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偉
[摘 要]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和情感美的文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此為突破口,透過教材的課文選編特點,讓音韻之美與母語之愛交織,讓文化之美與生活之愛交織,讓親情之美與家園之愛交織,讓人物之美與民族之愛交織。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 音韻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3-067
小學語文要教給學生什么?這是一個宏大而復雜的論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說:“教什么?要考慮四個立場——教材立場、教者立場、學者立場和作者立場。”后三個常為人所見,第一個卻常常為人所忽視。其實教材立場不僅很重要,而且對怎么教和怎么學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下面就以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為例,透過教材課文的編選特點來看小學語文到底該教給學生什么。
一、音韻之美與母語之愛的交織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立足母語傳承,精選精編課文,倡導“在讀中學,在讀中感受”母語。所選文章詞句生動,描摹形象,讀起來聲調鏗鏘,朗朗上口,充滿音韻美。在文體搭配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朗讀特點,既有或明快或舒緩的記敘文,也有抒情濃郁、平仄和諧的詩歌,還有趣味十足的說明文。在朗讀形式上,既適合學生分角色扮演朗讀,又能為朗讀小能手的個人展示提供機會。在課文內容上,“遨游漢字王國”讓學生從讀中領略漢字之美,“與書對話”讓學生從讀中體味文學之魅力,“古詩六首”讓學生在平平仄仄中感受古音旋律。
二、文化之美與生活之愛的交織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最好的渠道莫過于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當代生活中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tài)是學生認識民族文化,走進民族文化最好的媒介。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在選編課文時非常注重體現生活美和文化智慧:《落花生》從日常生活小事中體現智慧之美和哲理之美,《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立足生活對話思考文化現象,《斗笠》則是在生活智慧中展現民族人文心理。選編課文同時又力求啟發(fā)我們認識文化之美是在熱愛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譬如“遨游漢字王國”告訴我們漢字的結構和意義與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分不開,第一組選文告訴我們書中世界是對現實生活的一次藝術加工,《黃果樹瀑布》《木笛》等文章告訴我們祖國凝聚著人民的生活智慧。所以,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化中看到生活,從生活中看到文化,教會學生認識并發(fā)掘生活中的文化因素,關注并熱愛文化中的生活哲理,在文化之美中感悟生活,在熱愛生活中傳承文化。
三、親情之美與家園之愛的交織
親情是美妙的,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能夠體味到的情愫。父子之間、母子之間、親人之間,因為情感的催化和發(fā)酵,就連時間的阻隔,都沁出融化人心的美妙。小學語文的任務不僅在于讓學生感受到親情的美妙,更要由此延伸,體味鄉(xiāng)情的美妙,進而認識到家園的美妙。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組課文精選六首古詩,讓學生體味異地他鄉(xiāng)飄蕩的游子對親人、對故園的思念,家園之愛常常伴隨著親情之愛產生,而親情之美也正是家園之美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這親情之美與家園之愛交織的語文世界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照自己的生活,發(fā)現并體味自己家庭中的親情之美,學會感恩,學會尊敬長輩,學會帶著愛與敬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學會用主人翁的眼光看待祖國,感受祖國的美,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熱愛祖國的人文氣息。
四、人物之美與民族之愛的交織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心是敏感的,它是為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敞開的??H宋镌趯W生的身心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言行和思想,他們作出的貢獻和功績,會在學生的心田種下一粒種子,這便是最初的愛國情操和民族精神。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七組課文,重點向學生介紹了一組人物——中國人,他們身份各異:有的是教師,有的是詩人,有的是深陷敵人重圍之中的革命戰(zhàn)士;他們的形為也各有不同:有的努力傳遞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有的飽蘸深情高歌香港的回歸,有的誓死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但在種種不同中,他們又都閃爍著同樣的一種光輝,使得每一個人物都是美的,都是可愛的。
學生處于心智和道德修養(yǎng)發(fā)展的起始階段,小學語文有責任也有必要擔負起引導學生感受大千世界中各式各樣的愛與美的使命,以促使他們獲得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