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今天人們的日常用語中早已不使用“青蚨(fú)”這個稱謂,但文學作品中還常常出現(xiàn)這個有趣的詞,而且這個詞在古代詩文中屬于常用詞,如果不了解何為“青蚨”,那么就會讀不懂古人的相關詩文。
比如唐代詩僧寒山在題為《詩》的一首詩中吟詠道:“囊里無青蚨,篋中有黃絹。”黃絹指佛教經(jīng)卷。清代詞人陳維崧有《偷聲木蘭花·詠錢》一詞,其中吟詠道:“青蚨鑄就開元字,相看似有團圞(luán)意。”團圞即團圓。上述詩詞中,“青蚨”毫無疑問是指錢,但這種錢為什么會有團圓的意味呢?
“青蚨”作為錢的別名,來自一則神奇的傳說。以西漢淮南王劉安為首腦的淮南學派,除了著有《淮南子》之外,還著有《淮南萬畢術》一書,談論的是物理、化學方面的變化之道。之所以叫“萬畢術”,按照明代著名學者方以智的說法,是“言萬法畢于此也”。這本書早已失傳,但還有些文字零零星星地保存在別的書中,其中《太平御覽》卷九百五十就保存了一則,即“青蚨”的傳說:“青蚨還錢。青蚨,一名魚,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后開之,即相從,以母血涂八十一錢,亦以子血涂八十一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p>
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青蚨”又名魚父、魚伯、蒲虻、蚨蟬。許慎《說文解字》:“青蚨,水蟲,可還錢?!边@種水蟲很神奇,分為子母,將子母分別置于甕中,埋在東邊陰暗的墻壁下,三天后取出,即可用其血涂錢,因為子母相吸的緣故,花出去的錢就可以自動回還,子母團圓。
“青蚨”怎么回還呢?東晉干寶所著《搜神記》記之最詳:“青蚨,形似蟬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涂錢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zhuǎn)無已。故淮南子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p>
唐代醫(yī)學家陳藏器特意點明此蟲“生南?!?,被人千里迢迢帶到了中原,成為漢人書中的神奇水蟲,也就此進入古人的詩詞文章,定格為著名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