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久娥
就議論文寫作而言,所謂“事實勝于雄辯”,因此素材的選擇極為重要。但總是在老套、雷同的素材中跳不出,只會讓作文暗淡無光。所以在素材選擇上需要“不一般”的眼光,需要學會選擇小眾素材。然而,在小眾素材的運用上,考生經(jīng)常有一種“身邊到處有,寫來無處尋”的感覺,因而下面結(jié)合人物素材和課本素材,談?wù)勅绾卧谛”娝夭纳现聞佟?/p>
一、人物素材
議論文素材以人物素材為主,原因自不必多說。但最大的通病是濫用成災(zāi),曾有戲言“每次考試,蘇軾年年被貶謫,司馬遷年年受宮刑”,這其中的意味不難領(lǐng)悟。所以考生在選擇時要把眼光放在“熟悉的陌生人”或“陌生的熟悉事”上,這樣才能避免雷同,以出奇制勝。
【巧選大師素材·范例語段】
辛豐年先生晚年堅持獨立持家,每天鍛煉、買菜,一如常人。揚之水說這位名門之后、大作家,穿的“好像一個復員軍人”。但誰也不能否認辛豐年的價值,這才是文人中的晏子、真貴族。有些作家總是說中國人不讀書,恐怕只是中國讀書人不愛那些自命大師、專家,在文化之路上揚鞭打馬的主流文人們。那么多人愛辛豐年呢!晏子雖矮,靈魂卻比車夫們高大得多。
這幾年,有人寫最后的文化貴族,有人主辦懷念大師的展覽。人們呼喚辛豐年、晏子,只是因為文壇中遍布車夫,難尋辛豐年、晏子了。其實晏子不過是不張揚一點,有涵養(yǎng)一點,而我們的作家卻做不到,寧肯駕車奔向金錢與名聲,把讀者甩得遠遠的。
揚之水問辛豐年,為什么身在城市卻如此安詳?辛豐年答:心遠地自偏。文化之路上,怕萬馬奔騰,只要你愿意,還是可以如蔡明亮的電影《行者》,一步一步,走出深沉與寧靜。在上海灘飛馳的車流中,華東師大的陳子善老師還是能緊抱愛書,志慮深沉,心無旁騖,走出晏子般的貴族氣質(zhì)。而那些車夫,縱使隱入山林,也無非是尋找終南捷徑,跑到山上揚鞭策馬了。
【語段評點】
文段中選用辛豐年、陳子善等人的素材,單單這些人名就透著濃濃的文化氣息。這些人對考生而言,屬于陌生人,但是他們的事跡又是我們熟悉的。比如引用“心遠地自偏”,大多考生會俗套地想到陶淵明,但是從辛豐年口中說出這句話,自然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這給我們深刻的思考,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如張幼儀、楊絳、胡適、梁漱溟、顧準、王洛賓、龍應(yīng)臺等,都值得讀一讀,用一用。
【范例語段】
近來突然想到兩個大名人:東坡居士和歌德老人。
蘇東坡晚年被貶到嶺南,有一天出去散步,聽到隔墻傳來歡聲笑語,原來是幾個少女在蕩秋千,這位大師被深深吸引住了,踮起腳跟偷窺,激起了一陣陣的沖動,回來后寫下那首著名的《蝶戀花》:“天涯何處無芳草?!薄皦?nèi)秋千墻外道?!薄岸嗲榭偙粺o情惱?!边@妙不可言的詩句,早已嵌入中國一代代知識分子的靈魂之中。不過對這些詩句,歷來解讀頗多謬誤,有的雖知其意而不肯直說,吞吞吐吐,閃爍其詞。其實,只要不過分頑冥,這些詩句是不難理解的,他與她之間客觀上已隔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墻”。既然如此,可不能去傷害那些天真無邪的小姑娘哦——那年,這位老同志還不滿60歲。
真是無獨有偶。700年后,世界上最有智慧、最成熟、最徹悟的哲人之一歌德,也經(jīng)歷了一場內(nèi)心的情感與理智的搏斗。一場大病后,他突然奇跡般地恢復了久違的青春,這位74歲的老翁簡直像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瘋狂地愛上了常陪他散步的東家之女、19歲的妙齡少女翁爾麗克。在與醫(yī)生密談以后,他向年長的大公爵吐露衷腸,托他去求婚,但遭到女孩母親很有禮貌的拒絕。
……
蘇老和歌老之所以可貴,在于他們能“發(fā)乎情而止于禮”,他們有“墻”的意思,懂得“違天不詳”的道理,他們的智慧、理性以及社會責任感,實在可愛可敬。須知,并不是只要“真”的東西就是好東西,還有“善”與“美”呢!至于如果不是出于真情,而是虛情假意地說什么“愛”、“理解”、“犧牲”、“震撼人心”呀,那就不僅是把肉麻當有趣,簡直可以說是讓人惡心了。
(黃玉峰《蘇東坡“墻”的意識和老歌德的愛情詩篇》)
【語段評點】
蘇軾屬于學生們的“熟人”,常常被考生拿來做例證,絕大多數(shù)只會用其“被貶黃州,人生失意,坦然自適”的例子,而忽略了蘇軾一生中其他有趣有理又新鮮的素材。上面所選文段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舊人能出新,只是我們?nèi)鄙侔l(fā)現(xiàn)的眼光罷了。所以,建議同學們讀蘇軾、李白、司馬遷他們的傳記或相關(guān)文章,千萬要避開大家熟知的事,而抓住鮮為人知、別有趣味的軼事,思考適用的話題,定會在作文中大放異彩。
二、課本素材
語文教材(包括讀本)有著完整的體系,覆蓋面廣,資源豐富。但同學們往往“身在寶山不自知”,覺得這樣的素材還會有運用空間嗎?其實,只要我們深入教材,深入課文,才會在熟視無睹后織出“錦緞”,更能錘煉思維、鍛造思想。
【多角度挖掘文本多元價值·范例語段】
1.問
在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截了雙腿,在痛苦與掙扎交織的噩夢中,他一遍遍叩問著自己:“要不要去死?為什么活?我干嘛寫作?”“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這世界還能夠存在嗎?……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樣維系自己的幸運?……”在一次次披肝瀝膽的靈魂拷問中,史鐵生的雙眸逐漸明晰,他的精神逐漸澄明。
2.喚醒自己
人生苦難不期而至,這突如其來的磨難,總會將人推進無盡的黑暗,迷茫和苦悶讓原本激情的心逐漸冰冷。而地壇在最恰當?shù)臅r候接納了滿心頹喪的史鐵生,它的安靜與祥和熨帖了他燥熱狂亂的心。那蒼黑的古柏、那坦然的落葉、那高歌的雨燕,讓他嗅到了生命微苦的氣息,生命的元氣在心中開始逐漸匯聚,他聽到了心靈深處堅冰破裂的聲響。喚醒自己,有時只需一顆古柏、一片落葉、一生鳥啼。
3.美的力量
美有一種刺破堅冰直觸靈魂深處的力量。
常常想起史鐵生?;氖弲s不破敗的園子點燃了他的生命:石門中絢麗的落日余暉,映著晨光在草葉上滾動的晶瑩露珠,如一朵小云穩(wěn)穩(wěn)停在半空中的蜂兒……美,給他那顆干涸凋敝的心靈注入了清泉,滋養(yǎng)出蓬勃的生命。
美的力量就是如此神奇,它有時能挽救一個瀕臨危絕的生命。
【語段評點】
結(jié)合文本,從史鐵生的角度,我們可以提煉出“問”“喚醒自己”等話題,再細細思考,還能提煉出“尋找”“獨自面對”“殘缺與完美”等話題;從他母親的角度,能提煉出“無聲勝有聲”“總有一種力量讓我淚流滿面”等話題;從地壇的角度,能提煉出“發(fā)現(xiàn)”“美的力量”“傾聽自然”等話題;從三者關(guān)系來看,還能提煉出“腳印”“對話”“生命的支點”等話題;從整體角度,還可以提煉出“回味”“守望”等話題。
很多考生喜歡就教材中的作者做文章,這樣就又進入了人物素材范疇,而教材中的作者大多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所以考生視角又回到了作者本身相關(guān)重要事跡上,進入俗套的怪圈。而要想突破,考生應(yīng)該從教材本身入手,整合文本信息,如上面的“范例語段”就是如此。
【按主題整合素材·范例語段】
素材1:“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那就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云,故鄉(xiāng)的花,故鄉(xiāng)的草,故鄉(xiāng)的老水牛,故鄉(xiāng)的親人……那是永遠埋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想念。柯靈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讓無數(shù)人產(chǎn)生感情共鳴。(柯靈《鄉(xiāng)土情結(jié)》)
素材2:北平,是雨后什剎海的蜻蜓,是夢里玉泉山的塔影,是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是溫和的香片茶,是胡同里的院子和樹,是便宜的花草……那些剪影,構(gòu)成了老舍心中永遠的北平,也種下了他恒久的懷念。月是故鄉(xiāng)明,離開了故鄉(xiāng)的人,才明白故鄉(xiāng)的美好。淚流滿面,那是源于對故鄉(xiāng)深沉的愛與牽掛。(老舍《想北平》)
素材3:曹文軒說:“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笔堑模饷娴氖澜绶被ㄋ棋\,外面的世界紙醉金迷,外面的世界讓人無法拒絕誘惑。于是,人們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離開了家,然后又開始迷惘,是回家還是繼續(xù)前進?家,此時在人的心中儼然是個避風港、溫柔鄉(xiāng)。(曹文軒《前方》)
【語段評點】
在素材積累時,要根據(jù)主題的需要進行選材取舍,要斟酌、推敲,盡可能優(yōu)化語言的表達,做到“裁剪取舍看文題,敘議描寫呈立體,引用鋪排添文采,中心突出有深意”。整合教材時可以單篇文章為單位進行梳理,也可以專題為單位進行篩選、梳理,必要時把觸角伸向課外閱讀材料。圍繞“人與人生”“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進行整合,深入閱讀,深度思考,積累素材,豐富思想。比如上面的素材可以專門用作“故鄉(xiāng)”“家園之思”等話題。
教材上素材積累與整合是對思維靈活性與深刻性的考驗。茅盾在《有意為之——談如何收集題材》中說:“選用的時候,可就要像關(guān)卡的稅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車的‘貨,全要翻過身來,硬的要敲一敲,軟的要擰一把,薄而成片的,還得對著陽光照了又照——一句話,用盡心力,總想找個把柄,便扣下來,不讓過卡?!比绻忌谒夭姆e累時能反復推敲,在別人忽略處采擷碩果。雖過程辛苦,但成效尤佳。
以上從人物素材和教材素材兩個方面,談小眾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簡言之,考生在素材選擇上要做到“避熟就生、避熱就冷、避舊就新”三大基本原則,這樣,你的作文就能夠清新脫俗,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