小時候挖地球的事情。母親還記得我小時候淘氣的模樣,詩人也還能感覺到母親憐愛的目光??墒牵娙瞬粷M足只是陷入從前的回憶中,他想打破這種生死的隔閡,因此,他拿了一把鏟子,對著“地球”輕輕地挖。乍一看到拿鏟子挖地球,還是輕輕地挖,人的腦子會突然爆炸一下,為什么是對著“地球”挖,對著“地面”挖不行嗎?不行,因為前者更具有一種破壞規(guī)則的烈度美,如果單純是對著地面挖,那只是小孩子游玩淘氣的一種表現(xiàn),對著地球挖,更加能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毀滅生死隔閡,打破陰陽界限的愿望。然而詩人還是用了一個“輕輕地”來收斂鋒芒,最終還是將這種叛逆和反抗壓制下來,使得詩作整體表現(xiàn)得圓潤平和。那么根莖為什么要說到我拿著鏟子挖地球的事情呢?因為母親也盼望與我相見。在這個時空里,地上世界的我還是個小孩子,地下的母親則化身為根莖,通過“挖地球”這個活動,二者之間的距離會更近一些。詩人知道自己始終沒有辦法打破生與死的藩籬,便使用這種方式,超越時間與空間,讓兒時的我去尋找化身為根莖的母親,完成十一年后的第二次相遇。
張執(zhí)浩在《如果根莖能說話》這首詩中依然沿用了古典詩歌中壓抑情感,哀而不傷的抒情手法,在某種程度上,他的詩做到了古典與現(xiàn)代的完美結(jié)合。他曾在《高原上的野花》中寫道:“這里,在這里,我愿意/做一個永不憤世嫉俗的人”。但前提只是在“這里”,離開“這里”,他依舊會去無情地解剖那個“地上世界”。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