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逃離》是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一篇關(guān)于女性家庭與婚姻關(guān)系的短篇小說。作者對于女主人公人生中兩次逃離的心理過程描寫得細膩真實,與弗洛伊德關(guān)于人格心理的理論相契合。本篇論文將運用弗洛伊德關(guān)于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分析短篇小說《逃離》中女主人公卡拉在兩次逃離中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探求卡拉兩次逃離結(jié)果不同的原因,以此解讀女性心理選擇的復雜過程。
關(guān)鍵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 “逃離” 自我 本我 超我
《逃離》是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于2004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集,獲得了2004年度加拿大吉勒文學獎和2009年度的布克文學獎。其中第一篇同名短篇小說《逃離》以流暢的敘事手法,深刻的心理描寫以及發(fā)人深思的主題集中代表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的寫作風格。
這篇短篇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卡拉的家庭婚姻生活現(xiàn)狀。門羅通過插敘的手法將卡拉婚前與婚后生活有機結(jié)合起來,連貫地講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心理成長過程。卡拉一共經(jīng)歷過兩次逃離,第一次是逃離繼父的嚴格管教,離開父母與克拉克一起經(jīng)營馬術(shù)學校;第二次是逃離與克拉克冷淡的婚姻。在鄰居西爾維亞的幫助下她逃脫了婚姻并開始新生活。兩次逃離,但結(jié)果卻大不相同。是什么促使卡拉在兩次逃離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及其應用
奧地利的神經(jīng)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在弗洛伊德《超越唯樂原則》中,他首次提出了將人格劃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之后發(fā)表的《自我和本我》一書又充分完善了這一理論?!氨疚摇笔侵冈嫉淖约海砹吮灸艿?、完全無意識的沖動。本我按照快樂原則活動,“超我”是指人格結(jié)構(gòu)中代表理想、文明的部分。它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nèi)化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社會以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其機能主要在于監(jiān)督、批判以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自我”是現(xiàn)實中的自己,同時受本能沖動、道德規(guī)范和外界刺激的影響。自我、本我和超我對人的心理活動同時起作用,對人的最終行為選擇負責任。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精神分析批評話語作為一種批評方法被逐漸應用于文學研究中。弗氏精神分析不可否認地為探索人類精神領(lǐng)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批評范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弗氏理論及其實踐推動傳統(tǒng)文學批評從文學外部研究逐漸深入到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因此,當代眾多的文學批評家都以弗氏精神分析話語為出發(fā)點進行批評理論和方法上的探索。
二、卡拉的第一次逃離
卡拉的第一次出走發(fā)生在她十八歲的時候。這時卡拉的心智剛剛成熟,并開始有自己的主意。卡拉因為喜歡動物便在高中畢業(yè)之后利用暑假時間到馬術(shù)學校去打工。卡拉的父母要她接著上大學,卡拉只要能讓她學獸醫(yī),倒也不反對繼續(xù)上學。她從出生以來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住在鄉(xiāng)下和動物打交道。可見卡拉當時強烈的本我意識便是今后要和動物打交道。這仿佛是她的本能欲望,影響著卡拉的自我發(fā)展??ɡ隈R術(shù)學校遇上了克拉克,克拉克與卡拉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辦一所馬術(shù)學校。這時她與這個學校里最好的馬術(shù)教師很快陷入了愛河??ɡ倪@一個選擇便是她的自我在強烈的本我作用下做出的。本來應該按照父母意愿去上大學的卡拉,正是因為舍不得愛情與動物,放棄了去圭爾夫上大學的機會。聽從父母的話去上大學是大部分社會人在理性的情況下應該做出的選擇,這便是卡拉應該遵循的超我??墒强ɡ摹氨疚摇睕_動占據(jù)了她當時人格心理的大部分空間,使得“超我”不得不讓位于她自身強烈的本能欲望。
為了能使卡拉離開克拉克去上大學,卡拉的父母竭力地勸說她重塑自己的超我,希望卡拉不要讓她自身一時的沖動毀了自己的前程,可以更加慎重地做出人生的選擇??ɡ哪赣H勸她“他會傷了你的心的,這還不是板上釘釘?shù)氖聝骸???ɡ睦^父更是把克拉克說成了“盲流游民”,并且說出了“我不想跟你爭辯,你反正不是我的女兒”的氣話。但這些本可以加強卡拉“超我”作用并抑制“本我”作用的勸說到了卡拉這里就適得其反。十八歲的拉卡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渴望自由,希望自己的理想可以實現(xiàn)。這時一切阻擋她追求“超我”的阻力,包括父母的勸說反而會使她反感??ɡ瓕⒆约焊改傅墓苁图彝ギ敵闪俗约鹤非笞杂傻慕O腳石,越來越與自己格格不入??ɡ胍与x自己的家庭,追求“更為真實的生活”。
當卡拉與克拉克開著一輛嘎吱亂響的老車逃離家庭開始新生活的時候,卡拉對她之前的生活沒有表現(xiàn)出一絲的留戀。她完成了對自身本我欲望的滿足。未來那種不太正規(guī)、與社會道德背道而馳的生活深深地吸引著卡拉?!八芽死丝醋魇嵌宋磥砩畹脑O計師,她自己則甘于當俘虜,她的順從既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心悅誠服的?!笨ɡx擇順從克拉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她確信克拉克所要滿足的本我和她自己的一模一樣??死说南喟槭强ɡ枰奈镔|(zhì)依靠。因此卡拉愿意逃離父母的家庭和克拉克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標。
三、卡拉的第二次逃離
卡拉的第二次逃離是本篇短篇小說的高潮部分??ɡc克拉克的感情逐漸變淡、馬術(shù)學校的生意日漸慘淡,以及小羊弗洛伊的丟失使得對她現(xiàn)在的境況幾近絕望。因此在打掃鄰居西爾維婭的房子時,卡拉終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向友好并且有學識的西爾維婭吐露了心聲。她想逃離現(xiàn)在的生活。這次,卡拉的“本我”沖動變成了逃離自己的婚姻以及事業(yè)。她不再想與脾氣暴躁、勢利和冷淡的克拉克一起開馬術(shù)學校了??ɡ瓡谖鳡柧S婭和她的朋友的幫助下逃離到多倫多,找一份馬術(shù)教練的工作。其實,卡拉的這些沖動都是她在頭腦里規(guī)劃的藍圖,她并不知道怎么具體實施。換句話說,她雖然厭倦了現(xiàn)在的生活,可還是沒有到達無法忍受的地步,加之,她缺乏獨自出走的勇氣和物質(zhì)條件。這一切都延遲了卡拉對于“本我”的實現(xiàn)。但是,西爾維婭的幫助無疑是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ɡ唤袊@道:“我必定是太激動了。我從來沒有想到事情真的做起來竟是這么的簡單。”精密的計劃使得卡拉的欲望有了得以實現(xiàn)的客觀條件。而且西爾維婭的鼓勵也為卡拉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撐。
當卡拉決定按計劃逃離之后,她的心中充滿了激動但是也有不安。這時卡拉的自我表現(xiàn)得有些慌亂,一方面是本我要實現(xiàn)的激動,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超我的考慮使她不敢相信自己現(xiàn)在要實施的計劃??ɡc曾經(jīng)十八歲的自己相比已經(jīng)成熟了很多。她開始受到“超我”的支配??紤]到自己已為人妻,并且有照顧馬術(shù)學校里馬的責任。因此此時的卡拉總給人一種猶豫不決的感覺,仿佛是西爾維婭為她設計的出逃計劃并迫使卡拉執(zhí)行似的。可以看出,這次逃離時,卡拉的“本我”和“超我”的作用可以說是勢均力敵。
在大巴車上,卡拉想了很多。她想著天氣會轉(zhuǎn)晴;馬術(shù)學校的生意也許會變好;想著她心愛的那些馬兒;還有她曾經(jīng)深愛的克拉克??ɡ藭r的人格心理已經(jīng)被“超我”占據(jù)大半部分了。接著她又想到了自己不顧一切追求自我可能發(fā)生的不好后果。她無法想象自己如何獨自在大城市里打拼。漸漸地,卡拉的“本我”欲望得到了強烈的抑制。當大巴馬上要駛向高速公路時,卡拉的“本我”徹底被“超我”打敗了。她不能逃離自己現(xiàn)在一切的責任,她要承擔起責任,讓一切變好而不是逃避。
四、分析
通過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解讀卡拉在兩次逃離時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看出兩次逃離結(jié)果的不同源自于卡拉“本我”和“自我”的力量較量的不同。第一次逃離中,很明顯卡拉是在受“本我”的支配。因此她可以做到不顧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愛情與自由。在第二次逃離中,卡拉一度被“本我”控制,想要拋下一切再次出走??蓛?nèi)心的責任感、道德的約束以及對過去的留戀使得卡拉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歸。通過艾麗絲·門羅的這篇故事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卡拉在成年之后變成了一位成熟且有責任感的女性了。
門羅筆下的女主人公卡拉從一個做事不計后果的幼稚女孩成功蛻變成為一位成熟的女性,體現(xiàn)了當代女性復雜而艱難的成長過程。當女人擁有事業(yè)以及家庭之后,她們就不能拋下這些責任而去一味地追求自身的生活了,而要把自己放置在復雜的關(guān)系網(wǎng)中生活。聰明的女人不會沒有計劃地生活,因為只有經(jīng)過理性的思考才能充分地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從而最終獲得事業(yè)和家庭上的成功。
在小說的最后卡拉放棄了逃離,選擇了回歸。作為一個女人,她選擇了勇敢地面對問題和承擔責任。因為逃離只能讓人遠離一時的煩惱,只有面對才能使生活中的挫折得到真正的化解??ɡ墙?jīng)過理性的思考,才在超我的支配下做出了成熟的選擇。在小說的最后,女主人公的生活開始向好的方向發(fā)展:馬術(shù)學校的生意開始變得有所起色;卡拉和克拉克的關(guān)系也有所改善。事實證明卡拉的選擇是正確的,她在向幸福一步步靠近。
參考文獻: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 門羅.逃離[M].李文俊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3] 李英.精神分析批評話語在文學研究中的批評策略[J].貴州社會科學,2009(4).
[4] 劉意青.寫在艾麗絲·門羅獲諾貝爾文學獎之際[J].外國文學,2014(5).
[5] 王星莉.自我·本我·超我——《簡愛》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巢湖學院學報,2010(4).
作 者:蘇 卉,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張敬品,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