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爾維婭·普拉斯是美國戰(zhàn)后知名的詩人之一。普拉斯具有非常復雜的文學個性,她通常被認為是“自白派詩人”。普拉斯對父親的愛恨糾結廣為人知,也是眾評論家潑墨的焦點;另外普拉斯父親的死對她整個人格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也是眾所周知的。然而,普拉斯的母親,詩人生活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卻被封藏了起來。本文著墨在普拉斯在其詩歌中體現(xiàn)的對其母親愛恨交織的情結。
關鍵詞:普拉斯;戀母情結;詩歌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1
普拉斯八歲喪父,她和母親澳瑞麗爾·普拉斯的關系在父母去世后日漸復雜。因為“幼年失去父母當中的一方所帶來的巨大的愴痛會讓孩子和還仍在人世的父母一方關系變得非常糟糕”(馬歇爾1993:79)。普拉斯在她的日志中毫不遮掩她對母親的恨,控訴她的母親“殺死了”她的父親并試圖控制她的生活?!拔业哪赣H殺死了這輩子唯一一個毫無保留愛我的人,[……]。我恨她”(《日志》:433)。
普拉斯的母親奧利爾·普拉斯活得完全沒有自我;她的存在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自從西爾維婭·普拉斯的幼年開始,她的父母把自己全部奉獻給了孩子而完全沒有自我的生活沒有給普拉斯樹立起一個很好的榜樣來讓她可以保留自我的獨立,不用為別人而活。然而,普拉斯太太的一片好意對于西爾維婭·普拉斯來說卻適得其反,她無力欣賞她那個太與眾不同的女兒。這不是因為普拉斯太太不關心她的孩子,相反,在丈夫死后,她太在意她的孩子,反而讓女兒有種被鉗住的感覺。但是很遺憾,女兒不斷地渴求母親的認可,然而母親卻一直都未予以理會。
普拉斯的弟弟出生的時候,她年僅兩歲半。就像其他這個年紀的孩子一樣,普拉斯非常的敏感,感覺自己被弟弟取代了,媽媽也不再關心她了。此后,“在普拉斯的心里對母親慢慢滋生了一股莫名的憤怒。接著在普拉斯八歲時父親的去世無疑更加加深了她內(nèi)心的失落感。戀母情結以及姐弟之間的奪愛之爭在普拉斯的詩歌里表露無余。
母愛的缺失是普拉斯詩歌中的主旋律,也是她絕望的根源。普拉斯的詩歌《誰》直白地展現(xiàn)了詩人對母親的愛以及認可的強烈呼喚。在《狂女》里,普拉斯寫道:“那個有著千百張大嘴的母親不愛我”(6行)。此處“嘴巴”指的是用來的發(fā)牢騷、批評和命令的工具。普拉斯如此憎恨她的母親的原因之一是她感覺她的母親經(jīng)常指責她,包括她的作品、她的丈夫以及她的生活;她的整個人生都是在母親“邪惡的魔掌之下’(《日志》:433)。就如詩人在她的日志里所寫的,“我感覺到的是她的責難、她的憤怒、她的嫉妒和恨,而我唯一沒有感覺到的就是她的愛”(《日志》:432)。
可以肯定的是,普拉斯對母親的心情是極其復雜和矛盾的:一方面她對母親完全放棄了自我而去迎合他人的需要感到鄙視和不屑;另外,對母親不僅沒能給予她關懷和溫暖還要試圖控制她的人生而感到無比的憎恨。同時,普拉斯又非常的希望能夠和母親重溫昔日的溫暖,在她內(nèi)心深處,她對母親還有著深深的依戀,渴望得到她的愛和認可。(在經(jīng)濟上,普拉斯也不得不依靠她的母親,這是她極其憎惡的一點。)因此,當普拉斯在傾訴她渴望和母親建立親密關系的心情是復雜的,含混的:
“我退縮了嗎?我徘徊了嗎?
我的思緒飄向你
橫跨大西洋的電纜,像藤壺一般的臍帶
……奇跡般的修復?!保?2-15行)
事實上,她母親的形象是被她歪曲了的,她覺得母親總是哦喋喋不休的要求她無論花多大的代價。她一直被這種扭曲的意念所驅使,企圖滿足各種莫名的、難以達到的母親對她的要求。正如她在《燃燒的巫婆》中所寫的:“我迷失了,我迷失了,迷失在這片光影中”(24行)。父親的離去留給她的不光是無邊無際的痛苦,同時也讓她對母親給自己造成的無意的傷害無力還擊。由此看來,在某種程度上,鑒于普拉斯的家庭環(huán)境,她的抑郁和憤怒,她的暴躁和籠中鳥的感覺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合理的反映。西爾維婭·普拉斯在自己煩躁的內(nèi)心世界試圖尋找一個真正的自我的艱難旅程將一直持續(xù)下去。
參考文獻:
[1]Marshall, Fiona. Losing a Parent: Practical Help for You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London: Sheldon Press, 1993.
[2]Plath, Sylvia. The Journals of Sylvia Plath 1950-1962. Ed. Karen V. Kukil. London: Faber Faber, 2001.
[3]Sylvia Plath, Collected Poems, ed. Ted Hughes (1981;London: Faber; New York: Harber Row,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