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是影響深遠的蘇聯(lián)時期“集中營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善于描寫人們處于備受屈辱境況中的人性追求和道德品質?!栋┌Y樓》和《馬特遼娜的家》是作家非集中營文學題材的兩部小說,但仍體現(xiàn)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慣有的特征——濃重的人性書寫色彩。本文將從作家的宗教信仰、作品中具體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人性書寫的價值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作品內涵有更深刻的解讀。
關鍵詞:索爾仁尼琴;癌癥樓;馬特遼娜的家;人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2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是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生命經(jīng)歷曲折傳奇,是影響深遠的蘇聯(lián)時期“集中營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致力于描寫處于備受屈辱時刻人的品質,由于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栋┌Y樓》和《馬特遼娜的家》是作家非集中營文學題材的兩部小說,但仍體現(xiàn)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慣有的特征——濃重的人性書寫色彩。 本文將從作家的宗教信仰、作品中具體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人性書寫的價值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作品內涵有更深刻的解讀。
一、宗教人道主義訴求表達
索爾仁尼琴在《癌癥樓》和《馬特遼娜的家》中明顯描寫人性、人道,這種人性、人道具有宗教的特征,即宗教人道主義。
索爾仁尼琴對人性人道的描寫與作家的宗教信仰和俄國的民族精神有關。俄國是一個宗教意識濃厚的民族國家,俄羅斯民族信仰東正教,在俄羅斯歷史上,東正教與世俗人道主義緊密結合,東正教具有以往的基督教中人不具有的主體性。俄羅斯人及俄羅斯文學普遍對喪失了社會地位和生活能力的人、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有著強烈的憐憫同情心。19世紀俄羅斯那些偉大的作家大都具有濃重的人性意識,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都是這樣的作家。索爾仁尼琴也繼承了俄國的文學傳統(tǒng)和宗教意識,在自己的作品中對人性和人道主義精神極力頌贊。同時作家在小時候就有跟隨母親到教堂去做祈禱的傳統(tǒng),宗教在他的心中無比神圣,而從死神魔掌中奇跡的逃脫也最終促成他宗教信仰的回歸,所以他筆下的人物不可避免地帶有宗教視域下的人性關懷?!栋┌Y樓》中作家借癌癥病人之口討論了生命的終極問題:“人們靠什么活著”,而他給出的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人們不是靠關心自己、而是靠對別人的愛活著這樣的“托爾斯泰主義”思想解答。愛一切人,通過“道德自我完善”擺脫罪惡,使人類達到“最后的幸?!薄!恶R特遼娜的家》中,瑪特廖娜一生坎坷,但她總是用寬容和仁愛對抗著世界帶給她的不公和傷害。相較于物質生活上的無欲無求,她更注重精神上的虔誠信仰,這源于瑪特廖娜對東正教的信奉?,斕亓文人罆r身子全爛了——沒有腿,沒有左胳膊,連半截身子都不剩,但只留下右手。有人說“上帝給她留下了右手。為著讓她到那里能向上帝禱告哩……”
索爾仁尼琴在小說中深入挖掘東正教的內涵,使得作品中充滿宗教性和神性的預示。身處世界動蕩不安、民族派別激生、戰(zhàn)爭頻發(fā)時期,人類的危機不僅表現(xiàn)在生命家園遭到摧毀,最大的隱患還在于精神家園的喪失。而索爾仁尼琴認為,造成當今俄羅斯人道德和精神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忘記了基督之愛,忘掉了為上帝和為親人犧牲自我,所以他在作品中極力提倡善愛理念,書寫美好的人性,而作品中那些充滿宗教性及神性的預示無疑給人們無處安放的心靈找到了出路。
二、塑造了富有人性的美好形象
索爾仁尼琴在兩部小說中都塑造出了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他們的身上充滿真善美,展現(xiàn)了俄羅斯人身上最樸實偉大的一面。
瑪特廖娜是作家《馬特遼娜的家》里的人物,是作家筆下無私奉獻一生的母親形象。這位痛苦一生的俄羅斯老年婦女,在自己最艱難的人生旅途中表現(xiàn)出了俄羅斯農民最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斕亓文仁莻€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她快六十歲的年紀里,總是不停在失去。她沒有任何親人,丈夫打仗生死未卜,孩子一個個接連夭折,陪著她的只有一只瘸腿的貓,一只山羊和幾棵小小的橡皮樹;她的生活環(huán)境很糟糕,兩間破屋子根本無法遮風擋雨;她沒有經(jīng)濟來源,就算身體有病也無法拿到養(yǎng)老金,在農莊里面干活記的是工分,所以她連一盧布都掙不到;她的辛勤勞作更像是徒勞,因為她每天還是只能吃得起土豆,更別提幾十年都無法置辦衣物了??涩斕亓文入m然經(jīng)歷了很多坎坷,卻始終懷有一顆善良的心。無論是幫人干活,還是行善做好事,瑪特廖娜從來就沒有含糊過。她從不拒絕任何人的求助,不管是集體農莊還是任何一個遠親近鄰。她總是把自己安排好的事情放放,先去幫助鄰居,回來的時候,連一丁點兒妒忌之心也沒有。別人付給她報酬,她就是不收,只能偷偷地塞給她;瑪特廖娜有病,覺得自己來日不多,就將自己的房子作為遺產分給親人們,但因此還遭到了親戚們的抱怨?,斕亓文纫簧趧冢瑓s不斷遭受厄運,沒有積累下任何財富,也沒有人能夠理解她,但盡管自己貧困,卻始終平和待人樂于幫助每一個人。就算身處絕望中仍不放棄對愛的信奉,在她的身上將俄羅斯人那種最偉大包容的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有濃重的人性人情美。
《癌癥樓》中的人性書寫體現(xiàn)在作家塑造了醫(yī)生形象系列,堪稱舍己救治病人的仁心醫(yī)者。他們成功的展示了醫(yī)者仁心的高尚道德品質,將小我放置到大我之后,無畏環(huán)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恪守著醫(yī)生的職責。柳德米拉·阿法納西耶夫娜·東佐娃是13號樓癌癥樓的放射科主任,專門負責給病人放射線治療。在她工作的三十多年,她治愈了無數(shù)的癌癥患者。她不在意工作環(huán)境有多差,不顧及放射線的破壞對自己身體造成的傷害,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用極大的耐心和愛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包容他們的情緒。在家庭中她幾乎也承擔了所有的家務,任勞任怨毫無怨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時無刻不在為他人奉獻的人最后卻因為在工作崗位上受到了太多放射線的照射而患了癌癥。“在她的一生中,似乎不曾有過任何歡樂和喜慶日子,有的只是工作和焦慮;然而,回顧起來,這段生活竟是如此美好,如今簡直難以同它分離,甚至想痛哭一場[1]”。最后她勇敢地接受現(xiàn)實并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直至最后一刻;多·吉·奧列先科夫醫(yī)生在75年的生命歷程中,光是給病人治病的時間就超過了半個世紀,雖然他的一生受過很多迫害,但他仍舊堅持私人行醫(yī)的權利。他不像別人那樣專注于謀求副博士或博士學位,因為他認為學位根本無法代表日常治病所取得的成就;而對于各種類似“功勛科學家”的稱號,奧列先科夫也不予接受,他覺得榮譽會妨礙醫(yī)生專心治病,就像華麗的服裝妨礙行動一樣阻止人進步。這一切他都不要,他只要門上釘一塊鐫刻“多·吉·奧列先科夫醫(yī)生”字樣的銅牌,裝一只路人夠得著的門鈴。他生活的寂靜冷清,想以此擺脫外界一切不必要的干擾來守護心靈的寧靜。他覺得“一切人的生存的意義,并不在于他們傾注全部心力和興趣并為他人所知的主要活動,而在于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第一個人生來就具有的永恒形象保持不模糊、不顫動、不歪曲[2]”。奧列先科夫展示出純粹的醫(yī)生形象,不依賴于虛幻的頭銜稱謂,專注于精神世界的富足;薇拉·甘加爾特作為放射科的醫(yī)生,她醫(yī)術精湛,對病人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她的經(jīng)歷也同樣坎坷,先后遭受了哥哥被捕、母親病故、未婚夫犧牲在前線的打擊,但她仍然充滿力量與純真。在柳德米拉離開治療之際,薇拉雖然懷著沉痛的心情懷念這個把她培養(yǎng)成醫(yī)生的人,但還是勇敢地將這第一次以其全部重量壓到她的肩上的50條性命肩負起來。
索爾仁尼琴通過一系列美好形象的塑造,努力向人們傳遞這樣的道德價值:要完善人的品德,追求人類生存所最為需要的愛和人類所崇尚的美。
三、敲響現(xiàn)世生活的警鐘
索爾仁尼琴在兩部小說中對人性的書寫及呼喚,為的是引發(fā)人們思考文學創(chuàng)作與人類社會必定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給人們以思考和警示作用。
科斯托格洛托夫在動物園看到一只雙目失明的母性獼猴,因為一個可惡的人將煙末灑進了獼猴的眼睛里。他震驚又痛心地呼喚道:“孩子們哪,你們長大了可不要成為可惡的人啊!孩子們哪,可不要殘害毫無防衛(wèi)能力的弱者?。 盵3]瑪特廖娜不知道置辦家當,沒有想方設法置些家產,隨后珍惜它們甚于自己;不知道梳妝打扮,不知道給自己買些衣服穿穿,可卻把省下的錢打扮裝點丑類和混蛋。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甚至未被自己的丈夫所理解并被他所拋棄的女人,一個埋葬了六個孩子的女人,一個不善交際、不曉世故,被自己的妹妹、姑子們視同陌路的女人,一個可笑的,傻乎乎地為他人勞作而不知所取的笨女人,——直到臨終前她都沒攢下任何財產。除了一頭臟兮兮的白山羊,一只瘸腿貓,幾株無花果……”[4],卻成為作家筆下最偉大的祖國、母親形象,并對她這些行為給予極大的贊美與肯定?!皼]有瑪特廖娜這樣的圣徒就不會有鄉(xiāng)村。就不會有城市。就不會有我們整個地球?!盵5]小說形象地表達了作家的心聲。
文學的最高價值在于表現(xiàn)人性善愛的永恒。索爾仁尼琴在《癌癥樓》和《馬特遼娜的家》這兩部小說中,用大量的筆墨對人性進行書寫,塑造了美好的人物形象,呼喚人們重視宗教的道德力量,期待以人性的真善美對抗社會的丑惡,從而抵擋物欲橫流世風日下的不良風氣,不愧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
參考文獻:
[1][2][3][俄]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癌癥樓[M].姜明河譯.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3第516頁,第496頁,第588頁.
[4][5]張建華選編.索爾仁尼琴讀本[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6]李毓榛.20世紀俄羅斯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任光宣.俄羅斯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韓捷進.人類視野觀照下的蘇聯(lián)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9]付青晴.從索爾仁尼琴的宗教觀分析<馬特遼娜的家>和<癌病房>中的女性形象[D].吉林大學,2008.
[10]齊昕.世俗知識分子中的典型宗教思想者——索爾仁尼琴[J].俄羅斯學刊,2013.