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有一類界于固定短語與自由短語之間的語言單位,它們不同于一般的成語、俗語、固定短語,交際中作為整體使用,具有一定的整體意義,既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漢語中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使用頻率很高,我們暫且把這類結構定義為類固定短語。本文以《生命冊》為例,分析現(xiàn)代漢語系統(tǒng)中的類固定短語,探討其生成機制、使用頻率及在語言表達中功能和作用,以幫助我們有效的理解和使用類固定短語,也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定的理據(jù)性。
關鍵詞:類固定短語;四字格;語法;可替換
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人開始注意到現(xiàn)代漢語中的“四字格”結構,如“大講特講”、“一說就跳”、“越說越氣”,這類結構很多由成語衍生而來,由固定成分和可替換成分兩部分組成,人們談到類固定短語的時候一般將它和固定短語及自由短語相及提起,并把類固定短語視作固定短語和自由短語的中間態(tài)。這類特殊的結構引起了很多語言學家的重視,本文所討論的類固定短語,既包括由成語衍化來的“四字格”結構,也包括在交際中逐漸固定下來的特殊結構。
一、《生命冊》中類固定短語的類型
《生命冊》是著名作家李佩甫所著,是一部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講述了一個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一個“背負土地行走”的知識分子的故事。全篇有大量口語詞匯和對話形式,較為集中的反映了類固定短語的使用情況。本文從結構角度分析小說中的類固定短語現(xiàn)象:
(一)“四字格”結構
漢語中的“四字格”結構很多由成語衍化固定而來,這種類固定結構往往含有雙項雙框?!八^雙項是指有兩個前后可變項,所謂雙框是指不變項也有前項和后項兩個,意思是‘雙邊框架’,是跟‘單框’(單邊框架)相對的?!保ㄉ劬疵簟稘h語框式結構說略》),下面我們具體分類:
1.前后兩框相同
越A越B:越來越沉 越來越少
邊A邊B:邊走邊問 邊走邊想
不A不B:不能不走 不能不救 不能不找
一A一B:一高一歪(胳膊) 一騎一磨(屁股)
類似結構:忽高忽低 且重且輕 扒腸扒肝 人來人往 走來走去 滾來滾去 徹頭徹尾
2.前后兩框不同
連A帶B:連吃帶咬 連跺帶踩
七A八B:七纏八繞
無A可B:無話可說 無處可去
來A去B:來攏去脈
擦A刮B:擦屎刮尿
從A到B:從里到外
3. 前后兩項相同
逮A讀A:逮誰讀誰
愿A就A:愿干就干
有A說A:有事說事
4. 含重疊項
ABAB:走著走著 試著試著 意思意思
一座一座(樓房) 一格一格(腳步聲、樓房的燈光) 一扭一扭(屁股)
一家一家(串、尋奶吃) 一把一把(巴豆) 一腳一腳(墻上的腳?。?/p>
AABC:長長見識 開開洋葷
(二)特殊結構
除了上述“四字格”結構,漢語中還有一系列的詞句已成為固定語塊,功能多樣,使用廣泛。有的已經(jīng)格式化,有的能產(chǎn)性很強,豐富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從《生命冊》這部小說來看,有以下幾種類型:
似A似不A:似點似不點 似看似不看
你A你的,我A我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該A的A:該刪的刪,該加的加 該花錢的花錢,該送禮的送禮
A來A去:打聽來打聽去
A得要命:貴的要命 疼的要命 恨的要命
到底是A:到底是大學教授 到底是丟兒(丟兒是人名)
其他固定語塊:七不沾八不聯(lián) 有一搭沒一搭 欺生又怕生 啥貴不吃啥
既快不得也慢不得 看都不看我 各走各的路 深一腳淺一腳
一天也不得安生 作的是假揖,燒的是空香
二、類固定短語的生成機制
自由短語、類固定短語和固定短語之間的生成轉化同語言中的大多數(shù)現(xiàn)象一樣,是一個漸變的細微過程。類固定短語的生成,在很多情況下是自由短語詞匯化和語法化的結果,另外語言的類推作用也是類固定短語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下面我們來具體討論這兩種不同的生成機制:
(一)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過程
這種生成方式的主要原因是使用頻率的增多,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過程是指大于詞的自由組合的句法單位在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之后,其自身變成一個穩(wěn)固的詞項的過程或現(xiàn)象。很多類固定短語在古漢語中都是一般的句法結構,由于交際中的大量使用,在衍化過程中逐漸固定,如,“這…那…”結構,在宋元時期的小說、散曲中大量使用,但僅僅是作為一般的句式。但由于使用頻率很高,這種句式的固定成分“這”、“那”發(fā)生了語法化,慢慢出現(xiàn)了“A這B那”格式的語例,“問著問那”、“怕這怕那”、“要這要那”。
(二)語言的類推作用
語言的發(fā)展具有類推性,這種作用在類固定短語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情況是語言使用者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也就是說很多類固定短語是有其對應的固定短語作為格式原型的,語言使用者通過已有的結構式自覺類推、擴展生成了類固定短語。最常見的“四字格”類固定短語,往往以某個成語為原型不斷類推產(chǎn)生,如,類固定短語“屢敗屢戰(zhàn)”的產(chǎn)生就是在格式原型“屢戰(zhàn)屢敗”的參照下,根據(jù)已有的“屢…屢…”格式,類推出的新短語,新的短語“屢敗屢戰(zhàn)”最終獲得了類固定短語的身份。
三、從《生命冊》看類固定短語的特征
正由于類固定短語界于固定短語和自由短語之間,結構上既有不變的成分又有可變的成分,形式多種多樣,所以無法對類固定短語的格式進行定量分析,但我們可以對具體存在的類固定短語現(xiàn)象進行有效的識別和規(guī)范,總結類固定短語特有的屬性。
(一)固定性
所謂固定性,指的是類固定短語的結構模式,有相當一部分“四字格”的類固定短語是從成語派生而來,如,“不倫不類”是成語,從它衍生出一系列類固定短語“不明不白”、“不中不西”、“不男不女”、“不痛不癢”對于一小部分特殊結構,雖然格式多種多樣,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但在使用過程中,它們總是以語塊的形式固定出現(xiàn),改變其中的某個成分,以符合具體語境的表達需要。這種結構模式的固定性,對于漢語新詞匯的產(chǎn)生有重要作用,即豐富了漢語詞匯,又解決了大量新詞匯進入語料庫加重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負擔的問題。
(二)可替換性
類固定短語是由不變項和可變項兩部分組成的,可變項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詞匯的生成能力。這也是類固定短語區(qū)別于固定短語最大的特點,有的結構只替換一種的某一個成分,如“該A的A”結構,可替換為“該吃的吃,該喝的喝”,也可替換為“該加的加,該刪的刪”等;有的機構要替換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如“一A半B”結構,可替換為“一兒半女”、“一時半晌”、“一星半點”等;有的保留語塊中的虛語素,如保留“之”字,產(chǎn)生的“魚米之鄉(xiāng)”、“言外之意”、“不孝之子”、“立身之地”;有的保留語塊中的實語素,如保留“有”字,產(chǎn)生的“生財有道”、“后繼有人”或“大有作為”、“別有天地”。
(三)意義的整體性
類固定短語的意義,不是其組合成分的簡單相加,而往往產(chǎn)生出新的整體意義,這一整體意義是在長期使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而且這種意義的整體性與語境緊密結合,表達特定的語用功能。如“A得要命”,在不同的語句中“A”可以是表示多種意義的形容詞,如“嚇得要命”、“紅得要命”、“貴得要命”,在具體語境中表達對不同事情的不同感情,但在這個格式里整體的表達了程度的加深,具有一定的夸飾性。再如,“到底是A”,在小說中,農村的父老鄉(xiāng)親找主人公“吳志鵬”辦事,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到底是大學教授”,“到底是……”這一語塊即包含著對主人公的信任,又有為求辦事而抬高主人公的意味,這一整體意義在其他語境中同樣存在。
四、結語
近年來,對類固定短語的研究逐漸深入,不同的學者對其有不同的界定,研究范圍也不盡相同。但其共同點是認為它是固定短語和自由短語的中間態(tài),是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作為固定語塊使用的語言單位。類固定短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對于更新漢語詞匯系統(tǒng),擴大某些詞匯的使用范圍,更好的表達我們的情感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過程中,也需要合理的利用語言的規(guī)范作用,遏制隨意類推造成的詞匯系統(tǒng)的混亂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商務印書館,1979.
[2]齊滬揚.現(xiàn)代漢語短語[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張斌.漢語語法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邢福義.關于“從…到…”結構[J].中國語文,1980,5.
[5]陸志韋.漢語的并立四字格[J].語言研究,1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