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自己的實驗對泰國學生考生詞成績不好又寫漢字不正確的現(xiàn)象進行調查研究,從而提高他們的成績以及改變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重復考生詞對提高學生成績和學習態(tài)度有顯著作用。
關鍵詞:考試方法;詞匯學習;課堂教學
近年來在我們泰國初高中的學校有很多學生學習漢語與漢語是第三重要的語言每個教師從拼音開始來教拼音:韻母,生母,聲調學完了拼音就練習漢字,泰字跟漢字有很多差別就是泰語把韻母,生母,聲調混合成一個詞,但是漢字是把各筆畫組合混合成一個詞,以上差別造成學生不太習慣寫漢字與以及記憶漢字困難。對于每一篇課文教師先教詞匯和用法,為了考察這個方法對學生學習所產(chǎn)生的效果,教師要對生詞進行考核,每次考核20個生詞,結果顯示不到一半的學生考過10個生詞。通過實驗調查學生覺得自己的寫作技巧薄弱,成績自然就不理想。隨后教師訪問了40位學生有關他們在練習生詞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學生表明練習生詞方法的過程中學生不習慣漢字的構造,在記憶生詞的時候沒有一邊背一邊寫,因此在考試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筆順不對,筆順混亂等等現(xiàn)象和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作者涉及到的理論有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行為主義理論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
“斯金納認為凡能增強反應概率的刺激,可叫做條件的、二級的、后繼的或派生的強化物。這后繼的強化物可以在它同反應重復聯(lián)合而無原始的、一級的強化物時歸于消失。他認為,后繼強化物容易發(fā)生泛化,后繼強化物同原始的強化物發(fā)生聯(lián)合時,就可以引起種種不同的活動。例如金錢可以使各種行為起到強化的作用。
一、實驗
1.實驗設計
此次實驗通過考試以及采訪的研究工具對學生在記憶生詞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此次試驗的對象為泰國政府中學高中生40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32人。這32 個實驗對象全部來自泰國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6歲,測試的時候這些學生都已經(jīng)全部學案基礎漢語教程第一冊(上)。
2.實驗材料:教師從基礎教學漢語教程的每一篇課文中選取重現(xiàn)率不同的20 個生詞,比如語言, 怎么樣,聽說讀寫,比較,給,新同學,同屋,同事等等。其中生詞表中的生詞比較受重視,而練習或解釋中的詞卻容易被忽略。
3.實驗程序:此次試驗室采用紙筆測試的方法,重復及反復的進行考試,教師將20個詞念出來進行聽寫,學生將聽到的詞語寫在紙上,測試時間為25分鐘,隨后留給學生5分鐘時間進行檢查及修正,隨后交上來教師進行評改。
二、結果
將結果表明學生第二次考試的成績比第一次的成績有顯著的提高。學生學會應用每個生詞,并用生詞進行造句和實際應用。同時也提高了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之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也變積極很多,而且自信很多,在教師考察課文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記得全部生詞。
優(yōu)點:此次的實驗的優(yōu)點就是提高了學生的考試能力,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讓學生更有自信去學習中文,教師教學也變得容易和輕松。
缺點: 此次試驗由于時間和教學計劃的影響,人數(shù)不是很多,從而影響和此次試驗的可信度,同時考察的詞匯也比較少,詞匯沒有仔細分類也是一大缺點。教師還覺得此次試驗比較浪費時間。同事也感覺到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焦慮。
三、討論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是學習者對環(huán)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huán)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隨之的有機體行為看作是反應,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習得的。在泰國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不習慣一邊背一邊寫,但是學生應該要先對筆順筆畫熟悉,為了能把這些生詞熟練應用,不僅僅要把漢字寫正確,同時也要加強聽力,口語閱讀的能力因為每個語言這四項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學生在不同技能方面的能力不一樣,有些學生聽力很強有些閱讀能力很強,學生應該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知道自己的缺點后才能正確的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四、結論
通過實驗說明了“生詞重現(xiàn)率對泰國學生漢語詞匯學習的影響”是學生學習詞匯的一個關鍵變量,學生對詞匯的熟悉度。因此在泰國學生的詞匯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提高生詞重視率的教法,來足進學生詞匯的記憶。除了重視率這個教法,可能還有其他因素上的差異,例如筆畫數(shù),結構類型,學生的興趣,日常讀物和教學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等等。這些因素的差異可能導致實驗結果的差異,還不確定除了教學方法外與考試方法外,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變量沒有差異。然而僅用考試地方法來測驗學習詞匯效果,這種測驗還不夠充分。所以關于生詞重現(xiàn)率在學生學習詞匯中的問題,還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http://baike.baidu.com/view/1021321.htm .
[2] http://www.baike.com/wiki/%E8%A1%8C%E4%B8%BA%E4%B8%BB%E4%B9%89%E5%AD%A6%E4%B9%A0%E7%90%86%E8%AE%BA.
[3]蘇新春.《漢語詞匯研究需要開闊的視野與歷史縱深感》.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suxc/suxc22.htm,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