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通
?
舌尖上的謊言:食物相克
|文/焦通
作者系國家一級營養(yǎng)師
而由于俗說的“藥食同源”,很多人由“藥物相克”直接推導出“食物相克”這個概念,但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推導。
《舌尖上的中國》勾起了多少中國人的口誕和關(guān)于美食的情感記憶,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正當你要享受美食時,常會有好心人勸導說:“這兩個相克,千萬不要一起吃!”
豆?jié){不能與雞蛋同吃,松花蛋與糖同吃會中毒甚至死亡……對于善于烹飪的中國人來說,生活似乎處處危機四伏,“食物相克”也被奉為經(jīng)典理念,貼在廚房如灶神指點著我們的日常飲食。
“食物相克”到底靠不靠譜?我們應(yīng)該如何搭配飲食?
“相克”一說最早起源于中醫(yī),指藥材的有效成分之間會發(fā)生反應(yīng),“十八反十九畏”就是典型的代表。這些說法確有其事,已通過現(xiàn)代化的手段,從劑量到用法經(jīng)過嚴密的分析和認證,并且得到主流醫(yī)學的承認。
而由于俗說的“藥食同源”,很多人由“藥物相克”直接推導出“食物相克”這個概念,但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推導。
其實,食物和藥物不管從用途到用量再到使用方法都不一樣?!笆撬幦侄尽?,藥物的使用受到嚴格的控制,并且經(jīng)過長時間驗證,生產(chǎn)也需要批準文號。而食物就只需要通過基本的檢驗檢疫和毒理實驗,就可以在市場上流通和食用。
因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yīng),對于藥物我們有更高的使用范圍和劑量要求。對于食物,則只需解決最根本的安全問題。
也許有人會問,有些食物本身就是“藥食兩用”,會不會也產(chǎn)生不良的反應(yīng)?
這其間涉及到部分產(chǎn)品成分的監(jiān)管問題。如某涼茶的主要成分夏枯草,夏枯草最早是作為藥材進入藥典的,有處方要求,可是在最新的國標中,將夏枯草定為了新資源食品,也就是說夏枯草以后可以作為食品成分在不同的食品中添加使用了。
這樣的分類固然可能有企業(yè)公關(guān)介入的影子,但是作為國家權(quán)威機構(gòu),所有被修訂的食物或藥用植物,都需要經(jīng)過多部門和衛(wèi)生機構(gòu)的層層認證、把關(guān),往往一個改動在常人不知的領(lǐng)域進行長達數(shù)年的驗證。
所以,一旦原本的藥物被重新定義和歸類,就是人們在認知過程中不斷完善的結(jié)果。而食品主要的目的是供給能量和營養(yǎng),并沒有治療的作用。
“海鮮和水果相克”論經(jīng)久不衰,其原理比較簡單:食用海鮮將會為身體帶入一定的五價砷,其本無害,但在水果中Vc的還原作用下變成三價砷,這時的毒性就變得很大(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
這聽上去可怕,但真相到底幾何?
營養(yǎng)學不能僅用純理論來解釋,需要考慮到實際情況。任何問題都逃不開劑量,也就是食用量。
海鮮雖含有砷,但含量極低,要達到理論中將五價砷還原成三價砷的中毒劑量,作為還原劑的Vc食用量至少要達到500毫克,也就是需要50個中等大小的蘋果。那么提供與這么大量的VC對等的砷,需要多少海鮮呢?以蝦為例,我們常見的吃烤魚的盤子要滿滿一大盤!
因此,在正常飲食條件下,我們幾乎沒有必要考慮海鮮和水果同食中毒的問題。
但是,在什么樣的極端條件下能夠引起“砒霜中毒”呢?
1、食用被嚴重污染的河蝦,“保證”充足的砷元素攝入;
2、一次性進食50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34個梨,或10個橙子,或生吃1500克以上的綠葉蔬菜,再或服用500mg以上的維生素C藥片。
滿足了這些條件才有了中毒的先決條件,但這并未算上在食用過程中“營養(yǎng)素”的損失!
由此可見,只要不同時服藥,我們不必擔心中毒的問題。
謠言大多是半真半假,往往都是科學的理論加錯誤推導,得出的卻是荒謬的結(jié)論。
其原因是人們往往更關(guān)注起因和結(jié)果,卻忽略了從起因走向結(jié)果并不是單一變量——營養(yǎng)學中有很多限制因素,造成一個結(jié)果也有很多因素制約,萬萬不能聽風就是雨,也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