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自面世起便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于1997年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受到了國際主流媒體的贊譽?!段⑽镏瘛吠ㄟ^講述阿慕家族的故事,反映了印度社會在前進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存在的問題。本文試圖對書中三個死亡人物:蘇菲默爾、阿慕與維魯沙進行探究來認識作者洛伊創(chuàng)作的悲劇意識。如果說三者是印度社會不同階層的代表,那么他們的死亡則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女性地位與殖民關(guān)系的代表。這些透過死亡所折射出的問題正是洛伊悲劇意識的表達,即對于男女關(guān)系、社會上下層關(guān)系以及殖民被殖民關(guān)系的探究。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究所體現(xiàn)的是洛伊對于生死和悲中見困頓的思考。因此,《微物之神》不僅僅講述的是微小之事,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瑣屑往事引起讀者對于印度這個前進中國家的深刻思索。
關(guān)鍵詞:《微物之神》 死亡意象 悲劇意識
蘇珊娜·阿蘭達蒂·洛伊,印度著名的作家及社會運動積極分子,其創(chuàng)作的小說《微物之神》獲得1997年布克獎,這是英國文學的最高獎項?!段⑽镏瘛贩譃槎徽?,各有標題,長短不一。敘事大致以雙胞胎瑞海兒、埃斯沙兄妹在故鄉(xiāng)阿耶門連重逢和二十三年前他們的表姐蘇菲默爾從倫敦來阿耶門連度假并客死他鄉(xiāng)兩條線索交叉展開,大部分章節(jié)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交替進行。
故事回到20世紀60年代的印度,阿慕所在的家庭,是一個由身為大英帝國昆蟲家的父親帕帕奇和家庭主婦母親瑪瑪奇,姑姑寶寶克加瑪和兄長恰克組成的敘利亞正教家庭。為了逃離家庭的束縛,阿慕不顧父母的反對嫁給了一個在茶莊做助理的孟加拉男人并生下了異卵雙胞胎瑞海兒與埃斯沙。這段無愛的婚姻帶給阿慕的是無盡的傷害,最終阿慕選擇了離婚并帶著兩個孩子回到了自己成長的地方,位于印度喀拉拉省的小鎮(zhèn)阿耶門連的父母家里。阿慕的兄長恰克年輕時候在英國劍橋讀書,并與一位名叫瑪格麗特的英國女子結(jié)了婚生下了女兒蘇菲默爾。而恰克的這段跨國婚姻最終也是以失敗收場,他獨自一人回到了阿耶門連。二人的母親后來經(jīng)營著一家生意紅火的手工作坊“天堂果菜腌制廠”,并在恰克回到阿耶門連之后交由恰克管理。阿慕在回到阿耶門連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一個更加不可能愛的人——維魯沙,賤民之子,一個在阿慕這個階級“不可觸摸”的人。
悲劇很快發(fā)生了,恰克的前妻瑪格麗特因為丈夫喬的去世,所以帶了女兒蘇菲默爾來到了阿耶門連散心。蘇菲默爾卻在和雙胞胎去“歷史之屋”的路上溺亡,就在這一天,維魯沙被當成是謀殺蘇菲默爾的兇手被逮捕并且毆打致死。隨著維魯沙的死亡而浮出水面的是阿慕與維魯沙之間跨越階級的愛,恰克認為阿慕和她的兩個孩子對于自己女兒的死負有很大的責任,因此將阿慕驅(qū)逐出了阿耶門連。而埃斯沙被迫送還到自己的父親身邊,瑞海兒則繼續(xù)留在了阿耶門連。此后,阿慕孤獨病死異鄉(xiāng),二十三年后,瑞海兒得知埃斯沙回到了阿耶門連,便從美國返回,二人最終突破了道德倫理的界限,以肉體上的愛欲來獲得彼此的認可與安慰。
在《微物之神》里,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都逃脫不了命運的束縛,這便是“生存的代價”。盡管全書都在寫著一些瑣碎的事情和卑微的事物,但對作品中的人物特別是阿慕、蘇菲默爾以及維魯沙來說,雖然他們最終都是以死亡完結(jié),但是他們對于現(xiàn)實的抗爭和試圖逃離生活的藩籬,那種希冀能有所收獲的堅持的力量,是值得尊重與贊揚的。
一、《微物之神》的死亡意象類型
“意象在文學中指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與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觀念與抽象思維的指導下創(chuàng)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義性的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痹凇段⑽镏瘛分?,維魯沙、阿慕和蘇菲默爾的死無疑成為一條線索貫穿于書中,先是蘇菲默爾的溺亡導致了維魯沙的錯誤被捕并且毆打死亡,進一步地使得阿慕對生活失去了追求與希望,最后孤獨無依地客死旅館。三者不同的身份、地位及階級分別具有不同的意蘊。三者的死亡是生命符號的延續(xù),死于特定的人生場景中,經(jīng)歷了個體與群體、生存與社會間的磨礪。因此,對于三人的死亡探究有一定的意義。
(一)阿慕之死——印度中上層社會女性群體的掙扎反抗
小說中,阿慕是一個擁有多重身份的女人,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是帕帕奇和瑪瑪奇的女兒,恰克的妹妹。與恰克以家族長子的身份從英國載譽歸國相比,阿慕的反差是巨大的,離婚后帶著兩個孩子獨自歸家,在那個封建的年代是會受到歧視的,在父母家的生活也是極其艱難的。而阿慕對于自己的離婚似乎并未感到可恥,只是認為自己浪費了最好的年華。失敗的婚姻讓阿慕“明白了一件冷酷的事情——對于她而言,生命已經(jīng)被活過了。她有過一個機會,但是她犯了一個錯,她嫁錯了人”。對于阿慕的性格,書中有一個很深的概括:“年紀較大時,阿慕學會了和這種冷靜、有計劃的殘酷共存。她培養(yǎng)出一種關(guān)于不公平行為的崇高觀念,以及一種頑固而魯莽的癖性,那種在終生受到大人物恐嚇的小人物生命中所發(fā)展出來的癖性。她沒有做任何事情來避免爭吵和對抗。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她尋求爭吵和對抗,或許甚至是樂在其中?!边@種“不公平的行為”就是帕帕奇無端由地毆打著瑪瑪奇或者阿慕。面對不公平的行為,阿慕養(yǎng)成的是一種叫作“反抗”的“頑固而魯莽”的怪癖。在原版書中,作者并沒有寫到“癖性”這個單詞,所用的是“mulish”和“reckless”來形容阿慕的性格,即“頑固而魯莽”,這種“頑固而魯莽”在外人看來就是一種“怪癖”。這種“怪癖”是一種針對在大的群體中所存在的很小比例、特立獨行行為的解釋。而從故事后來的發(fā)展看,這種可以解釋為不顧一切的勇氣與決心,頑固而魯莽的阿慕為了將無辜的維魯沙救出來,頑固而魯莽地說出了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最終卻得到了被驅(qū)逐出阿耶門連的懲罰。這種癖性又是在男權(quán)至上的印度社會中發(fā)展出來的,那種終生受到大人物的恐嚇所包含的不只是帕帕奇不斷的毆打,還有婚后丈夫為了保住工作而要將妻子獻給茶莊管理者的背叛,為了解救維魯沙而在警局受到巡官話語侮辱的憤怒。這一切的一切,使得阿慕這個人物的生命中形成了反抗的意識,讓她變得危險而不可預測。
在印度傳統(tǒng)中,婦女是苦難與忍辱負重的代表,逆來順受地接受著一切,從父從夫從子。但是在阿慕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處于印度中上層社會中婦女對于沖破傳統(tǒng)地位禁錮的渴求與維護女性權(quán)益的期冀。印度婦女在生活中所穿著的那一身飄逸的紗麗倒像是枷鎖般的套住了她們的自由,讓她們在這個國度里艱難前行。因此,阿慕性格中所具有的“頑固而魯莽”的癖性在那個年代是難能可貴的。可以說,阿慕的社會價值顯現(xiàn)出的是濃重的悲劇色彩,這悲劇本身便隱隱昭示著處于邊緣的女性對父權(quán)社會的挑戰(zhàn)。
在小說中的最后一章開始講述的那個愛情故事,那是一個短暫而結(jié)局已知的愛情。在這里面,阿慕與維魯沙相愛相知享受著生命——完全平等的生命、跨越階級局限彼此珍惜的生命。到了結(jié)尾是一個關(guān)于未來的許諾:“他們必須將信心放在脆弱之上,必須抓住渺小的事物。每一次分開時,他們只能從對方得到一個小小的應許。明天?明天?!倍诿魈炷酥撩魈爝^后的很多年發(fā)生了什么,都已知道,因此這個許諾在那時顯得那么的無望卻又因為被放置在了小說的最后而充滿了感嘆,勝于悲嘆。明天過后,一切都會改變,阿慕的命運再一次地脫離了軌道,帶著對維魯沙愛情的回憶,獨自被驅(qū)逐出阿耶門連,之后便也孤獨死去,最終在火化場化成一堆殘灰消逝,“她的一切都被塞進一個小陶罐里”,只剩下那個編號為Q498673的收條號碼。
(二)維魯沙之死——企圖打破印度中下層“賤民”禁錮
書中的維魯沙是以賤民的身份出現(xiàn)的,所謂的賤民是社會低賤之人的指稱。這就涉及印度傳統(tǒng)社會中的階級問題。種姓制度是存在于印度社會中的一個較為復雜而特殊的問題?!皬臍v史研究的角度說,種姓制是印度進入階級和國家社會后才產(chǎn)生的,到了吠陀后期,賤民即不可接觸者出現(xiàn)。種姓制認為,一個人的種姓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他的職業(yè)、婚姻、社會交往、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都只能局限于自己的種姓,不得越出雷池一步,否則就會被驅(qū)除于種姓和宗教,就會被社會所拋棄,而被種姓和宗教所拋棄的人不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任何權(quán)利,而且要在死生輪回中不斷受到懲罰,成為地位更卑賤的人或是牲畜?!毙≌f中維魯沙最終越出了雷池,碰了不能觸碰的人,受到了懲罰,被這個社會所拋棄。
與此同時,他卻有著賤民所不具備的才識以及賤民所少有的那種反叛思想,為了反對階級制度,他信奉馬克思主義并積極地參加示威游行,也正因為如此引起了階級制度的捍衛(wèi)者寶寶克加瑪?shù)牟粷M,使得寶寶克加瑪成為導致維魯沙死亡的間接兇手。不止寶寶克加瑪,書中的許多人物都是導致維魯沙死亡的幫兇。即使是維魯沙的親生父親維里亞巴本也是其中之一。這個一生都囿于賤民帕拉凡身份的男人,不敢踏過賤民的定義圈一步,對帕帕奇與瑪瑪奇感恩戴德,以至于在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兒子維魯沙與主人的女兒阿慕相愛之后,便跑到了瑪瑪奇面前將事情告訴了瑪瑪奇并將瑪瑪奇提供幫助裝上的義眼抵押出去,認為那是一個男人的責任。同樣是賤民,父子之間對于自身身份的對待卻是大為不同。從維魯沙與父親維里亞巴本身上所折射出的是印度社會兩代賤民之間的鴻溝,年輕的賤民所具有的是沖破身份桎梏的決心與毅力,這與老一代賤民安分守己,終生固守著身份圈子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盡管在書中反復出現(xiàn)的那個詞語“untouchable”是一個警告,不斷提醒讀者維魯沙的身份,不斷地想要拉開維魯沙與阿慕和她的孩子的距離,但每次都是事與愿違,最終更是令阿慕與維魯沙跨越了階級之限,令二人更為貼合。
洛伊用很微觀的眼睛,很緩慢的時間來敘述了一個激動的、悲慘的、發(fā)生在一瞬間的故事,這便是微物之神維魯沙的故事。在書的開頭所出現(xiàn)的一個詭異但又幻異的描寫:“她(瑞海兒)想象他像一顆黑色的星星那般,從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天空掉落下來,支離破碎地躺在發(fā)燙的教堂地板上,黑色的血從頭顱流出來,如同一個秘密?!笨梢灾?,這是對于維魯沙死亡描寫的想象,洛伊將唯美的想象與后來殘酷的現(xiàn)實作了一次大的沖撞,給讀者心理以深沉的一擊。而在書中最后一章描寫阿慕與維魯沙的結(jié)合同樣是如此的唯美,然而當二人不可跨越的階級之愛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便與死亡聯(lián)系在了一起。深情即是一樁悲劇,為了拯救阿慕,埃斯沙嘴里最終一個“是的”,終結(jié)了那段美好,維魯沙就此消逝。
(三)蘇菲默爾之死——英國殖民者向印度被殖民者所償還的債
蘇菲默爾是一個九歲的英國小女孩,蘇菲默爾在小說中是一個關(guān)鍵的人物,但是書中對于她的描寫卻沒有很深入。大部分對于蘇菲默爾的印象都是來自于人們心理所構(gòu)建的應該是這樣的,蘇菲默爾是一個擁有美好品性的小女孩。實際上,相對于書中活著的人來說,蘇菲默爾更像是一個典型一直留存在那些活著的人的心里?!疤K菲默爾是小智慧的追求者,是殘酷事實的預報者,也是使傷口凝血的宗教師。”正是因為蘇菲默爾具有追求自由的“小智慧”,使得溺亡悲劇就此釀成,進而揭開了“不可接觸”的賤民維魯沙與可接觸的阿慕間的“丑聞”,更深刻地引起了對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關(guān)系的思考。她的死變成了一個事實,無法抹除。她就像一個陰影一般留在了阿慕家族每個人的腦海里,特別是埃斯沙和瑞海兒。
蘇菲默爾在書中第一次出現(xiàn)便是在自己的葬禮上。瑞海兒用著孩童的視角看待這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表姐的葬禮,一切都像是一場夢,仿佛“蘇菲默爾醒來參加她自己的葬禮。她讓瑞海兒看兩樣東西”,一樣是黃色教堂剛剛上漆的高圓頂,另一樣是一只蝙蝠寶寶,那只蝙蝠寶寶在瑞海兒的眼里像是指路燈般,讓她看到了蘇菲默爾在棺材里秘密地翻筋斗,這一切從側(cè)面使讀者認識到了一個孩子想象的天真,但卻更是另外一個孩子的悲劇。
讀者所能知道的是蘇菲默爾是一個擁有一半英國血統(tǒng)和一半印度血統(tǒng)的混血兒,總是穿著黃色的喇叭褲,“眼睛是那種接近藍色的灰藍色,蒼白的皮膚則是海邊沙子的顏色,但她戴著帽子的頭發(fā)是美麗的、暗紅棕色的”。最重要的是,她想念著喬,那個已經(jīng)死去的繼父。蘇菲默爾的母親瑪格麗特帶著蘇菲默爾來到印度的目的是想通過散心來減少二人對于喬的思念,但是瑪格麗特的美好愿望卻再一次落空,更是讓自己孤身一人回到了英國。
蘇菲默爾是不安分的,她也想逃離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并且說服瑞海兒和埃斯沙把她也帶上一起去冒險,結(jié)果卻是失敗的?!笆虑榭梢栽谝惶熘畠?nèi)改變”,在那一瞬間,蘇菲默爾和雙胞胎所乘坐的十分簡易的小船翻沉了,黑暗籠罩著周圍,而蘇菲默爾卻不見了。是的,那個小女孩死了,那個來自高傲的殖民國家的小女孩,在歷史前進的長河中卻意外地死在了曾經(jīng)的被殖民國家,留下的是兩個來自失敗者(被殖民國家)的小孩,悄無聲息。所以,蘇菲默爾的死亡是一種象征,代表著作為曾經(jīng)的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文化在印度社會中存在卻步履尷尬的處境。
二、阿蘭達蒂·洛伊創(chuàng)作中的悲劇意識
正如作者洛伊在開頭提到的,《微物之神》講述的都是一些瑣屑的事情,因此書中沒有渲染出一種大悲大喜的情緒。洛伊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關(guān)于悲劇的意義:“他們(政府)有權(quán)告知我們這個大壩的處置情況,但是據(jù)我所知沒有人來將這件事情告知公眾。悲劇正是在于,人們不知道他們可以被告知甚至他們希望能夠如此的時候,也沒有任何的語言能夠表達,這才是印度這個國度真正的恐懼?!?/p>
因此,洛伊筆下的悲劇更多的是通過死亡意象的引導,帶領(lǐng)讀者走向更深層次的思考,即由微小之物的震顫所引起的對于印度這個仍在前進中的國家的深刻反思。洛伊的悲劇意識所指向的是一種消磨在平常生活中,似有似無且只能意會的情緒,這種悲劇意識所包括的是從個人到家庭再到整個集體、國家,是一種對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女性與男性關(guān)系的思考。
而對于書中的三個死亡意象而言,正是由于他們的死亡進而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得悲劇沖突達到高潮,三人的價值在愈益激烈的悲劇沖突中更為深化。
(一)個人悲劇——女性與男性關(guān)系的探究
盡管書中的每個人都極盡所能掩藏著自己心中的那份秘密,但是每個人都帶著或多或少的秘聞甚至丑聞。最先出現(xiàn)的是蘇菲默爾的死。她在翻船后溺死無疑是一次意外,然而卻是償還殖民者欠下的歷史債務,由此阿慕和她的兒女們被宣判為罪人。而后,隨著蘇菲默爾的死亡而浮出水面的是阿慕與維魯沙跨越階級之愛。整本書念咒語似的反復呢喃事情可以在一天之內(nèi)改變,暗示讀者有那么一天,就是蘇菲默爾死去的那一天改變了他們家族所有人的命運。小說中的男男女女,都是這出悲劇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他們目睹了一切,盡管死亡暫時未落到他們的頭上,但是時間的流逝正是他們?yōu)檫@出悲劇所償還的債務。上文所提到的死亡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是女性對于權(quán)益的爭取,賤民對自身低賤身份打破的渴望,體現(xiàn)出的是這個國家每個人面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書中在第十二章所介紹的印度傳統(tǒng)舞蹈卡沙卡里舞,舞者是“所有男人中最美麗者,因為他的身體就是他的靈魂。從三歲起,他的身體就被刨過了、被磨亮了,被削薄了”。他們男扮女裝,扮演著并感受著舞蹈中印度女性的不幸遭遇,同時卡沙卡里舞者在作品中表演的是一個來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故事。這部存在印度數(shù)千年的史詩也在傳達這樣一個訊息——女性附屬地位早已有之,這使得人們驚嘆:盡管社會在發(fā)展,但在印度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男女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卻沒有改變。
而悲劇發(fā)生的二十三年后,當艾斯沙被送回阿耶門連時,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就像一個沉默的女性,他在中學畢業(yè)后便做起了家務、買菜、做飯這些本該由女性所做的工作?!霸趲啄曛g,艾斯沙慢慢地退出這個世界,漸漸地,他沉默的理由被隱藏起來,被埋在這個事實的安慰人心的最深處。”艾斯沙的這一系列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正是作者洛伊期冀的即男性逐漸放下話語權(quán),進而融入女性世界中,學會換位思考,從而尊重女性,最終使得女性地位得到提升。
盡管書中只有三個人成了悲劇的代言者,但是那些存活著的人們卻仍在為這出悲劇還債。洛伊對于書中人物的刻畫,死亡與否,都有一種悲劇的宿命論寓于其中。那些微小人物,缺少的正是那份認識自己的清晰感與敢于正視生活的勇氣。她所希望的并不是以渲染苦難、恐怖死亡等為最終目的,而是要表現(xiàn)出個人對命運苦難的抗爭。同時,個人的悲劇背后映射出的是對于印度男性與女性關(guān)系的探究,女性試圖擺脫地位的束縛卻不得,男性搶占著話語權(quán)。這也是作者洛伊想要傳達的信息,即女性能在社會中擁有地位甚至是話語權(quán),而不僅僅是作為男人的依附而存在。
(二)家庭悲劇——印度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關(guān)系的探究
書中最主要的家庭即是由帕帕奇、瑪瑪奇、寶寶克加瑪、阿慕及雙胞胎和恰克組成的敘利亞正教家庭。阿慕的祖父是位德高望重的神父,父親帕帕奇是大英帝國昆蟲學家,家里田產(chǎn)頗豐,然而富貴并沒有帶給瑪瑪奇幸福。英國殖民者撤離后,父親頭上的光環(huán)逐漸散去,退休在家的他很是失意,通過毆打妻子、折磨女兒來獲得心理平衡。后來,母親瑪瑪奇經(jīng)營的“天堂果菜腌制廠”交由恰克管理。阿慕家族的人們,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俯視著那些賤民,自認為是大神的他們所隱藏的許多不知,不忍與不睬,在外人看來倒像是笑話一般。
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維魯沙家庭,維魯沙的母親不幸逝去,哥哥在采摘椰子的過程中從樹上摔下使得胸以下的身體癱瘓,父親維里亞巴本老實巴交,恪守著賤民的本分,早年在工作中失去了一只眼睛,后來在瑪瑪奇的幫助下裝上了玻璃義眼。這個低賤的帕拉凡家庭遭遇了太多的不幸,任何人看了都會心生憐憫,而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賤民帕拉凡家庭卻是印度社會千萬個賤民家庭的縮影。
上下層社會生活的懸殊是印度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止表現(xiàn)為貧富差距,更重要的是印度千年來所存在的種姓制的牽絆。上文所提到的種姓制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賤民)。印度的封建制度就像章魚一樣將其根須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粘著在每個印度人的心里?!坝捎谟《鹊淖诮毯臀幕谐涑庵鐣謱诱敾乃枷耄瓦B受壓迫和剝削的階級也從內(nèi)心充分接受了這種亙古不變的思想,這使得印度的上層種姓(很大程度上也是印度統(tǒng)治階級)很少受到威脅性的挑戰(zhàn)。”由此可見,這個阻礙著印度社會發(fā)展的“大神”的穩(wěn)固性。
但是在作品中,阿慕與維魯沙的相愛打破了這個羈絆,小說中在描寫二人相愛之時表現(xiàn)的不只是性,更多的是一種大無畏的愛,那是一種敢于沖破階級界限而不顧的決心。就像小說中寫得那樣,二人打破的不僅僅是不可接觸的賤民與可接觸的上層女性之間的禁錮,更為重要的是使得這一打破的幅度延伸至整個印度社會結(jié)構(gòu)與心理結(jié)構(gòu),將印度社會連為一個整體?!八麄儯ňS魯沙和阿慕)已經(jīng)使得難以想象之事變成可以想象,使得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真的發(fā)生了?!鄙舷聦由鐣慕缦薇M管被維魯沙與阿慕所打破,但是最終二人卻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慘劇發(fā)生過后,社會階層的界限仍舊存在,盡管最終并未得到消除,但是洛伊通過講述阿慕與維魯沙的愛情表達的正是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冀,以及有朝一日種姓制度能夠瓦解的愿望。
(三)國家、集體的悲劇——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關(guān)系探究
這個發(fā)生在喀拉拉的故事,蘊含著果醬廠、共產(chǎn)黨運動,乃至根深蒂固的殖民過程,都是外人所無法親自體驗的印度歷史。洛伊將故事設(shè)定在20世紀60年代的印度,那個正值共產(chǎn)主義與舊有的階級體系相碰撞的時候,通過這個發(fā)生在南印度小村莊的故事,折射出了當時歷史背景之下的各種沖突,宗教的、文化的、社會的甚至政治的。書中故事的背景喀拉拉邦位于印度的西南一隅,是非典型的印度,一片真正的人間樂土。“與印度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通過貿(mào)易和傳教活動使他一直向外部世界開放著。在大量接受外國觀念的同時,喀拉拉人也會維護本土所固有的傳統(tǒng)和特征。”
小說中的帕帕奇是一個崇英派,起初瑞海兒與艾斯沙不明白這個“崇英派”的意思,后來他們在詞典中找到了“崇英派”的解釋:對英國人有好感者。隨后還對disposed做了細致的解釋:“根據(jù)字典,此字的涵義包括:(1)排列、配置;(2)使傾向于,使想要;(3)處理、擺脫、收拾、毀壞。恰克說,在帕帕奇的情況中,dispose是指第二個定義:使傾向于,使想要。恰克說,帕帕奇的心總是傾向于喜歡英國人?!逼鋵嵅恢皇桥僚疗?,整個阿慕家族的人都是以“崇英派”的身份在阿耶門連立足。恰克在英國劍橋讀書,娶了英國女人瑪格麗特作為妻子并生下了擁有一半英國血統(tǒng)的女兒蘇菲。盡管到了后來與瑪格麗特離婚,但是恰克仍是以一個去過英國并得到了英國女人的征服者身份存在的。連阿慕自己也是如此,當蘇菲默爾到來之時,阿慕“希望她的孩子表現(xiàn)得體、沒有瑕疵,希望他們在印度對英國的舉止競賽中獲勝”。因此,無論承認與否,阿慕家庭的每個人都是崇英派。英國通過殖民征服而侵占了印度,所侵占的不僅是印度的國土,更為重要的是印度人的意識。
“恰克告訴雙胞胎,雖然他自己不喜歡承認,但他們都是親英派,他們是一個親英家庭,朝錯誤的方向前進,在自己的歷史之外被困住了,而且由于足跡已經(jīng)被抹除,所以無法追溯原先的腳步……我們的心智被一場戰(zhàn)爭侵入了,一場我們打贏了,然后又輸?shù)舻膽?zhàn)爭;一場最惡劣的戰(zhàn)爭;一場捕住夢,然后將這些夢再做一次的戰(zhàn)爭;一場讓我們崇拜征服者,并輕視自己的戰(zhàn)爭?!鼻】说脑捫蜗蟮乇憩F(xiàn)了印度的歷史處境,在被英國殖民者侵入之后逐漸喪失了自我以及文化的認同,現(xiàn)代的印度人的夢是被這個戰(zhàn)爭俘獲后又被改造了的,已經(jīng)陷落于自己的歷史之外,無法追尋著祖先的腳步走下去,甚至無法回歸到自己原先的傳統(tǒng)之中。
書中反復出現(xiàn)的卡沙卡里舞也是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斗爭的矛盾體,“在阿耶門連,他們跳舞的思維要拋棄他們在‘黑暗之心’所受的屈辱——他們在游泳池畔的表演被縮短,他們?yōu)榱朔乐拱ゐI而投靠觀光業(yè)。從‘黑暗之心’回來的途中,他們在寺廟停下來,祈求他們的神寬恕他們,為糟蹋它們的故事而道歉,為變賣它們的身份以換取現(xiàn)金道歉,為濫用它們的生命道歉?!泵鎸ι虡I(yè)化社會,卡沙卡里舞者在堅持倫理道德與維持生計這兩難的境地中存活。英國殖民者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形式,與傳統(tǒng)的卡沙卡里舞相碰撞并產(chǎn)生火花,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間逐步同化。這說明,盡管英國文化在印度步履不前,然而卻仍有存在的理由與價值。印度這個前進中的國家雖然在被侵略過程中逐步喪失自身的傳統(tǒng),但是印度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國家抱有信心,同時也應該積極向英國殖民者學習。將殖民與被殖民的關(guān)系扭轉(zhuǎn)成為學習與被學習的關(guān)系,使得印度更加強大起來。
三、結(jié)語
洛伊在《大人物是拉爾田,小人物是蒙巴提》章節(jié)中提到了夢想即“人有宏大的夢想,也有渺小的夢想”。在書中,似乎人們都是為著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活:蘇菲默爾期望掙脫牢籠的束縛,向往自由;阿慕與維魯沙期望能夠沖破世俗對于階級種姓的禁錮而相愛;寶寶克加瑪期望能夠得到慕利岡神父的愛……這些看似宏大的夢想實際上是作者洛伊通過《微物之神》傳達出來的愿望。書中講述的是一個具有漫長時間跨度的歷史性故事,有歷史性的起因,在歷史的影響下,有著潛移默化的結(jié)局?!皞ゴ蠊适碌拿孛芫驮谟跊]有秘密。偉大的故事是你聽過而且還想再聽的故事,是你可以從任何一處進入而且可以舒舒服服地聽下去的故事?!边@個“偉大的故事”不僅僅是書中講述的那些微小之事,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瑣碎往事引起讀者們對于印度這個前進中的國家的思考。洛伊試圖講述這些微小之物的故事即生者生活的困窘、死者留存在他人記憶中的悲涼而折射出印度社會大的背景,關(guān)乎國家內(nèi)外、關(guān)乎男女平等、關(guān)乎社會層級,又從大的背景中期冀讀者能夠了解到那些卑微之物的生存狀態(tài)。
《老子》中提到“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用傅佩榮先生的解釋即:“誰能使混亂污濁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枯槁死寂萌動起來慢慢復生?”這同樣可以用于洛伊所提到的印度社會現(xiàn)狀:那些大神,固有地成了阻礙社會前進的障礙物,同時,微物們的反抗行動又是作者洛伊期冀世人所能聽見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8.
[2] [印度]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M].吳美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 郭西山,孫微,青木,陶短房.強奸案折射印度女人卑微角色[N].環(huán)球時報,2013.1.15.
[4] 石海軍.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 [印度]阿馬蒂亞·森.慣于爭鳴的印度人[M].劉建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6] 金永麗.印度種姓制度的階級階層分析——印度社會分層的理論探索[J].魯東大學學報,2008(3).
[7] 文康英.印度的喀拉拉邦[J].科學大觀園,2011(4).
[8] 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