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松
隨著電子郵件的日益普及,符號@的稱呼也因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慣而不盡相同。維基百科上給出了@查詢進入的名稱,名單覆蓋五十多種語言,很多都是極具感情色彩的對它形狀的解釋——通常都是涉及動物的類比。
亞美尼亞人稱之為“小狗狗”;芬蘭人稱之為“咪咪”;意大利人稱之為“蝸?!?;希臘人稱其為“小鴨子”;德國人稱之為“蜘蛛猴”;匈牙利人的叫法有點倒胃口——“蠕蟲”或者“蛆”;丹麥人的叫法比較有趣——“大象的a型鼻子”。
在我國,@的讀音也出現(xiàn)了多個讀法,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是“圈a”;另外一種是“花a”。
不過,也有避開動物進行描述的。比如,波斯尼亞人稱之為“瘋狂的字母A ”;土耳其稱之為“漂亮的A”;斯洛伐克語稱其為“腌魚卷”;最有意思的是哈薩克人稱之為“月亮的耳朵”。
@被用于電子郵件之前,曾經(jīng)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那或許才是它真正的起源。
在佛羅倫薩附近一座名叫普拉托的小城里,意大利學者在該市經(jīng)濟歷史研究所的檔案中,發(fā)現(xiàn)了一封名叫佛羅倫薩的商人寫于1536年的信,信中提到他發(fā)往西班牙的貨船,其中凡是涉及葡萄酒容積的地方,都是用@表示,讀音為“昂弗拉”,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使用這個符號的記錄。
專家們對當時的計量體系進行了分析、比較后發(fā)現(xiàn),當時在意大利,葡萄酒是按罐出售的?!熬乒拮印痹谝獯罄Z中是“昂弗拉”,而@約合114加侖。直到今天,“昂弗拉”在意大利仍然是酒的計量單位。
@在西班牙是一個重量單位,讀音為“阿羅瓦”,1@相當于11.5公斤。
不論是葡萄酒的容積單位,還是西班牙的重量單位,@代表的重量絕對不輕,對買賣雙方來說,應(yīng)該是一筆不小的生意。
在英語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也可以作為核算標示,顯示商品的價格:買20個面包,每條10美分,可以寫作“20個面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