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拉默德注重猶太傳統(tǒng),風格幽默雋永,作品常常表達道德、希望等主題。傳統(tǒng)評論認為其短篇——《第一個七年》結(jié)尾充滿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其文體特征表明結(jié)尾看似確切的希望實則渺茫,懸而未決。本文以文體學為基礎(chǔ),從語用學角度研究文體特征,挖掘(隱含)作者向(隱含)讀者傳達的深層信息,從新角度闡釋主人公形象,從而對該短篇進行新解讀。
關(guān)鍵詞:文體學 價值語言 合作原則 語用學
一、引言
馬拉默德注重猶太傳統(tǒng),作品常常描繪店員、鞋匠、裁縫等社會貧困眾生形象,突出其良好品質(zhì),具有道德教化意義?!兜谝粋€七年》作者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視角敘述了鞋匠費爾德為女兒梅婭米尋覓如意郎君的故事:鞋匠希望女兒能嫁戶好人家,撮合恰好到他店鋪修鞋的大學生麥克思與女兒約會,在店里幫忙五年的助手索貝突然消失。費爾德雇了新助手,卻不如索貝得力可靠,女兒與麥克思數(shù)次見面后拒絕與他交往。心臟病復發(fā)下的費爾德辭退了偷錢的新助手,無奈之下再次去找索貝,請他回來幫忙,二人對話時方知索貝與梅婭米靠書籍交流,感情早已深厚。費爾德雖不愿讓女兒嫁給索貝,最后卻說,梅婭米年紀尚小,結(jié)婚尚早,索貝再為他工作兩年,即七年期滿,再和梅婭米談婚論嫁。故事結(jié)尾,索貝回到店鋪,開始了工作,“為了愛情”。
傳統(tǒng)評論認為,馬拉默德作品結(jié)尾大多充滿希望,《第一個七年》也不例外,索貝終將獲得愛情,與梅婭米幸福生活。本文卻與此持相反觀點,認為看似濃厚的希望實則懸而未決。本文將以文本細讀為基礎(chǔ),從文體學視角出發(fā),多方面闡釋人物形象,指出精于算計的費爾德是不會輕易把女兒嫁給索貝的。
二、“很講實際”的費爾德
全文采用第三人稱進行客觀敘事,作者對文本沒有進行太多的直接干預(yù),與讀者之間留有一定“距離”。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隱含作者”的概念,是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第二自我”。相對于“隱含作者”的是“隱含讀者”,是作者的預(yù)想讀者,能接收并理解作者傳達的信息。因此作者需要通過文本向其(隱含)讀者間接傳達他要表達的意圖,用價值語言讓讀者形成符合作者意圖的價值判斷。價值詞則是價值語言的核心,文中多處重復出現(xiàn)的三大價值詞即是“敬重”“講實際的”“受過教育的”及其相應(yīng)詞匯變形。
文章一開頭就講了費爾德對麥克思追求學業(yè)和女兒“自食其力”找工作而非讀大學的不同看法,也提到助手索貝常讀經(jīng)典文獻,在梅婭米讀書方面常做指導。在第一段作者用“敬重”二字刻畫費爾德對麥克思的態(tài)度,用“很講實際”描繪費爾德。這兩個價值詞匯與下文形成多方對照與呼應(yīng)。
第三段刻畫麥克思出現(xiàn)在修鞋店后費爾德的心理波動,他忖度著撮合麥克思與女兒的好處,比如可能讓女兒再度考慮讀大學,但看似不太可能,于是“思路終于回到了現(xiàn)實——至少能讓她嫁給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過上比現(xiàn)在強的日子”。這與第一段提到的“很講實際”相呼應(yīng)。由此可見,費爾德的“實際”落腳點是讓女兒通過婚姻擺脫貧苦生活,過上更好的日子。
而價值詞匯“敬重”再次出現(xiàn)是在費爾德知道麥克思攻讀會計專業(yè)時。費爾德原本以為麥克思能研究醫(yī)學或法律,這兩個西方國家長久以來重視的學科。在他看來,會計“不過是個記賬員”,不如醫(yī)學或法律地位高,便“有些失望”。經(jīng)歷一番調(diào)查后,知道會計“是社會上很受尊敬的人”,才又“心滿意足”,期待女兒和麥克思繼續(xù)約會。在費爾德看來,受人尊敬有兩條標尺來衡量:一是受過教育,這也是鞋匠看上麥克思的直接原因。從文章開頭描寫麥克思求學不畏艱難,到心里盤算讓女兒嫁給“受過教育的人”,以及當面稱贊他“多么想念書”,字里行間都表現(xiàn)出猶太人重視學識的傳統(tǒng);二是有社會地位,得知麥克思學會計鞋匠還覺得失望,希望他能“從事地位更高一點的職業(yè)”,直到確認會計同樣享有較高社會地位才放心。
而助手索貝則與麥克思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從鞋匠的視角對索貝進行了描述:“沒有受過教育,”卻讀這么多書”,于是問索貝是不是“在哪兒念過大學”,這是第一條標尺的對比。索貝沒有念過大學,且依舊是社會底層人物,是自己的助手,當然比不過未來從事會計職業(yè)從而獲得社會尊重的麥克思。文章最后,鞋匠與索貝見面,請他回去繼續(xù)工作,知道索貝不滿麥克思和梅婭米約會,不由激動地問:“我女兒和你這個年過三十五歲、在我鋪子里干活的伙計有什么關(guān)系?”還說不會把女兒嫁給他這樣“又老又丑的人”。他口中的“丑”并不單單指索貝的容貌,更指他與女兒婚后的生活,無法像自己曾經(jīng)幻想的那樣光鮮亮麗。即使梅婭米不喜歡麥克思,鞋匠也無法直接把女兒送到索貝手里,因為他深知一旦梅婭米嫁給索貝,自己多年來含辛茹苦努力讓女兒嫁入頂層階級,過上“更體面的生活”的夢想便破滅了。
綜上可見,“實際”的費爾德有較強的階級觀念,“實際”在企圖讓女兒通過婚姻進入上層階級社會,改變現(xiàn)有生活狀況。索貝完全不符合他的期望,鞋匠是不會讓他輕易娶到梅婭米的。
三、精于算計、自欺欺人的費爾德
費爾德精于算計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愛財,在金錢上斤斤計較;二是企圖操縱女兒的婚姻;自欺欺人則表現(xiàn)在費爾德實則早已明白索貝低價工作五年的目的,卻一直不愿面對。
首先來看費爾德之愛財。麥克思進門修鞋,鞋子破損嚴重修理量較大,當麥克思問起修鞋費用,鞋匠先答“你不必擔心價錢”,這首先違背了質(zhì)量準則,因為鞋匠并沒有直接給出麥克思想要的回答,言外之意便產(chǎn)生,大有鞋匠已將麥克思認作未來女婿候選人,不能談錢之感。但是麥克思進一步追問,鞋匠稍作思索,最后說價錢一塊五。接下來作者卻轉(zhuǎn)換視角對鞋匠進行心理刻畫:“但話一出口他就后悔了。這種活他一般都要收兩塊兩毛五分。他應(yīng)該分文不取,或是照常收錢?!弊髡哌@兩句話看似給了多余的信息,實則更惟妙惟肖地傳達了鞋匠于情不好意思收錢,內(nèi)心卻對錢財斤斤計較的矛盾心理。
費爾德愛財還表現(xiàn)在壓縮索貝的薪資。“為了使索貝不吃虧,費爾德常常多給他些錢。但是他的良心還是感到不安,因為他沒有堅持要索貝拿高一點的薪水?!边@句話看似冗余,前后矛盾,卻表明鞋匠心里雖然清楚索貝的勤懇應(yīng)當?shù)玫礁嗟幕貓螅岸嘟o他”的錢實則并沒有多少。索貝走后新雇的員工不可靠,鞋匠每晚都要“把錢數(shù)好,鎖到抽屜里”,心臟病復發(fā)的直接原因又是新助手偷錢。直到最后想請索貝回去幫忙,最先提出的條件便是給他多加工錢。作者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描述一方面襯托了索貝的值得信任,另一方面?zhèn)鬟_了費爾德對錢財?shù)闹匾暋?/p>
其次費爾德還算計著女兒的婚姻。鞋匠很久之前就注意麥克思了,這點從文章段首即可看出,“他的心思只能集中在一個叫麥克思的大學生身上”,“一直在想著的人正是他”,即從一開始作者就透露鞋匠早有撮合二人的打算。之后從介紹麥克思認識梅婭米起,鞋匠不斷側(cè)面敲擊二人的進展狀況,企圖加快二人約會的進程。如第一次約會后,鞋匠與女兒有如下對話:
“你們到哪兒去玩了?”費爾德高興地問她。
“隨便走走?!泵穻I米頭也不抬地答道。
“我告訴他不必亂花錢?!辟M爾德清清嗓子又說。
“我不在乎這些?!?/p>
……
“怎么樣?玩得好嗎?”他呷了一口茶,輕聲問道。
“還可以。”
鞋匠知道二人還會見面,又問:
“什么時候?”
“星期六。”
“你怎么說?”
“我能說什么?”她停了片刻反問道,“我說可以。”
這兩段對話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梅婭米短促的回答?!半S便走走”違背了質(zhì)量原則,“還可以”違背了禮貌原則,最后的反問句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語氣更為強烈,言外之意都體現(xiàn)出對麥克思和父親的不滿。即便聽出了女兒的態(tài)度,鞋匠依舊對星期六的約會充滿期待,還為麥克思說話辯解,不讓他“亂花錢”。
然而第二次約會后梅婭米態(tài)度就很堅決了,說討厭麥克思。費爾德陷入“痛苦和失望”,問起原因,女兒這次毫不含糊:
“因為他是個地地道道的物質(zhì)主義者。”
“這個字眼是什么意思?”
“他沒有靈魂,只對物質(zhì)感興趣。”
鞋匠把女兒的這兩句話想了許久,然后問道:“你還和他見面嗎?”
“他沒有約我。”
“如果他要約你呢?”
“不見?!?/p>
這一次女兒的回答沒有避重就輕,較之第一次對話基本上是清晰明了。鞋匠把女兒有關(guān)“物質(zhì)主義”的解釋思考良久,下句話沒有再為麥克思辯駁,作者便從側(cè)面?zhèn)鬟_出鞋匠實則認可女兒觀點的信息。然而為了讓女兒嫁入上層階級,費爾德最終還是問她會不會和麥克思再見面,好能如他所愿讓女兒逐漸步入上層社會。但女兒最開始并沒有直接回答不見,“他沒有約我”這句話梅婭米其實間接告訴父親麥克思與自己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對自己也并不感興趣,索性讓父親打消撮合二人的念頭。然而費爾德并不死心,進一步發(fā)問,直到吃了閉門羹還期待梅婭米會改變主意,或麥克思能打來電話。
上述兩點可以看出精打細算的鞋匠對金錢較為重視,從開始便策劃撮合麥克思與梅婭米,希望麥克思未來從事受人敬重的職業(yè),好讓女兒通過婚姻過上經(jīng)濟寬裕的生活。而索貝一方面并不看重錢,自身也窮困潦倒,社會地位又低下,在費爾德眼中一輩子只能是修鞋匠,如果女兒嫁給他,命運便無法改變。因此鞋匠不能立馬同意讓索貝和女兒在一起,并且極有可能在兩年之內(nèi)另作打算。
最后,鞋匠在索貝與女兒二人的感情上一直在進行自我欺騙。費爾德給索貝薪資不多,內(nèi)心有愧,曾建議索貝去其他地方工作或者另立門戶,但他不為所動。于是鞋匠經(jīng)常思考“索貝留戀這里的什么”,“他為什么要
留在這兒”。他給出了自己答案,認為索貝是“經(jīng)歷過可怕的流亡生活后對這個世道感到害怕”。但在文章最后與索貝見面,以加工錢為由請他回去,被索貝回絕不在乎工錢,接下來作者刻畫鞋匠心理:“鞋匠知道他不在乎,一時也不知所措?!边@句話讓加工錢那句話顯得冗余累贅,即鞋匠明知索貝為他工作五年并不是為了錢。如果這里還不夠明顯,下文作者則明確傳達了信息:“他不能不承認他一直依稀地察覺索貝的這種感情,但他從沒認真地想過,他只是有所感覺也害怕朝這方面想?!本C合看來鞋匠早已對索貝有所察覺,但是出于對索貝勞動力的榨取或者其他因素,一直不愿承認索貝與女兒早已建立的情感,逃避事實,不斷進行自我欺騙。
四、題目隱含的暗示意義
原文有著深刻的《圣經(jīng)》內(nèi)涵,原型是雅各假扮哥哥以得到父親以撒的祝福后,怕哥哥加害于己,跑到母親利百加的家鄉(xiāng)避難,要從本族中選一個姑娘結(jié)婚。后來剛好遇到拉班的女兒拉結(jié)給他水喝,對她心生愛慕。為娶拉結(jié)為妻,雅各為拉班義務(wù)牧羊七年,卻被拉班設(shè)計,新婚之夜娶的是拉結(jié)的姐姐利亞。雅各又為拉班義務(wù)奴隸七年,方才娶到拉結(jié)。雅各是索貝的原型,索貝工作需滿七年才可以獲得與梅婭米談婚論嫁的資格。然而短篇的題目是“第一個七年”,而并非僅僅是“七年”?!暗谝粋€”不免讓人想到是否意味著七年之后還有“第二個”七年。畢竟雅各辛勤勞動七年后換來的是利亞而不是自己看中的拉結(jié),很有可能索貝會被費爾德繼續(xù)榨取兩年勞力后依然一無所獲,或者七年之后還有另一個七年勞苦。從《圣經(jīng)》原型來講索貝也不能輕易得到梅婭米。
費爾德希望女兒通過婚姻擺脫底層生活,為此不斷策劃并介入。索貝完全不符合鞋匠的期望,沒有高的社會地位,也沒有經(jīng)濟支撐,愛財、渴望改變生活狀況的費爾德即使對他有惻隱之心,最終也很難大度地將女兒拱手讓給索貝。鞋匠對索貝留在身邊的真實目的其實早已有所發(fā)覺,五年來逃避現(xiàn)實,不斷進行自我說服與欺騙,對該局面的出現(xiàn)負有一定責任。索貝還需要為鞋匠工作兩年,在這兩年中變數(shù)極易產(chǎn)生,通過上文對鞋匠的分析可知其變卦的可能性極大。結(jié)合圣經(jīng)原型故事,題目中的“第一個”同樣暗含著索貝的不順利。讀者需要探求作者透過字面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有效信息,這些信息既可能支撐文本情節(jié),又可能與字面表達相左,成為潛藏信息。抓住這些有效信息有助于深刻地把握文章主旨,對人物形象形成更豐滿、全面的解讀。
參考文獻:
[1] [美]馬拉默德·伯納德.第一個七年[J].劉海銘譯.外國文學,1988(2).
[2] Booth,Wa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3] Leech, Geoffrey N. Michael H.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
[4] Malamud, Bernard. “First Seven Years”. The Magic Barrel[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Cudahy,1950.
[5] Grice, H.P.. “Logic and Coversation”.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