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劉韡的大型個展“劉韡:顏色”于2月7日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開幕。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高士明評價劉韡的這次展覽是“任性”和“寫意”的。
在此次展覽中,劉韡沿用以往的媒介和材料,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全新作品。材料和形式的指涉繁多,城市規(guī)劃、商品文化、時尚、建筑、數(shù)碼技術、生物學等均有涉及。藝術家將空間轉換為一個沉浸式的環(huán)境,作品既是展出主體,又起到了構筑物理空間的作用。正如UCCA館長田霏宇所言:“一種獨特的意識貫穿了劉韡的整體創(chuàng)作,即物和材料的交疊是如何產(chǎn)生意義、物在空間中的位置是如何建構觀眾的體驗的。”
在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皮力的理解中,劉韡以一種視覺的方式,談一些觀念層面上的事情,這涉及到我們觀看的制度——一件藝術作品如何被闡釋,如何被接受,如何被銷售,如何被生產(chǎn),如何被展覽,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展覽雖然不是回顧性的,卻也延續(xù)了從1998年到現(xiàn)在的探索。
這樣的探索與劉韡的人生經(jīng)歷有莫大的關系。劉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他的創(chuàng)作起源于中國城市化突飛猛進的時期,在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前期趨于成熟,而21世紀城市中國獨有的人文景觀的變遷和起伏對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與活躍于上世紀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組中的其他成員(邱志杰、楊福東、徐震等)一道,他保持著對于空間關系的高度敏感,這種敏感源于彼時當代藝術展示空間的稀缺。
劉韡逐漸發(fā)展出了操控空間意識的能力,并竭力放大作品令人迷失又引人著迷的視覺效果。此次展覽試圖通過復雜的布展方式——錯綜的路徑、龐大的裝置,以及教堂般的空間結構延續(xù)著這一思路,同時,展覽中各種媒介的作品也標識著劉韡在藝術實踐中的全新走向——將直接的視覺指涉和繁復的建筑元素剔除,并以此為基礎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純度。
雖然本次展覽名為“顏色”,但展廳中并沒有習以為常的關于“顏色”的繽紛闡釋,取而代之的是占據(jù)了展廳大部分空間的單色調作品。甚至連展覽的海報都只有黑白兩色。劉韡說這表達的是一種“平等”的觀念,在他看來,黑白也是顏色,與其他顏色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對于“顏色”的理解也延伸到了劉韡對于藝術的態(tài)度。發(fā)布會上,劉韡說到自己對藝術的態(tài)度:“我認為藝術不是知識,也不是用來給別人講知識的。我希望把其中所有的知識去掉,還原成最基本的一個狀態(tài)?!?(采訪/撰文:王曉睿 攝影:唐萱 圖片提供:倫斯當代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